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化的繼承與挖掘(如賢)

  佛教文化的繼承與挖掘

  如賢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體系。佛教文化作爲一種特殊的文化,充實了中國各門學科的內涵,促進了各門學科的發展。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繼承佛教文化的優良傳統,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同時,也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對佛教文化進行大膽挖掘,賦予佛教文化以新的內容,以更好地造福人類。

  佛教文化是指佛教精神財富的總稱,其內容包括佛教文學、佛教倫理學、佛教心理學、佛教音樂、佛教建築、雕塑和繪畫等各種學科。佛教傳入中國後,在與中國政治製度、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賦予了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佛教文化也因此受到中國曆代上層人士和普通民衆的歡迎。在舉國上下共同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佛教文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只有更好地繼承佛教文化的優秀成果,並在繼承中進行大膽創新,才能永葆佛教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彌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不足。本文現擬在當前形勢下,對佛教文化的繼承和挖掘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佛教文化的繼承

  “任何一種外來文化,只有在廣泛傳播、逐步深入到人民大衆的生活中去以後,才可以說是真正在這個社會站住了腳跟,獲得了生存下去的可能性。”[1] 佛教作爲一種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以來,曆經坎坷,以頑強的生命力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深深地紮根于中國民衆的心中。佛教傳入中國不僅傳入了佛教的思想觀念和形式儀軌,更主要的是傳來了內容涵蓋各個學科的經典和教義。這些內容豐富的經典教義經過曆代高僧大德和佛教學者的不斷研究和大膽創新,對佛教五明(聲明、因明、內明、醫方明、工巧明)作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擴展,並逐步發展成爲後來的佛教文學、佛教倫理學、佛教心理學、佛教美學、佛教醫學、佛教養生學等不同的學科。爲後人從不同學科角度來研究佛教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範籌。

  佛教的傳入和佛經的大量翻譯,使中國的文人士大夫能夠更方便快捷地研究佛教的豐富內涵。探析佛教對中國思想、政治、經濟、文學、繪畫、建築、音樂、風俗等各個領域所産生的影響,在衆多領域中,對文學的影響最爲深遠。“佛教十分重視通過文學藝術手段來表現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推廣自己的教義和思想。佛教文學藝術對于吸引廣大信徒、形成信徒的宗教意識、心境、激情、道德感、美感,以及影響世俗文化的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

  從佛教文學角度來看,有很多佛教經典本身就是具有濃厚色彩的文學作品,比如《四十二章經》、《佛本生經》、《維摩诘經》、《百喻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經典都可作爲文學作品來讀。這些經典中不僅有生動形象的比喻,而且還有扣人心弦的佛教故事,一直爲曆代人士所喜愛,被作爲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賞讀著。我國現代文學之父魯迅先生在世時對《百喻經》愛不釋手,還親自捐款給南京金陵刻經處,刻印《百喻經》流通。

  佛教文化爲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東西,包括新意境、新文體、新命意及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轼的詩歌創作。

  佛教文學的發展還直接催生出了唐代的俗講和變文這兩種獨特的文體形式。俗講與我國固有的說唱傳統有關,但它更主要的來源,是六朝以來佛家的一種講道化俗手段:“轉讀”與“唱導”。俗講由佛家講經衍出,講者盡爲僧徒,即所謂俗講僧。俗講所依據的是經文,僧人俗講時采用說唱結合的形式來講唱經文內容。與俗講相類的是變文,所謂變文,通俗一點說就是講唱佛經的文體,不過這種講唱的經典內容並不是佛經的原文,而是經過加工改編適合演唱的佛經內容。變文采用說唱相間,散韻結合的形式來敷衍。

