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元稹及其佛教詩歌簡析(繼平)

  元稹及其佛教詩歌簡析

  繼平

  元稹(779-831年)是唐代著名文學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屢遭貶谪,但濟世救民的心願從來不曾改變。命運的坎坷浮沈不僅豐富了其創作素材,而且還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改變。他早年以儒家思想爲主導,中晚年逐步轉變爲以佛教思想來爲人處世。他的佛教思想在他很多佛教題材的詩歌作品之中都有表現。本文現簡要介紹其生平及其佛教思想。

  一、元稹生平簡況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陽)人。幼年喪父,家境比較貧困。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明經及第。唐憲宗元和初,應製策第一,任左拾遺,曆監察禦史等職。曾因劾奏劍南東川節度使嚴砺等人的不法行爲,得罪權貴,被貶爲江陵士曹參軍。他遭到這次打擊後,轉與宦官和權貴妥協,並通過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薦,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調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時,任武昌軍節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叁。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們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文學主張與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無複倚傍”的精神,推動了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寫過一些《樂府古題》和《新題樂府》,借用樂府的體裁,自出新意,借以“諷當時之事,以贻後代之人”。他還寫過不少古詩和律詩,其中也有諷刺現實的,稱作“古諷”、“律諷”。此外,他還寫過不少古今體豔詩和悼亡詩,言淺情深,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他的《離思詩·其四》、《遣悲懷叁首》都是其悼亡詩中的名篇。其中詩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成爲傳頌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詩在當時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有《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诏冊、銘谏、論議等共100 卷。

  元稹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層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廣度都不及白居易。詩的風格與白居易相近,都有語淺情深的特點。

  二、元稹的思想概況

  元稹的思想比較複雜,儒、釋、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由于元稹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輕之時,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安史之亂後,人們懼怕戰亂,熱望和平,渴望中興。面對民不聊生、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元稹和其他英雄豪傑一樣,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儒家精神成了他所追求的目標。他從小飽讀儒家經典,接受孔孟學說較多,其人生理想是“安人活國,致君堯舜,致身伊臯”(白居易)。輔佐時君,使之成爲堯、舜般的帝王,使自己成爲稷契、臯陶、伊尹般的賢臣,是初唐和盛唐以來諸多名相和大詩人的宏願,杜甫、李白、陳子昂等人都是如此。元稹十分崇拜他們,尤其崇拜杜甫,精讀了杜甫大量現實主義作品,自小就“哀民生之多艱”,産生了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抱負。在信奉儒家“達者兼濟天下”這點上,他和白居易完全一致。他曾回憶年輕時的志向說:“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達則濟億兆,窮亦濟毫厘。濟人無大小,誓不空濟私。”(《酬別致用》)而欲興利除弊,治理天下,首先要認清社會矛盾,看透社會的弊端。認識社會弊端,他有切身體會,同時又廣泛收集資料和進行系統研究。從他的詩文可以看出,他一直強調以“百姓心爲心”,體恤百姓之困苦,輕其徭戍賦稅,抑製權豪、藩鎮、宦官,改進科舉,選拔經世致用之才,廣開言路,親賢臣遠小人,澄清吏治,去除宮市之弊,經略邊疆,以重治貞觀、開元之治。元稹不僅提出了系統的革新主張,而且能身體力行。在拾遺、監察禦史任上,他態度激進,不畏權勢,嚴懲惡吏。

  在元稹屢遭貶谪之後,他的思想開始由儒家思想逐漸轉向佛道思想上來。他希望能夠從佛道思想中找到解決人生苦悶的方法,這是他思想處于矛盾中的表現。一方面他理直氣壯,雖累遭打擊而不悔,曾自勵曰:“此意久已定,誰能求苟營!所以官甚小,不畏權勢傾。金埋無土色,玉墜無瓦聲。劍折有寸利,鏡破有片明。我可俘爲囚,我可刃爲兵,我心終不死,金石貫以誠!”(《思歸樂》)讀罷此詩,其高貴品格、堅忍不屈,毫不遜色于“革命烈士”,足見元稹骨子裏有一種傲視蒼穹、不與世俗權貴同流合汙的浩然之氣。這種品質決定了他不可能去巴結權貴,獻媚他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彷徨苦悶,借酒澆愁,萌生出歸隱的念頭,並不時從佛、道說教中尋找精神寄托。元稹讀《老子》、《莊子》,煉服丹藥。另一方面,他還頻繁與高僧往來,尋佛問道,從而接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叁、元稹詩歌中的佛教思想

