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元稹及其佛教詩歌簡析(繼平)▪P2

  ..續本文上一頁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詩雲:

  其一

  春來日日到西林,飛錫經行不可尋。

  蓮池舊是無波水,莫逐狂風起浪心

  其二

  碧澗去年會,與師叁兩人。

  今來見題壁,師已是前身。

  芰葉迎僧夏,楊花度俗春。

  空將數行淚,灑遍塔中塵。

  詩人在第一首詩歌中說,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錫杖和經行、誦經的身影早已不見。寺院中的蓮池中過去是一平如鏡的無波之水,我們現在來到這裏,也不要追逐狂風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讓人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

  後面一首詩歌,則是詩人爲懷念高僧而作,詩中的師父,詩人並沒有說明是何人,但我們從詩歌的內容中可以感知,詩人對這位高僧懷有很深的感情。

  詩人去年還曾見到高僧,並還與其對談。而今年來到這個西明寺,只見到高僧所題在牆壁上的詩句。禅師已經離開人世。詩人還點明了來到西明寺的時間是楊花落盡、菱角葉長滿池塘的初夏季節。詩人睹物思人,淚如雨下,更加懷念這位高僧。

  3.贊頌道友詩

  元稹不僅寫了很多贊頌高僧的詩歌,而且對于那些潛心佛教信仰的居士也倍加敬佩。他曾寫有很多贊頌道友潛心修行,以及抒發道友之間深情厚誼的詩歌。如其《悟禅叁首寄胡果》叁首:

  近聞胡隱士,潛認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萬劫長。

  有修終有限,無事亦無殃。

  慎莫通方便,應機不頓忘。

  詩歌中的胡隱士(胡果)是元稹共同學佛的好友,他雖然是居士,但卻能夠身在俗世心不染塵。詩歌贊頌胡果習禅得到了一定的覺悟。而且他的覺悟之處在于他不怨恨人生百年的短促,反而是因人不能得到解脫,而萬劫在六道中輪回感到悲哀。詩人在詩歌中稱贊胡隱士是一位看破人生的真正覺者,他不會因爲人生的苦短而抱怨,而是經常爲在六道中受苦的衆生而悲哀,希望這些衆生都能夠遠離苦海,同登覺岸。

  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

  晚歲倦爲學,閑心易到禅。

  病宜多宴坐,貧似少攀緣。

  自笑無名字,因名自在天。

  《悟禅叁首寄胡果之二》是詩人元稹自己晚年對人生和修行的體驗,他體悟到閑靜自在的修禅生活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他將這種體驗告訴道友胡果,以共同探討佛法與人生。詩人認爲人生短暫,沒有必要爲太多的事斤斤計較。人到了晚年就會厭倦世間的很多學問,只有閑下心來才會達到禅境。詩人認爲,當人生病的時候,應當安心宴坐,貧窮之時還應當少攀緣。詩人將自己的體會告訴胡果,認爲這樣就能夠過得安然自在了。

  近見新章句,因知見在心。

  春遊晉祠水,晴上霍山岑。

  問法僧當偈,還丹客贈金。

  莫驚頭欲白,禅觀老彌深。

  詩人講述了自己閱讀經典的有關章節時,常常會在內心中生起種種個人知見和疑惑。詩人還能夠以一種閑適的心境來遊山觀水,以體會禅悟的境界。詩人還寫到向僧人求法之時,僧人通常會說些偈語來爲他解答,讓他從偈語中領悟到問題的答案。詩人還告訴胡果,不要擔心這麼多年修學,自己黑發已經悄悄地變白,而仍然學無所成,真正的修禅觀心到年紀大了反而更容易成功。

  元稹在《贈樂天》詩中描寫了與白居易的深厚友誼,表達了自己閑適的生活情景,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看破世事,心無外物的心境。詩雲:

  等閑相見消長日,也有閑時更學琴。

  不是眼前無外物,不關心事不經心。

  4.寺院風景詩

  元稹還寫了很多遊曆寺院,描寫寺院景致的詩歌。他的《古寺》詩便是其中之一。詩雲:

  古寺春馀日半斜,竹風蕭爽勝人家。

  花時不到有花院,意在尋僧不在花。

  詩歌中描寫了古寺春末一天傍晚時分的景致,此時夕陽即將落山,寺院旁邊的竹林在春風的吹拂下涼爽宜人。雖然沒有百花盛開的繁榮景象,但依然有花院存在,還會給我們帶來賞花的機會。此時,詩人筆鋒一轉,雖然古寺中有這麼多令人留戀的景象,但這並不是自己的目的,自己此行的目的是在尋訪高僧並不是太在意花草。

  元稹還在《度門寺》一詩中,贊頌了度門寺環境幽雅、殿宇莊嚴、法務昌隆、梵音袅袅的令人向往的人間仙境。詩雲:

  北祖叁禅地,西山萬樹松。

  門臨溪一帶,橋映竹千重。

  翦鑿基階正,包藏景氣濃。

  諸岩分院宇,雙嶺抱垣墉。

  舍利開層塔,香爐占小峰。

  道場居士置,經藏大師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沖。

  由旬排講座,丈六寫真容。

  佛語迦陵說,僧行猛虎從。

  修羅擡日拒,樓至拔霜鋒。

  畫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

  蕉非難敗壞,槿喻暫豐茸。

  寶界留遺事,金棺滅去蹤。

  缽傳烘瑪瑙,石長翠芙蓉。

  影帳紗全落,繩床土半壅。

  荒林迷醉象,危壁亞盤龍。

  行色憐初月,歸程待曉鍾。

  心源雖了了,塵世苦憧憧。

  宿蔭高聲忏,齋糧並力舂。

  他生再來此,還願總相逢。

  除了上面所介紹的幾類不同內容的詩歌之外,元稹還寫有表現護生理念的詩歌。如他的《修龜山魚池示衆僧》中雲:

  勸爾諸僧好護持,不須垂釣引青絲。

  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元稹在詩中勸寺院僧人看護好放生池,不讓外人前來釣這些被放生的魚兒。詩人說,不要對坐在山間邊看經邊看護放生池感到厭煩,這樣做其實就是最好的修行,說不定還是自己得道的時候。

  元稹作爲唐代有名的信仰佛教的文學家,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爲官之後,他不僅頻繁參訪寺院、與高僧往來問道,而且還以詩歌作爲弘法工具,在詩歌中描述自己的修行體驗,闡釋佛教義理,贊頌高僧的盛德,與道友交流修道方法。由此可見,佛教思想成爲他中晚年之後重要的精神支柱。

  

《元稹及其佛教詩歌簡析(繼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