淺談“心靈環保”
悟竟
提要:末法時代的出家人,由于無始以來的貪瞋癡等煩惱汙染了自己的一念心,很難將心用功辦道,明心見性:于是沈淪五欲的享受,懈怠、散慢,最終墮入惡道-因此
“心靈環保”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那該如何守護自己的一念心,淨化心靈呢
本文立足佛教要我們行者要出離世間無欲煩惱,隨緣度化,用淨戒攝受心靈,以此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直至趨向了生脫死,解脫成佛的大道.
關鍵詞:隨緣持戒心靈
引言
俗話說:“修行莫如先修心。”因爲學佛的最高理想目標雖然是爲了離苦得樂、斷惑證真、轉迷成悟、超凡入聖等,但是要達到這一最高理想目標,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心改善,實施“心靈環保”,使之達到最清淨的狀態。
1、人心最大的汙染源一一貪瞋癡叁毒煩惱
人類的一切活動,一切善惡,都是由心主宰,被心牽引,受心支配。“佛子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原來清淨無染充滿甯靜與安祥的心,在無始以來的生死流轉中,在充滿色、聲、香、味、觸的陷阱中,不知不覺地種下了惡因。于是我們的心變得貪婪、嫉妒、愚癡和瞋恚,而永無休止在世間索取。
貪:梵語“羅俄”,指以迷心對于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即欲之境,而不離也。《成唯識論》:“雲何爲貪
于有有染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大智度論》叁十二雲:“于利益我者生貪欲。”《俱舍論》十六雲:“于他財物惡欲爲貪。”可見有貪的心態,不僅能危險到自己色身慧命的成長,亦會危及到他人的財物、生命,它也是一種消極的心態,能使人變得爲謀取私利而不擇手段。
瞋:瞋恚之心名爲瞋,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即對違逆自心的人、事生起瞋恚的心理。《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一中說:“違逆我者而生瞋恚。”瞋恚心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造成嚴重的後果,造成諸多的矛盾和沖突。人類社會暴力等現象的發生,都是由瞋恚心所引發的。
癡:梵語“慕何”,指心性暗鈍,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大智度論》雲:“此使(瞋、貪、毒)不從智生,故名爲癡。”《成唯識論》卷六:“雲何爲癡
于諸理事迷暗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法故。”如是可知,所謂無明,爲一切煩惱的根本,遍于一切煩惱,在諸煩惱中是最重要的一種。
我們佛子的一念心,長夜爲貪欲所染,爲瞋恚所惑,爲愚癡所迷,由此可知,此叁毒是造成衆生痛苦的主要原因。唯有明了此叁種煩惱,才能讓我們覺醒。此叁毒猶如人心中潛伏的“惡狼”,欲置衆生于愚癡、貪婪、暴戾之中,帶來諸多沖突、困擾及災難。《大乘義章》中說:“此叁毒攝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衆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此叁毒汙染人心,也是行者色身慧命得以延續的勁敵,故《大涅槃經》中雲:“毒中之毒,無過叁毒。”因此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竭盡全力來斷除它,讓我們的心靈達到清淨無染的狀態。
煩惱源自于“我執”,我執不斷,煩惱叢生,人的自私自利就在于顛倒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能放下我執,以平等心看待一切,從所有衆生的利益著想,就可以超越個人的一己之私,使心量變得廣闊無礙。
2、“心靈環保”的必要性
《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修學者要想達到內心世界的清淨、安定,就必須要淨化我們的心靈,製伏內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維摩诘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心若不淨,念佛何益
心若不專,求佛何益
”故說“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求”。若我們佛弟子心不清淨,又談何能夠荷擔如來家業,自利利他、弘法利生、度化衆生呢