  1.早年的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創作了數百首詩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是與佛教有關的。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對他的影響。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詩歌是《離思》詩,詩雲: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從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韋叢,是太子太保韋夏卿的幼女,嫁給元稹時,元稹正身家寒素。貧賤夫妻,相濡以沫,但韋叢年僅二十七歲即英年早逝。後來元稹官居高位,俸錢百萬,妻子卻不能與之共享,元稹極爲悲哀,常以詩抒懷。這首詩歌就是表達元稹對早逝妻子的懷念之情。

  詩人用了兩個比喻:“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達了他與韋叢愛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緒。後兩句則由此而深情地表達“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堅貞。元稹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麼堅貞,一方面是因爲自己學佛修道,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對韋叢的思念。  

  元稹還在多首詩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貶通州之後作的《遣病》詩中說:

  ……

  自古誰不死,不複記其名。

  今年京城內,死者老少並。

  ……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驚。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況我早師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因而在其詩歌中經常會用佛教術語來描述客觀事物。如《杏園》詩雲:

  浩浩長安車馬塵,狂風吹送每年春。

  門前本是虛空界,何事栽花誤世人。

  唐代的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木結構的平房小樓,和深宮宅院,容納了百萬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滾滾車馬揚起塵土,遮天蔽日。這裏借喻長安不僅是紅塵深處,而且有萬丈紅塵。

  “狂風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長安又是風季,這裏借喻中唐以來,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測之事。

  在狂風揚塵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長安城仍然隨處可見。元稹在杏園發出了如上感慨:萬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門不知還能不能回家,又何須栽這一園的花來惑亂世人呢。

  2.元稹的贊僧詩

  在元稹撰寫的佛教題材的詩歌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贊誦高僧德行,或描寫由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寫尋僧不遇的詩歌。如《智度師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師由戰將投歸佛門的事迹。詩雲:

  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禅衣。

  石榴園下擒生處,獨自閑行獨自歸。

  叁陷思明叁突圍,鐵衣抛盡衲禅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幹望落晖。

  在詩歌中,元稹講說了智度禅師在四十年之前曾經是一個馳騁沙場的戰將。後來由于感悟世事滄桑,變化無常,放棄了功名利祿,投身佛門學佛修道。沒有刀光劍影的厮殺,卻多了一份閑適心情。想想過去曾與史思明厮殺突圍,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當鐵衣抛卻穿上衲衣之後,自己才真正感覺到一種遠離塵囂的輕松。

  關于描寫由俗入道相關的還有《志堅師》雲: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叁十臘。

  靈武朝天遼海征,宇宙曾行叁四匝。

  初因怏怏剃卻頭,便繞嵩山寂師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見淮西陣雲合。

  這首詩歌是描寫志堅師在出家叁十年以前曾是一個南征北戰的將軍。在曆經世事變遷之後,他才由衷地感覺到人世的無常變化,由此産生對佛門的向往,並在經過嵩山拜祭圓寂的禅師之塔後,終于入迹空門之中。

  元稹在詩歌中還講述了一些注重說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說:

  落魄閑行不著家,遍尋春寺賞年華。

  野僧偶向花前定,滿樹狂風滿樹花。

  詩人由于官場失意,爲了消遣苦悶的心境,在這大好的春天來到寺院中欣賞春光燦爛的春景。在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見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開的花叢邊靜心禅坐。滿樹春花與高僧相映成趣,令詩人很羨慕這種情景。

  詩人還在《寄昙、嵩、寂叁上人》詩歌中,以诙諧的語氣說,上人們經常向人講說對治煩惱痛苦的方法,卻又偏偏將人生的死苦經常講述給我們聽。現在這些上人不是向人講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訴人們不生不滅的道理,這使人沒有對死苦等人生産生各種痛苦的恐懼,因而心中更爲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對治,因而心中更爲清閑。詩雲:

  長學對治思苦處,偏將死苦教人間。

  今因爲說無生死,無可對治心更閑。

  元稹還在《盧頭陀詩》中介紹了一位堅持苦行的盧頭陀高操的道行。詩雲:

  盧師深話出家由,剃盡心花始剃頭。

  馬哭青山別車匿,鵲飛螺髻見羅睺。

  還來舊日經過處,似隔前身夢寐遊。

  爲向八龍兄弟說,他生緣會此生休。

  這首詩歌是詩人拜望盧頭陀之後所作,在拜會中,盧頭陀向詩人講述了自己出家的緣由。頭陀告訴詩人,出家關鍵在于降伏自己的妄心,當你不受世俗之心的牽纏之時,你就能夠舍棄一般人戀戀不舍的俗塵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經過多年之後,詩人故地重遊,昔人已去,自己仿佛在夢中遊玩,因而,詩人說“他生緣會此生休”。

  詩人元稹還寫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詩歌。他的《尋西明…

《元稹及其佛教詩歌簡析(繼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