  在佛教發展過程中,每個朝代都有許多高僧以吟詩作文的形式來弘揚佛法,表達自己的修證體驗,這些僧人的詩,包括義理詩、勸善詩、偈頌等。著名的高僧像寒山、王梵志、貫休、惠洪、慈受、清珙等都是詩僧的優秀代表;與此同時,曆朝曆代都有許多接受佛教信仰的文人,他們常用詩文等形式來宣揚佛教,表達自己的修證體驗。如孟浩然、王維、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皮日休、羅隱、蘇轼、黃庭堅等人都是在詩文中表達佛理禅意的著名文人。關于僧人和文人的佛教詩歌,在“《全唐詩》中有此類詩2273首,二者相加,占《全唐詩》總數的百分之十點叁。就是說,十首唐詩中就有一首與佛教有關”。[3]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從藝術方面來說,現存佛教寺塔有許多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一些宏偉的佛教建築已成爲各地風景輪廓的標志,在一片郁郁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碧瓦、寶殿瓊樓,爲萬裏錦繡江山,憑添了無限景色。這些古樸典雅的佛教建築,都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根據佛教建築的獨特要求匠心獨運的結晶,是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産之一。與建築相匹配的是佛教的雕塑。雕塑是包括雕和塑兩種技法的藝術造型。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的雕塑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敦煌、雲崗、龍門石窟精美絕倫的雕像和塑像,是佛教藝術的寶藏。佛教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國古代的許多書畫名作,或出自釋門大德,或以佛教爲題材”。[4] 有很多佛教書畫名作成爲後世的稀世珍品。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隨著與中國民風民俗相互融合,佛教的許多專用節日,逐漸走向平民的世俗生活之中,成爲中國民間的普通節日。比如,佛誕節、佛成道日、觀音菩薩成道日、盂蘭盆會等節日都成了民間比較流行的節日。佛教音樂具有“遠、虛、淡、靜”四個特點,達到了很高的意境。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醫藥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佛教信徒應當繼承佛教文化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其在各門學科中的指導借鑒作用,使佛教文化不斷發揚廣大,在促進人類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佛教文化的挖掘

  佛教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樣,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進步的。爲了使佛教文化適應社會的發展,永葆青春的活力,我們就應當在繼承佛教優秀文化的同時,在繼承中不斷挖掘開拓。在現代社會,我認爲對佛教文化的挖掘開拓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1.運用佛教倫理道德思想塑造現代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會風氣卻普遍下降,我們需要充分發揮佛教的倫理思想觀念來塑造人的靈魂。用佛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理論來指導我們處世爲人;用佛教“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5] 的思想來培養自己的孝心和愛心;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孝親思想來教育爲人子女者,學會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要以印光大師“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盡其人道之分”的思想來處理人倫關系……我們要充分發掘佛教經典教義中能夠淨化人心,促進人的道德品質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來引導勸化更多的人,讓他們的靈魂得到淨化,使他們變成尊老愛幼,先人後己,善待他人的人。

  2.挖掘佛教經典教義中的“人間佛教”思想,建設溫馨和睦的人間淨土。佛教在曆史上曾經産生了各種宗派,出現了不同的修證方法。在佛教處于末法時代的今天,唯有淨土宗念佛求生西方的念佛法門,因修證方法簡便易行而受到信徒的普遍歡迎,成爲最盛行的修行方式。于是很多信徒將心思都用在對來世彼岸世界的關注上,而忽視了對現實人生的關注。作爲現代的佛教徒,我們在尋求彼岸幸福歸宿的同時,應當充分挖掘佛教文化中“人間佛教”的思想,並用“人間佛教”思想,“從更深層次論證佛法與現代生活之不二,具體指示即人而趨向成佛之道,解決出世間理想與飛速發展的世俗生活的矛盾,解決清淨不染之菩提與日益泛濫的人欲之矛盾”。[6] 讓廣大佛教信徒在未證菩提之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建設一個溫馨和諧的人間淨土。

  3.對佛教典籍進行分學科的整理研究,以豐富佛教各門學科的內涵。佛教叁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內容涵蓋哲學、文學、曆史學、醫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音樂學、建築、美術等各種不同學科。爲了充分發揮佛教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不同功能,我們應當借鑒吸收哲學、文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從不同學科角度對佛教進行研究和總結,從而形成如佛教文學、佛教美學、佛教心理學等不同佛教學科。相信通過這樣的研究分類,佛教將會在不同學科領域中更好地發揮其獨特作用,同時也豐富了佛教文化的理論。

  4.發揮佛教心理學安慰人心的獨特作用,解決現代人所遇到的心理問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沈重的學習和工作壓力,使很多人産生了各種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強迫症、恐怖症、焦慮症,心理疾病不僅給病人帶來了身體和精神上的傷痛,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産生自殺輕生的後果,給親友和家人帶來莫大的打擊。2003年香港著名歌星張國榮跳樓自殺就是一個心理疾病得不到有效對治所産生的悲劇。不僅來自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有可能使人産生心理疾病,在重大天災人禍發生後,更容易誘發心理疾病的發生。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災區群衆由于受到驚嚇、悲傷等刺激很多人不同程度地産生了心理問題。爲緩解災區群衆因地震所引起的心理恐慌,衛生部派出大批心理專家親臨災區,對災區有心理問題的群衆進行心理疏導和幹預。

