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佛教普世價值
寬寂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漸豐富,以致當代諸人追求物質享受,恣情縱欲,無法自拔。此消彼長,物足神乏。世界性的精神危機也接踵而來。由此人類經過長期的探索與研究,終于總結出了一些普遍適合各個國家與民族的共同思想和精神食糧。將其定名爲“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其中佛教思想成爲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
引言
面對世界性的精神危機,無論是政治家,哲學家和宗教家,都在從人類的知識財富中尋求治療和解脫之道。然而,無論單從政治角度,哲學角度或是宗教角度都無法獲得徹底的解決之道!于是人們紛紛舉行各種論壇等,共同商議和探討。彙流成海,集廣成鳴!經過無數人,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人們終于發現了在不同國家種族之間存在著一些共同的思想和精神食糧。人們將其歸爲一類,稱其爲“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或簡稱爲“普世價值”。在哲學上,普世價值是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類都認同的觀念的集合;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等任何一個自诩文明社會的人類,是本于良知與理性皆認同的價值理念。也就是說普世價值要本于良知與理性,同時又對全人類或大多數人類具有普遍實在意義與價值。我們把這些思想觀念統稱其爲“普世價值”。但是客觀主義卻認爲:普世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人類的共同價值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們必須認識接受和實踐這種價值觀。此觀點未免有些太過絕對了。沒有哪一種思想可以滿足所有人類。人類形成的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各種思想對立而又和諧存在!然而相對主義則認爲:人類沒有絕對的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只是相對成立的,堅持普世價值的相對性和多樣化,才是普世價值的具體體現!其實只要普遍符合人類整體利益和道德規範的一些價值理念,我們皆可統稱其爲普世價值!筆者認爲,佛教的普世價值略有如下兩點:
1. 佛教的慈悲觀
1.1 慈悲的定義
慈愛衆生並給與其快樂,稱爲慈;同感其苦,憐憫衆生,並拔除其苦,稱爲悲;《大智度論》雲:“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故,與樂曰慈;拔苦曰悲!二者合稱爲慈悲。
1.2 慈悲的具體體現
1.2.1 不殺生
一切衆生最執著,最憐惜者,莫如自己之身命也!誰都不應該隨意剝奪其它生命的生存權利,哪怕是一只蚊子,一只螞蟻……我們的形體也許不同,但我們的感受和知覺都是一樣的,只是有些會講話,有些不會講話罷了!我們同樣都是這個世界和歲月的有進無退的旅客,何故同伴相殘?
古時曾經有一個專門殺豬的屠夫,他每一天都要殺一只豬,他的那把刀總是血紅的。有時候他也會想:“爲什麼我要這樣做,每一天都要殺豬?”然後他又想:“並不是因爲我想殺豬,只是人們想要吃,需要豬肉,所以我才會殺豬而已。”他自我安慰道。在屠夫家附近有一個寺廟,廟裏有一口大鍾,每天早上當鍾聲響起,屠夫都會起床去殺豬。有一天早上,這個屠夫睡過了頭,起來晚了,而耽誤了去殺豬,那一只本來要被殺掉的豬竟生下了十只小豬。因爲那一天寺廟的鍾沒有響,屠夫便到寺廟裏問那裏的老和尚爲什麼沒有敲鍾。老和尚告訴他,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裏有十個衆生跑來請求他說:“請你救救我們吧!”于是老和尚就問:“我要怎樣才能救你們呢 ?”那些小豬回答:“你只需要明天早上不要敲那個大鍾就可以救下我們了。”老和尚對屠夫說:“所以,我就沒有去敲鍾啊!”當屠夫聽到這個,他非常地感動,並從此皈依了佛教,以後再也不殺豬了。
殺生者斷大慈悲種,常懷瞋恚!就連心無慈悲,天天殺豬的屠夫都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何況我們這些常常以善人自居的學佛者呢
1.2.2 護生
古人雲:掃地勿傷蝼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愛護生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是我們這些萬物之靈的神聖使命!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發人深省的感人的小故事……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沿海邊走著,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雖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魚,也許只有幾十條,幾百條,或者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早晚都會幹渴而死。
男人繼續朝前走著。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這個男人停下來,注視著這個小男孩,看他拯救著小魚兒們的生命。
終于,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對小男孩說:“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得過來嗎
”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擡地回答。
“哦?那你爲什麼還在扔?有誰會在乎它們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
男人聽後立在了那裏,看著小男孩的天真與執著,此時的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紅著眼睛,彎下腰去開始學著小男孩的樣子一條一條地把小魚扔進了海裏。哽咽著默默地重複著小男孩剛才的話:“這條小魚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雖然我們救不了所有苦難的衆生,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盡力去救一些生命。我們可以減輕它們的痛苦,它們也會因爲我們的存在,生命從此有所不同!
