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教的財富觀(刁夢洲)

  淺談佛教的財富觀

  刁夢洲

   有人說:金錢是一把鑰匙,它能打開通往賄賂犯罪之路的大門;有人說:金錢是一面魔鏡,它能照射出人性的貪婪;也有人說:金錢是債主,借你一刻鍾的歡悅,讓你付上一世的不幸。

   在《僧支部》中的《圓覺經》中,佛陀把人類分成叁種:一是盲人,這種人不知道如何使自己正確的使用財富,不知如何創造新的財富,他們也無法區分道德上的好壞;二是獨眼人,他只有一只金錢眼,而無道德之慧眼。這種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占有財富和創造新財富,但不知道如何正確的使用財富,不知道如何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叁是雙眼人者,他既有金錢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財富增長,並獲得新財富,又能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佛教認爲財富是一個人生命價值的體現,是福報、尊嚴、貢獻和地位的象征,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聖者。

   佛教主張“依正不二”,所謂“正報”指衆生的身體,衆生的身體是依過去的業,而召感得來的果報正體,爲二報之一。“依報”心身者,正實之果報也。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諸物,謂之“依報”。如世界、國土、房屋、衣食等是。人生在世的正報是由身體和意識作爲享受生命苦樂的裁體,而一生中所繼承或創造的一切財富,則屬依報。財富作爲果報的構成部分,在叁世因果體系中,具有光明顯赫的正當性。因此,在佛法中具有肯定性的合理地位,佛教把追求健康與財富作爲人生在世的願望。《俱舍論》講:“經說世尊自悟一法,正覺正說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增一阿含經》亦雲:“一切衆生皆依食住,有食則存,無食則亡。”

   佛教不但不主張人們貧窮,恰恰相反,佛教特別重視莊嚴國土,這樣才能利樂有情。因爲貧窮的人饑寒交迫,整天與貧困作鬥爭,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費爾巴哈有句名言:“沒有精神的肉體是動物,沒有肉體的精神是神,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才是人。”佛陀常常告誡我們:比丘們啊,在這個世界上,貧困對于人類來說是痛苦,是求的高尚的精神生活得一大障礙。佛陀進一步說,人類的這種痛苦只有通過社會的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解決。國家的職責是積極的創造財富,消除貧困,把人民的生活水准提到較高的水平,以滿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爲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鋪平道路,獲取財富是光榮的,發財不是可恥而是光榮。佛教徒應當是華嚴富貴的象征,而不是貧窮落後的代表。佛經鼓勵人們善用自己擁有的,但在一無所有時也能泰能自若。不應該太依賴自己的財富,也不應該把所有的快樂建立在財富上,而該學著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心滿意足。不需要害怕擁有或累積財富,也不該沈溺于財富所個、帶來的歡樂,應該有節製地使用自己的財富,幫助那些需要的人。

   那麼獲得財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的福報,想要獲得財富,就要培植福田。福田包括恩田、敬田、悲田。恩田,就是對父母師長乃至一切有恩于己的人都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敬田,就是恭敬供養獻身于人類心靈淨化的宗教師及有德有智的賢聖;悲田,就是救濟幫助世間所有窮苦受難及貧病交加的人。人要獲得財富就要行善。佛經中對善是這樣定義:善的行爲從自身來說,包含著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從社會關系來說,包含著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還能給自己帶來長遠利益,這長遠的利益又貫穿著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當一個人行善時,便是在培養自己內心中善的種子,使人格趨向圓滿和完善,它的力量一旦成熟,又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幸福安樂的結果。所以,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自利與利他是統一的,利人才能利己,害人必然害己,只有種下善的業因,才能收獲財富的善果。

   佛教認爲財富的來源應該是正當的,必須合法地追求財富,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之內獲得財富。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佛教認爲衆生要學習一技之長,應當擁有生存的技能,爲社會作出貢獻。佛陀在《善生經》中爲善生童子開示生存之道說:“先當學技術,而後獲財富”。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必須有一定的謀生之道,即使擁有福報,也還需要通過相應的技能才能得以實現。“若諸菩薩,求世間工巧明處,爲少功力,多集珍財,爲欲利益諸衆生故。”工巧明爲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當的技術技能,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創造財富。

   當我們擁有了財富之後,又該如何合理地使用它呢?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合理支配財富是關系到人生幸福和社會安定的根本,評價一個人有多少錢,不是看他自己有多少錢,而是看他能夠調動多少錢來爲他用。

   佛教把財富當做淨財。所謂的淨財,就是清淨的財富。淨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要懂得合理使用。

   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在滿足生活質量以後賺錢的目的不再是爲了自己消費,太多的錢如果只用于自身消費,五非是過度縱欲,或者把子女培養成纨绔子弟,我們應該把財富用來回報社會。所以很多人前半生賺錢,後半生搞慈善事業。美國耐基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提出上帝給我們財富人我們發財,並不是我們比別人高多少,而是我們運氣好,我們應當把我們的財産看成是世界上窮苦兄弟給的基金,在生前要做好妥善安排,人它們造福社會。佛教人爲,財富使用了不再爲你所有,保存著不一定是你所有只有布施了才真正屬于你所有。佛教鼓勵人們布施,幫助他人,佛教明確主張,菩薩行圓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廣行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居“六度”、“四攝”首位,可見其重要性。布施度行(財施、法施、無畏施)中,財施又最爲基礎而直接。要爭取實現“布己所有,施與衆生”。

   總之,布施就功德而言,能廣結善緣,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對于行布施者,並不致因而缺乏,因此在擁有財富後要行布施,全心全力爲衆生服務,並且幫助衆生究竟離苦得樂。因此要正確使用財富,利用財富爲衆生的幸福服務,使衆生能夠快樂的生活,只有這樣擁有財富才有意義,只有在正確使用財富的時候,人才成爲錢的主人,這也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之所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