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若無心處處閑(張家提)

  人若無心處處閑

  張家提

  龍牙居遁禅師(835—923年)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詩僧。禅師俗姓郭,撫州城南人。龍牙禅師曾跟隨良價禅師學法,得到良價禅師的真傳。龍牙禅師悟道之後住持長沙龍牙法濟禅寺,故人稱龍牙禅師。後唐同光元年八月示疾,九月十四淩晨,結跏跌坐入化。世壽89歲,戒臘69夏。

  作爲一個詩僧,龍牙居遁禅師寫了很多闡釋佛理,勸人看淡名利,輕松度日的詩歌。他的《人若無心處處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詩雲:

  粉壁朱門事甚繁,

  高牆大戶內如山。

  莫言山林無休士,

  人若無心處處閑。

  在這首詩歌中,龍牙禅師將朱門富貴之人的富庶繁華生活與在山林中修身養性的修行之人清淨悠閑的心態作對比,意在說明富貴並不值得人去羨慕,處于山林中心無挂礙的生活才是最惬意的。詩歌前兩句說,那些被粉刷一新的牆壁、漆著朱紅色大門的院落,通常都是豪門巨富所居之所。在世俗人眼中,這樣的高宅大院是令人羨慕和向往,但是生在富貴之家的人,他們身心並不安閑,他們每天忙于應酬各種事務,有時忙得連飯也來不及吃,覺都睡不安穩。有很多人看到有錢人高高華麗的圍牆,覺得很羨慕。殊不知,在這高牆大院內,人我是非,猜疑妒忌、權勢爭奪、貢高我慢等心態就像層層的山巒一樣阻礙著人們,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真情可言。

  在說過高門大院的紛爭之後,龍牙禅師接著把話題轉向深山隱居者。禅師勸人不要認爲人人都像富人一樣貪圖名利。其實在山林之中有很多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萬事都能看破放下的休士。他們因爲心無挂礙,能夠過一種“朝逐野鳥去,暮伴白雲歸”的悠閑生活。他們心中沒有俗世的名利之爭,不會患得患失,心境清淨悠閑,這才是一種悠閑自得的人生境界。

  龍牙禅師這首詩歌的中心就是“人若無心處處閑”。詩中的“無心”是勸人不要執著于外物,不要被外境所轉,不要計較是非恩怨,不要在意名聞利養,做到少欲知足,心境自然悠閑自在。這種悠閑是內心的清淨無染,也許此時你自己在做各種事務,身體是忙碌的,但心境卻是甯靜愉快的。這種心境正如唐代的龐蘊居士在詩歌中所說: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是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龐蘊居士在這首詩歌中認爲,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心不受外界事物的幹擾與影響,即使各種繁雜的事物都圍繞在你的跟前,你也會視而不見,不會受到外界事物的任何影響。這種無心的心境就像一個沒有任何感情的鐵牛,絲毫不怕獅子怒吼一樣。又像花鳥遇到沒有情識的木人一樣,一點也不會感覺到害怕。龐蘊居士認爲,一個人的心境若能達到這樣不被外境所動,就用不著擔心成不了佛道了。

  佛教的修行,其實就是在讓人修心,即讓學佛者那顆煩躁不安,向外馳求的心安住于道上,從而不被外境所轉。龍牙禅師詩句中的“無心”與龐蘊詩歌中的“無心”一樣,都是借禅意宋表達禅者無所挂礙的心境。這種心境就是佛教中所講的“無心”,即心無所取、無所住,排除一切欲念,悟得我、法兩空。心不執著于外物,才能體會到佛家的智慧,達到禅的境界。實際上是借此強調一種任運隨緣的生活,表現詩人的超世脫俗之趣。

  龍牙禅師的“人若無心處處閑”中的“無心”其實就是一種心閑,心閑了人就會活得輕松自在。宋代高僧法演禅師在《心閑到處閑》的詩歌中也表達了這種心境:

  但得心閑到處閑,莫拘城市與溪山。

  是非名利渾如夢,正眼觀時一瞬間。

  法演禅師這首詩歌是一首勸世詩,詩歌多用俗語,使人一讀便知道其中的禅意。首兩句“但得心閑到處閑,莫拘城市與溪山”,勸告世人不管是在鬧市中生活還是隱居在深山之中,只有心無挂礙才會過得輕松自在、心情舒暢。如果心中有挂礙,放不下世間的功名富貴、名聞利養,即使你躲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也會整天煩惱重重,身心不得自由。反之,如果你能夠看破世間的功名利祿、人我是非,那麼即便你在車水馬龍的鬧市中生活,內心也不會受到塵世喧囂的幹擾,與生活在沒有人煙的深山一樣。

  法演禅師的“是非名利渾如夢,正眼觀時一瞬間”兩句詩,告訴人們如何做到“心閑到處閑”。法演認爲,我們之所以不能生活得任運逍遙,是因爲常常被人我是非和功名富貴等虛無缥缈的東西充塞了心田。心中有挂礙的人,會時刻都在計較著。因爲他們心中有永不滿足的貪心和瞠心在支撐著自己,他們就會整天爲本可不去貪求的世事而奔忙,永遠也享受不到生活的樂趣。

  法演禅師認爲,是非功名都如夢幻泡影,縱然你在人我是非中取勝,你除了對別人造成傷害之外,對自己沒有一點益處。其實,是非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事情,當你面對是非時,如果對之置之不理,這些是非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宋代高僧無門慧開禅師也勸人要做到心中無事,認爲這樣才能生活得心情舒暢,輕松自然。禅師在《春有百花秋有月》一詩中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是佛門中最爲流行的詩歌,也是勸人看破放下心中痛苦煩惱的最好的勸世詩。禅師認爲人世間隨時都可以發現自然的美景,春天有百花爭豔的美景,可以陶冶情操;夏天有習習的涼風,給人帶來涼爽:秋天有皎潔的月光,令人心曠神怡;冬天有白雪皚皚,給人以冰雪高潔的遐思。一個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種心境。如果你的心情好了,心中沒有煩惱挂礙了,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會給你帶來無限的歡樂,你也會感到在世間處處都充滿溫馨。

  一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閑事挂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閑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了。沒有了世事的牽挂,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閑雲野鶴般灑脫自在的生活。

  日本著名高僧夢窗國師(1275—1351年)曾開創了位于京都岚山山麓的天龍寺,聞名于世的日本相國寺奉夢窗國師爲開山祖師。夢窗國師在佛學上有很深的造詣,在中日禅宗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夢窗國師畢生憧憬自然,酷愛深山幽谷,培育了衆多禅門弟子。他曾作有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心頭無事一床寬》的詩歌:

  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

  眼內有塵叁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詩歌的意思是說,人間滄海桑田,世界成住壞空,人心生住異滅,人生生老病死,一切都在變異,就像青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成黃山一樣。如果一個人能夠證悟真如本性,找到自我,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無論世事再怎麼樣變幻無窮,都不會幹擾你的清淨之心。詩歌最有哲理性的詩句是最後兩句,這兩句詩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眼中有放不下的世事,沒有寬容之心,即使給你整個世界,你還會生起種種埋怨。如果對世事看不破,放不下,你會生活得十分痛苦。只有當一個人能夠看破、放下一般人所放不下的各種煩惱痛苦時,他才會活得安閑自在,心無牽挂。這樣即使他的生活很清貧,所生活的環境十分狹小簡陋,他依然會感恩知足,能夠活出安然的境界。

  總之,只要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心中不挂礙于身外的各種世事,做到內心清淨無染,你就能享受到“人若無心處處閑”的禅者心境了。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