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
刁夢洲
生死問題是人類的一個永恒的命題,人類從産生以來就一直追問:人生從何來?人死往何去?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才能超脫生死?佛教認爲衆生可以通過修行達到超脫生死獲得解脫。
最近看了一個故事讓我頗多感慨:有一天,一位經驗豐富的獵手,帶著他心愛的獵槍,追殺一群山羊。當追到一個懸崖邊的時候,這群山羊停止了逃命的腳步,它們的前面是一處懸崖,從這邊崖壁到那邊的崖壁相距有十米多遠,再矯健的山羊都跳不過去,獵手看著這群即將到手的獵物也放慢了追趕的腳步。
但過了一會兒,一個不可思議的景象發生了,只見一只年老的山羊從懸崖邊退了幾步,然後毅然而迅疾地向對面的懸崖跳去,在這只老山羊剛跳出的刹那間,另一只年輕的山羊隨後也向對面的懸崖跳去,在半空中踏在頭一只老山羊的背上,以老山羊爲跳板猛然地一蹬,落在對面的懸崖上,而那只老山羊悄無聲息地摔落在萬丈深淵之中。
隨後其它的山羊,如同得到了同一個號令,用同樣的方法和動作,一起一落,一生一死。部分年輕的山羊們就這樣借助老山羊爲跳板的方式跳到對岸逃生了,它們用自己的方式保住了整個種群的繁衍。而這一切僅用了幾分鍾,當獵人趕到的時候,一切都已經結束了,獵人看得目瞪口呆,感慨萬千……。
我想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我們不了解他們罷了,就象這群山羊,雖然它們沒有人類這麼高的智商,但它們在面對死亡時爲了群體的生存所表現的甘心赴死的勇氣,是值得人類敬畏的。
佛教所看到的生命是無常變滅,無窮無盡的,如同江河之水滾滾不斷,是刹那不停的變化著。死亡不是消失,死去的是軀殼,真正的生命則是綿延不斷。是走出此生這一扇門,進入新生的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佛教又強調超越生死,認爲真正的生命是超越無常,求得解脫。因此人要正確地對待生死,不執著于生或不執著于死,而是將生死看作統一的有機結合體。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四十二章經》中記載;“佛問諸沙門曰:“人命幾何
”沙門答曰:“數日之間”。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門答曰:“飲食之間”。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門答曰:“呼吸之間”。佛曰:“善哉!子知道矣!””。從佛教角度看生死是“生命在呼吸間”,人生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大多不過幾十年的,即使能活百年,在時間的長河中,亦不過是小小的漣漪而已。但正因爲有了死,人才會爲了在有限的生命裏讓生命展現燦爛的光輝而不懈努力,前仆後繼;正因爲有了死,才有了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死賦予了人類生命太多的價值和意義。每個生命的存在本身都是一個美麗的奇迹。面對生命,我們要用慈悲的心來發現生命的美麗,我們要用贊美的心來感悟生命的美麗。
人無法預測自己的生命,更無法回避死神的到來。
生命有其堅強的一面:有的人可以在非常艱苦,受盡折磨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挑戰生命極限的美國魔術師大衛·布萊恩把自己吊在泰晤士河畔的玻璃箱中,僅靠喝水艱難度過了44天,引得世人瞠目。有報道說12名煤礦礦工井下被困4天5夜,在氧氣稀少、瓦斯含量極高的情況下,沒有吃過一口幹糧,沒喝過一口幹淨水,憑借著對生命的渴望而被救出來,這些都是頑強生命創造的奇迹。但生命有時又如此脆弱和無法預測,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便可讓一個健壯的生命瞬間消失。汶川8級的強烈地震中,在幾分鍾之內就將一處美麗的家園變成了人間地獄!無數鮮活的生命在一瞬間消失。地震發生的時候,許多孩子正在教室裏上課,他們也一定憧憬美好的未來,想象著自己長大了做什麼,但是災難降臨了,生命的軌迹在這一刻畫上句號。
既然生命去來這麼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大乘流轉諸有經》說:“前識滅時名之爲死,後識續起號之爲生。”生必有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佛教生死觀的積極意義在于肯定人有生老病死之規律,佛教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衆生能夠擺脫生死的羁絆從而把握今生。佛教稱“人身難得”,那麼我們當然就要好好地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好好地活下去,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今生。佛教的觀點就是希望我們能從死亡的噩夢裏清醒過來,擺脫人生的各種貪欲,認清生命的無常,認識生命的真正意義。
佛經上說:“生又何嘗生?死又何嘗死?”衆生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處于一個循環中,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 。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新的生。個體的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的生命會逐漸走向消亡。但一個個體的結束不是生命的完結。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我很慨歎蠶這種動物,因爲它闡釋了生死的轉換和生命的美麗。蠶從出生到作繭自縛,完成了一個從生到死的轉換。然後破繭而出,化蛹爲蝶,完成了一個從死到生的轉換。這個可愛的生靈讓我們體悟到生死的真谛,生死本是對同一件事物不同階段的不同描述。一定階段的死實際上是爲了更美好的生。是生與死的力量,使蠶化爲美麗的蝴蝶,生死的轉換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神奇。我感歎生命的神奇和偉大,死是爲了更美的生。究竟何爲生、何爲死?我只能說生和死同樣的美麗。
在生死輪回的路上,今世的生死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從出生到死亡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也許你正處在花一樣的青春年華階段,還不能理解生命的短暫和生命中會遇到的各種苦難,還不懂得珍惜生命。等到了白發蒼蒼時,才想起生命的可貴,但那時許多理想和希望已經成爲過眼的煙雲。根據佛教的啓示,我們要好好運用今生爲死亡早做准備,不要等病入膏肓時,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我們注定要最終走向生命的盡頭,但我們不能毫無意義地虛度生命,甚至造惡業。在人生的這段旅程中,我們的行爲將決定將來的旅程,明白生命的幸福與痛苦,就更應相信自己目前的行爲會改變未來的一切,從而抓緊一切機會,培養良好的行爲,爲社會及他人多做善事,多積善業。那麼將來面對死亡時,我們心裏就會多一份坦然,自己生活得也更有意義。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