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梵呗的發展及其影響(淨德)

  淺談梵呗的發展及其影響

  淨德

  佛教的梵呗是發自一腔虔誠奉獻,真摯無私而純淨和美的樂聲。隨著社會變化和發展,這些年來,佛教音樂也有了多元化的傾向:社會上出現許多所謂的心靈音樂、冥想音樂、禅修音樂。這些多元化的音樂,正是源自于傳統佛教音樂的變化,證明了佛教音樂對于人們心靈的實質幫助。本文就梵呗的發展以及利益做出簡短的闡述。

  在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所創立的清淨僧團中,湧現出許多擅長音樂的弟子。出于對佛的尊敬以及得法的歡喜,他們創作了微妙清淨的音樂來贊歎佛法的殊勝,由此而産生了梵呗的雛形。

  到了公元1世紀,僧團出現了一位傑出的佛學大師馬鳴菩薩。他學識淵博,精通五明,作《叁寶梵呗》以贊佛德,使梵呗有了一個系統的歸納。而梵呗在中國的發展,功德最大的首推叁國時代曹魏的陳思王曹植。據傳,曹植“嘗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從而創作出了梵樂和宮廷樂調交融的《魚山梵呗》,後對梵呗加以發揚光大。

  此後,梵呗經過了曆代高僧大德的推廣以及民間的發揚,現今各大寺院所唱的贊頌,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 梵呗的意義和事緣

  1.1 梵呗的由來

  《法華玄贊》卷四中說,梵音是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入人心、普遍能聽懂”五種清淨的聲音。以清淨的梵聲來歌詠佛德,是名“梵呗”。梵呗既是佛教中有音節的文辭,也是佛教中藝術的語言。

  人類的思想感情,以語言表達出來,甚至還加工成有節奏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來,這種語言的表達方式,通常稱爲歌詠。歌詠,古印度語稱之爲“呗匿(Pathaka)”,我國古人簡稱爲“呗”。梵呗無論對于表達佛法的思想還是對于廣行教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佛陀在各經典中,數說“以音聲作佛事”,還示現“梵呗詠歌自然敷奏”,並勸人“以歡喜心歌呗佛法”。

  1.2 梵呗的功德

  然而佛陀提倡贊許梵呗,乃是能感動人、具備藝術性和通俗性的樂辭,並且是脫離那種世俗的靡靡之音的音樂,這樣大家才能理解並受用。如《十誦律》卷叁十七中說:“有比丘名跋陀,于呗中第一,是比丘聲好,白佛言:“世尊,願聽我作聲呗。”佛言:“聽汝做聲呗。呗有五益:身體不疲、不忘記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

  梵呗五利益中,前四項“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便是梵呗有藝術性的說明。第五項“語言易解”,便是梵呗有通俗性的說明。就是因爲有這樣的藝術性和通俗性,佛教偉大高尚的思想和對衆生甚深的情感才能得到完美的傳達。

  由于梵呗源于佛教利樂衆生的思想,它就成爲了和平、民主的呼聲;成爲救護、饒益衆生的呼聲,更能形成不可想象的感動作用。《賢愚經》卷十一中就記載了一個比丘虔誠歌呗而使波斯匿王大軍止步不前的故事。由此可見,清淨的梵呗中所蘊含的慈愛深厚的感情,通過呗者的全神凝注的歌詠傳達出來,強烈影響有情衆生的情感領域,不但引起人們心靈和平的共鳴,甚至還引起畜類衆生的共鳴。這並非是神話中的事件,而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確確實實發生的事情。

  至于梵呗的清淨功德,在別的經典中也有事例,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便載有善和比丘高聲誦經而使象王豎耳而聽不肯前行及善和比丘吟誦經法使無量衆生得益的事迹。

  以上種種事例,無不體現出梵呗能在一切有情的心靈深處博得和平、民主、利濟衆生的感應,所有一切的微妙佛法,無不由這清淨梵音中傳達出來,再反映到衆生的八識田中,深深種下各種解脫的種子,並長養諸般功德。其所以能有這樣巨大的感染力量,與歌詠者虔誠的信仰和純真的內心修養所形成的深厚道德情感是分不開的。而此般種種形式的樂辭,便是佛陀所贊許、提倡的純正的梵呗。

  因此,佛陀屢屢贊美具有這樣高度道德修養的歌呗者。如經律中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音聲清澈,聲至梵天,所謂羅婆那提婆比丘是”等等。因此,梵呗也是偉大的佛教法門之一,這是當之無愧的!有鑒于梵音宣暢佛法,感化聽衆,有歌呗比丘便向佛陀祈請:願諸比丘用這一藝術語言定期向群衆說法呗誦或略誦要義,以攝持佛法,令正法久住。這便是佛教梵呗興起的事緣。