1.2.3 放生
一切衆生皆有靈性,救衆生的命就是救自己的命!只有懂得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的人才能夠健康長壽,永保平安!
從前杭州有個叫阮起鵬的人,年少時就很有慈悲心,他發願放生,最喜歡放螺蛳、小魚等類的衆生,因爲這樣可以用同樣的金錢,救更多的生命;而且他又懇切勸化別人也放生。康熙十九年,阮起鵬坐船經過富春,船底突然觸到水裏的礁石破掉了,奇怪的是水竟然不會漏進船艙;靠岸後,只見有成千上萬的魚聚在船底破處,又有無數螺蛳攢滿了船破的地方,這才明白原來是這些螺蛳、小魚報答阮起鵬放生的恩德!
連螺蛳小魚這麼微小的生命都知道報恩報德,更何況其它稍大的生命呢?
1.2.4 布施
布,就是廣布,遍布;施,就是施舍!廣行救濟,施舍衆生就是布施!
佛教講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施予財物,資給衆生生存的條件。就是用金錢財物救濟貧苦衆生,令其安樂入善!
法施:由于精進故,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由禅定故,知衆生心;由智慧故,能事理無礙,不顛倒而說法。就是用智慧去化解衆生的欲望煩惱,令其心無挂礙,清淨自在!
無畏施:由于己身奉行淨戒、忍辱無害故,設有冤家亦不仇報,慈愛一切有情,令不生怖畏恐懼。就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衆生,令其心無恐懼,生活安逸!
2. 佛教的平等觀
2.1 佛教的平等思想
佛陀在成道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佛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此語即出,宇宙平等!佛陀在甚深禅定中觀察到了原來一切衆生與諸佛如來悉皆平等,無二無別!諸佛如來是已覺衆生,無明衆生是未覺之佛!所有衆生通過正確的修行都能夠覺悟,都能成佛!
佛與衆生平等,那麼不同的衆生之間自然也應當是平等的!《金剛經》雲: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例如:父精母血相遇就會形成人類;潮濕遇到溫度就會産生蚊子;種子遇到陽光就會發芽等……宇宙萬有無不如此!
因此我們與衆生相同,皆是因緣所生法!我們共同擁有一個世界,一個大自然。也正是因爲如此,佛才製戒,不允許弟子們踐踏或折壞花草樹木!
佛教典籍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群比丘在托缽乞食的途中遇到了一群強盜。強盜怕他們報官,于是就打算殺了他們。這時,強盜中有一個聽說佛教的人知道出家人受持不殺生戒,就連花草都不能傷害。于是就建議把這些比丘綁在路邊的長草上渴死他們。比丘們因持淨戒,所以都甯舍生命,誓不犯戒。到了中午,烈日如火,雖然口燥難忍,但依然沒有人忍心掙斷身上的長草。他們期待著行人的救援,可始終不見一個人影……
直到太陽西下,晚霞映天。剛好國王的軍隊從此經過,國王看到了這些“奇怪”的比丘,于是便派人詳問究竟。國王知道後十分感動,對比丘們的慈悲與道德贊歎不已!親自下座同士兵們一起爲諸比丘松綁,並請回宮中承事供養!
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教一切的清規戒律無非是爲了讓人防非止惡,比丘們甯舍生命而不願爲小惡,其與諸佛何異爾?
2.2 佛教平等思想對現實社會的意義
有階級就有剝削,有壓迫就有反抗!世間的一切戰爭歸其根源就是人們不懂得諸法平等的真理!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我,也沒有一個你!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個微細的組成部分!我們沒有權力傷害他人,沒有權力發動戰爭,也沒有權力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是互重的,我們是和諧的!
結語
研究普世價值就是爲了構建普世文明,構建普世文明也是爲了倡導世界和平,倡導世界和平的最終目的則是爲了人類的共同生存和繁榮!永恒不變的普世價值是不存在的。普世價值只能是一種短暫的,有限的價值統一。普世價值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存在的。也就是說過去適應大多數人類的普世價值也許不適合現在的人,現在適合大多數人類的普世價值也許會不適應以後的人類社會!總之,普世價值應該是個不斷更新和發展的思想體系,也唯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佛教普世價值,也將會發揮它不可替代和忽略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大智度論》
[2]《金剛經》
[3]《佛教因果錄》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淺論佛教普世價值(寬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