人類外在行爲的失調,主要源自于內心的不淨。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天臺宗也認爲“十法界唯一心中得,一念心生則具足叁千諸法。”由此可知心爲萬法之源,心能主宰一切,而怎樣守持自己的一念心呢
這就成爲出家人最重要的課題。無始以來的造作,我們的心充滿太多的貪欲,被五欲六塵所汙染,所以現在我們很難做到明心見性了。
末法衆生,根基低劣,在修學過程中常與道相背,陷入染法而不自知,一味的沈淪于五欲享受,就會令我們的心更加貪婪、愚癡,離解脫成佛的大道越來越遠。“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修學者要時刻提醒自己認識到人生無常。因此我們要通過修學宋解脫,首先要淨化心靈,實施“心靈環保”。心靈淨化的過程,不僅是煩惱斷除的過程,更是開發我們內心的菩提種子,實踐菩提大道的過程。心靈無住無滯,達到以智化情,以智導情,逐漸深入內心,轉染成淨,提高生命的境界,以達到心靈環保的終極,直至趨向解脫成佛的大道。
3、怎樣實行“心靈環保”
3.1培養“隨緣心”
“隨緣”就是一切順其自然,做什麼事都不強求,隨心而動。對于物質的財富則得之不喜,失主不憂,決不讓外界的誘惑影響內心精神的甯靜。人生做到富貴、貧窮、得失、冷熱隨緣,就意味著安貧樂道,看破人生,樂于放下。于佛法來講,就是不“執著”,如果過于執著就會變成一種強求攀緣。只有懂得隨緣,才會自在。反之,則痛苦無邊。
弘一大師說過:“人生隨緣,便會活得自在,能夠安分守己,不被環境所轉,心中就不會有障礙。”然一切隨緣不是消極等心,談不上修行:沒有出離心,也就不會真正得到佛法的法益甘露。修行就是要屏息諸緣,六根清淨。內心沒有産生對五蘊、六處、十八界的出離,那麼六根何以清淨,諸緣何以屏息呢
所以沒有出離心就不是真佛子,沒有出離心就不是真解脫。唯有認識到輪回的愚癡,輪回的顛倒,因緣法則的無常,身心世界的虛幻,才談得上出離。“天下熙熙,皆爲利宋,天下攘攘,皆爲利去。”唯有讓躁動的心,真正閑下來,出離世間的五欲和執著,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新境界,才能實現心靈真正的環保。看破、放下,得大自在,才能擁有超然的心態,才會擁有真正的解脫和自由,而去度化衆生,荷擔如宋以“弘法是家務”的使命。
3.3培養持戒清淨的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若人出家,不護淨戒,貪著世樂,毀佛戒寶
如是比丘,不名出家。”戒律是防非止惡、約束身心的一種善法,能夠止除十惡五逆等罪的産生。《大集月義經》雲:“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解脫義是戒義,滅是戒義,此諸戒義,是名戒義。”
龍樹菩薩的《親友書》雲:“有如萬物依于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如同萬物依靠于大地,同樣,一切功德只有在淨戒的基礎上才能産生。”漓益大師雲:“持戒如此,萬物由此而生,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從善根而言,持淨戒所獲功德,如大地上的萬物一樣無量無邊。從遣除魔障而言,如堅固的城牆,能抵抗外敵的入侵。”若我們能一心持淨戒,則能遠離魔障。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從佛陀最初羯摩傳戒之後,曆代祖師大德一代又一代傳承著戒心,在佛子的心靈注入了戒的力量,以此攝受衆生的身心。戒心是通過戒相來表達,如果沒有戒相的基礎,身心就會放逸,放逸則會散亂,散亂則無定無慧,就無法斷惑證真、轉迷成悟。然持戒清淨的人,就會抛棄對五欲的貪求,不與人相爭,因而身心便時刻處在最安樂自然的狀態中。
《華嚴經》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淨戒,是則如來所贊歎。”持戒是解脫成佛的根本,故《佛遺教經》雲:“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在五欲塵勞的世間中,修學解脫的人必須用戒律攝受自己的一念心,屏息諸緣,清淨、安詳而超然于五欲塵勞中,使心靈得到升華與淨化!
結語
在生死流轉的旅程中,能得人身已屬萬幸,幸遇佛法更是稀有難得。此生若再入歧途,則了無出期。我們只有把握今生,即當下的一念心,深信佛陀教誨,深入經藏,不受五欲六塵所染,深信因果,廣修福慧資糧,使心趨向至善、至美、至真!以一顆清淨心住世,誓度一切衆,真正荷擔起如來家業。
(3屆2班悟競指導法師:宗澤法師)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