  2. 梵呗在印度的發展

  印度人民自古以來就是個愛好歌詠的民族,由于長老阿難等諸大尊宿在結集叁藏遺教中,對于世尊親口所說的可詠可唱的十二部經典,曾無遺漏地加以誦出,因此現存的佛教聖典當中,有優美可詠的散文——《長行經》;有情趣濃厚的詩篇——《偈頌經》;有夾雜在長行中重複歌詠的韻文——重頌經;有像《賢愚經》那樣說唱本緣和寓言故事的因緣經;有像《地藏經》那樣說唱菩薩修行事迹的本事經;有像《六度集經》那樣說唱佛陀過去在因地種種自利利他故事的《本生經》以及種種說唱諸佛菩薩修行的諸般功德的經典。其中尤以本生、本事、因緣、譬喻諸經,在吟誦當中,最適合普通人的根器。因此在佛教梵呗文學中,關于以上四類呗文,也最能在各地廣泛流行。以普通的語調,結合民間原有的說唱方式,向四衆善信講唱布教。

  而把印度佛教梵呗真正推而廣之的,要屬佛滅後五百年間中印度振興大乘佛教的導師馬鳴菩薩。其所著的歌呗名著中,有用印度詩體,以優美清新的筆調,寫成佛陀一代生活和教化的偉大史詩——《佛所行贊》;又有用散文和韻文糅合藝術詩調,寫出含有深厚教化意義而情趣橫生的故事傳說——《大莊嚴經論》。這兩部脍炙人口的詩篇,都是佛教梵呗文化中的珍品。馬鳴還用欽定詩體,寫成富有意味的佛教故事。由此可見馬鳴菩薩對佛教歌呗的貢獻。

  在此後印度本土的梵呗發展過程中,無著、世親、提婆、陳那等諸大賢哲,也多用詩歌的體裁寫成了許多宣揚佛教理論的偈頌。此外印度各時代中,還有許多歌呗佳作,在藏文丹珠爾大藏經中尚多保存,不勝枚舉。

  只可惜公元3世紀以來,印度各地群侯對峙,互相殺伐,生靈塗炭。處在這種亂世之中,專以無限仁慈爲本反對種族歧視的佛教,自然不爲諸侯所喜。佛教漸形失勢,梵呗也隨著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消亡終至湮沒無聞。

  3. 梵呗在中國的傳播

  佛教初傳中土,最早有比丘改編民曲和宮樂,逐漸成爲中國佛教音樂的特色。但由于中印民族的語言音調不同,純印度式的歌呗,肯定不能被中國人完全無異地照樣唱出。誠如《高僧傳》卷十五經師論所說:“自大教東來,乃譯文者衆,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

  3.1 中國早期的梵呗

  由此可見,傳統的印度式梵呗並不能完全搬用到中國來,只有另尋方法。在此後,有記載最早、成功編出梵音的,要追溯到叁國時期曹魏陳思王曹植。曹植嘗遊魚山(一稱漁山,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清揚哀婉。獨聽良久,深有體會,乃慕其音節,寫爲梵呗,撰文製音,傳爲後式。”史稱《魚山梵》(一稱魚山呗)。是在中國人本身的語言音聲和基礎上,吸收了印度風格的歌呗,是印度歌詠的中國化。

  曹植以後,支謙亦傳有梵呗叁契,康僧會複造有泥洹梵呗,晉帛屍蜜多羅也以梵呗相傳,昙鑰又造有六言梵呗等。而熱心提倡梵呗的,要屬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據梁僧佑《出叁藏記集》卷十二記載,蕭子良著《贊梵呗偈文》一卷、《梵呗序》一卷、《轉讀法並釋之》一卷,並曾請高僧造“梵呗新聲”。梁武帝更推動兒童青年歌唱佛曲,甚至于“無遮大會”、“盂蘭盆會”等儀式禮節中加入贊呗、朝暮課誦、唱誦法言。使梵呗與中國傳統音樂互相融合。

  3.2 六朝時期的梵呗

  梵音在六朝時代被分爲轉讀、贊呗、唱導叁個項目。轉讀和贊呗是用梵音來歌唱佛法,唱導是講唱佛法,都屬于梵呗的範圍。

  六朝之後,天下僧寺,都奉行安公的軌則(即晉道安大師所製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爲叁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叁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而以梵唱的各種法事歌贊,爲大衆熏修和行道儀式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梵音清雅動人甚深,因是一般世俗人們,也往往將梵呗和佛教聯想到一起,于是提到佛教或僧寺時,意識上就能浮現出這清淨悠揚的梵呗聲樂來。這清新和雅的呗聲,不僅給人以洗心滌慮、悠然出塵之感,而且能感人甚深,化行甚廣。