  佛教作爲治療衆生疾病,令衆生離苦得樂的宗教,在心理治療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我們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所有的種種業力行爲,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作引起的,所以,根除衆生的苦惱,唯有從心入手。

  在過去,佛教界在發揮佛教心理學功用方面所做的工作並不多。在當今社會,面對現代人所産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佛教作爲淨化人心的宗教,應當在解決人們所遇到的心理問題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爲此,我們應當充分運用佛教心理學知識,爲更多有心理問題的人做心理幹預,讓那些失去生活信心的人,通過佛教心理工作者的引導,能夠逐漸緩解乃至最終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這是佛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所要做的工作,也是佛教文化創新發展的具體實踐。

  5.運用佛教臨終關懷思想,解除臨終之人的心理恐懼。人來到世間,有生必有死。死亡問題是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但是很多人在臨終前,放不下自己的家人親友,放不下自己長期爲之奮鬥的事業。特別是對那些遭遇重大疾病或其他災難即將命終的年輕人而言,死亡對他們是既殘忍又痛苦的。他們對死亡的不甘心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又無力回天,導致他們心煩意亂,死不瞑目。爲解除臨終之人的心理痛苦,佛教臨終關懷將會發生很大的作用。

  臨終期是人生中最爲特殊的時期,有其獨特的心理表現和精神需求與信仰需求。爲了更好地發揮佛教臨終關懷在心理安慰方面的作用。我們采用的關懷方法就會有所不同。對于沒有佛教信仰的人,我們可以從人生無常的角度,告訴他們,人生無常,有生必有滅,讓臨終之人認識到死亡是一個自然過程。再親近的人在死亡來臨時也不得不分離。通過佛教的臨終關懷,使面臨死亡者減少對親人的眷戀不舍,幫助他們建立或保持正念,通過適當的方法,對臨終者的意念做清淨的轉化,幫助垂死者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借臨終之際盡可能幫助將亡之人實現生命的精神提升。佛教的臨終關懷,能讓臨終之人坦然面對死亡,平靜地離開人世。

  若臨終者是佛教信徒,可以完全按照佛教的儀式,妥善安排病人,給病患者創造一個清淨舒適的環境,令臨終者身心安樂。其次幫助臨終者樹立正念,增長臨終者的善念,助其發菩提心,讓成佛的種子漸漸成熟,到臨終情境,發掘臨終者內心本具的自我超越能力,幫助臨終者培養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往生淨域。與此同時,引導臨終者稱念佛名,身不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擺脫生死,進入臨終善境,神歸淨域。

  臨終關懷是緩解臨終者痛苦所采用的心理安慰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臨終者對死亡的恐懼,減少他們對親人眷戀不舍所産生的痛苦,使他們能夠平靜地離開這個世間。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佛教在臨終關懷方面應該多做工作。像臺灣證嚴法師一樣,不僅關懷普通的臨終者,而且還把臨終關懷的對象延伸到那些死刑犯身上。證嚴法師經常到臺灣的監獄裏,對那些即將執行死刑的犯人提供心理幫助,讓他們以正確的心態來看待自己所犯的罪行。減輕他們在執行死刑前的心理恐懼,令他們以平靜的心態走向死亡。

  在像汶川大地震這樣的災難中,對那些臨終的人施行臨終關懷顯得尤爲必要,爲此,佛教信徒應當在臨終關懷方面幫助更多面臨死亡的人,讓他們也能夠心無挂礙地離開人世。

  以上是筆者對佛教文化的繼承和挖掘所談的一些看法。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從這些方面進行努力,佛教文化一定能夠得到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並能更有力地解決更多的現實人生問題。

  注釋:

  [1] 吳爲山、王月清,《中國佛教文化藝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頁。

  [2]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

  [4]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頁。

  [5] 見《佛說觀無量壽經》之淨業叁福。

  [6]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74頁。

  

《佛教文化的繼承與挖掘(如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