  3.3 宋、元、明、清時期的梵呗

  宋、元、明、清諸代,佛教梵呗經多次的搜集、加工和整理。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搜集唐、宋、元以來通行南北的佛教梵呗曲調400余首,編成《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行世,不但影響全國,還流傳越南、緬甸一帶。

  近代佛教梵呗基本上保存了明清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常勝不衰。

  4. 梵呗在修行與弘法中的作用

  一般來說,學習贊呗有如下功德:“能知佛德深遠、體製文之次第、令舌根清淨、得胸藏開通、處衆不惶、長命無病。”是故名山大刹于結夏安居時,以習唱贊頌爲日課,稱爲學唱念。從一開始,便把音樂當成“宣唱叁寶”的工具,這裏主要用于叁方面:“一、講經儀式;二、六時行道(後世朝暮課誦);叁、道場忏法。”在佛教講經、受戒、誦經等一切宗教儀式進行中舉唱梵呗,具有止息喧亂便利法事進行的作用。

  梵呗是八萬四千法門中一種很柔軟溫和的修煉方法,這種法門修得好,一字音中即能“一言具衆音聲海”。在煩惱痛苦時,放開一唱,就會得解脫,就能體會音聲海確是既微密又美妙的解脫法門。《楞嚴經》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就是實證,宇宙音聲無限,我們耳根聽力有限,然而這個自性的觀音之功能是無限的。《行願品》又說:“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這就是音聲海法門的延展。它可以幫助我們由粗身粗心進入細身細心、微細身、微細心,甚至最微細身、最微細心。心聲心音就是音聲轉念,或者念轉音聲,當下即是,當體即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通過規範化的儀軌修持,早晚念誦,六時禅觀,再配合參禅、念佛、誦經、聽講、修法等等其他法門的修持,不斷增加聞思修行,不斷加持戒定慧力,清除貪、瞋、癡、障,熏修八識種子,日積月累,功夫逐步深入,層次逐步提高,境界逐步實證,改造身心,便可逐步做到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弘法利生,自覺覺他,圓滿功德。故漢傳佛教的念誦唱贊也是一種修行方式,把梵呗納入僧人的修持與日常生活之中。

  這些年來,在教內出現了許多佛教歌曲,如近代太虛、弘一大師合作的“叁寶歌”普遍弘傳;臺灣“佛光山梵呗贊頌團”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反響很大,漸漸將佛教音樂帶入了國家、世界的殿堂,除了深受國際音樂界的專家學者肯定好評,亦受到國際音樂界的重視與推崇。隨著佛樂團的興起,音像部門出版發行了大量的佛教音像製品。梵呗背負著延續佛教文化香火的使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佛樂,更是爲世界、爲人類的和睦進步,國家興旺、人民安康幸福的祈禱祝願。從做功課、修行用的梵呗、佛號,到以音聲供養爲目的的佛教音樂在現代佛教中逐步開展出多元化的風格,能威懾衆生使其入不可思議清淨境界,更能引導我們去惡從善,積極處世;以梵呗供養、頌佛,也是自我修持乃至弘法利生所不可缺少的法寶。

  而對于現代人來說,生活緊張忙碌,心靈卻空虛無依。藉由佛教梵呗清淨的音聲與和諧的意境,能夠使自身受到充分的滋潤和洗滌。爲心靈帶來祥和與安甯,梵呗就像影音、文字一樣,扮演著媒介的角色,流動在心靈空間,使人們緊張的身心得到舒展。

  佛教的梵呗歌聲,源自于佛法中所包含的無限仁慈的思想情感。雖然中印語文的構造不同,古今南北的音調也有異,可是總的說來,無論是歌唱梵呗,製作梵呗,流傳梵呗,若一失卻梵呗的清淨本質、佛陀慈悲仁愛的心情,便不能有洗滌身心作用,就會違背如來語業的本質,便也會離開佛教歌詠目的。這就是梵呗的原則性所應注意的問題。

  時至今日,梵呗已直接指示了中國佛教寺院的唱誦,佛教音樂漸漸也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對人們的生活産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華嚴經》

  [2] 《法華經》

  [3] 《法華玄贊》 

  [4] 《十誦律》

  [5] 《根本說一切有部昆奈耶雜事》

  [6] 《楞嚴經》

  [7] 《高僧傳》

  [8] 《賢愚經》

  

《淺談梵呗的發展及其影響(淨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