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其一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其二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诗人在第一首诗歌中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锡杖和经行、诵经的身影早已不见。寺院中的莲池中过去是一平如镜的无波之水,我们现在来到这里,也不要追逐狂风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让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后面一首诗歌,则是诗人为怀念高僧而作,诗中的师父,诗人并没有说明是何人,但我们从诗歌的内容中可以感知,诗人对这位高僧怀有很深的感情。
诗人去年还曾见到高僧,并还与其对谈。而今年来到这个西明寺,只见到高僧所题在墙壁上的诗句。禅师已经离开人世。诗人还点明了来到西明寺的时间是杨花落尽、菱角叶长满池塘的初夏季节。诗人睹物思人,泪如雨下,更加怀念这位高僧。
3.赞颂道友诗
元稹不仅写了很多赞颂高僧的诗歌,而且对于那些潜心佛教信仰的居士也倍加敬佩。他曾写有很多赞颂道友潜心修行,以及抒发道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如其《悟禅三首寄胡果》三首: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
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
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
诗歌中的胡隐士(胡果)是元稹共同学佛的好友,他虽然是居士,但却能够身在俗世心不染尘。诗歌赞颂胡果习禅得到了一定的觉悟。而且他的觉悟之处在于他不怨恨人生百年的短促,反而是因人不能得到解脱,而万劫在六道中轮回感到悲哀。诗人在诗歌中称赞胡隐士是一位看破人生的真正觉者,他不会因为人生的苦短而抱怨,而是经常为在六道中受苦的众生而悲哀,希望这些众生都能够远离苦海,同登觉岸。
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
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
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悟禅三首寄胡果之二》是诗人元稹自己晚年对人生和修行的体验,他体悟到闲静自在的修禅生活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他将这种体验告诉道友胡果,以共同探讨佛法与人生。诗人认为人生短暂,没有必要为太多的事斤斤计较。人到了晚年就会厌倦世间的很多学问,只有闲下心来才会达到禅境。诗人认为,当人生病的时候,应当安心宴坐,贫穷之时还应当少攀缘。诗人将自己的体会告诉胡果,认为这样就能够过得安然自在了。
近见新章句,因知见在心。
春游晋祠水,晴上霍山岑。
问法僧当偈,还丹客赠金。
莫惊头欲白,禅观老弥深。
诗人讲述了自己阅读经典的有关章节时,常常会在内心中生起种种个人知见和疑惑。诗人还能够以一种闲适的心境来游山观水,以体会禅悟的境界。诗人还写到向僧人求法之时,僧人通常会说些偈语来为他解答,让他从偈语中领悟到问题的答案。诗人还告诉胡果,不要担心这么多年修学,自己黑发已经悄悄地变白,而仍然学无所成,真正的修禅观心到年纪大了反而更容易成功。
元稹在《赠乐天》诗中描写了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表达了自己闲适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看破世事,心无外物的心境。诗云:
等闲相见消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4.寺院风景诗
元稹还写了很多游历寺院,描写寺院景致的诗歌。他的《古寺》诗便是其中之一。诗云:
古寺春馀日半斜,竹风萧爽胜人家。
花时不到有花院,意在寻僧不在花。
诗歌中描写了古寺春末一天傍晚时分的景致,此时夕阳即将落山,寺院旁边的竹林在春风的吹拂下凉爽宜人。虽然没有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但依然有花院存在,还会给我们带来赏花的机会。此时,诗人笔锋一转,虽然古寺中有这么多令人留恋的景象,但这并不是自己的目的,自己此行的目的是在寻访高僧并不是太在意花草。
元稹还在《度门寺》一诗中,赞颂了度门寺环境幽雅、殿宇庄严、法务昌隆、梵音袅袅的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诗云:
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
门临溪一带,桥映竹千重。
翦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
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
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峰。
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冲。
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
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
修罗抬日拒,楼至拔霜锋。
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
蕉非难败坏,槿喻暂丰茸。
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
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
影帐纱全落,绳床土半壅。
荒林迷醉象,危壁亚盘龙。
行色怜初月,归程待晓钟。
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
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几类不同内容的诗歌之外,元稹还写有表现护生理念的诗歌。如他的《修龟山鱼池示众僧》中云:
劝尔诸僧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
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稹在诗中劝寺院僧人看护好放生池,不让外人前来钓这些被放生的鱼儿。诗人说,不要对坐在山间边看经边看护放生池感到厌烦,这样做其实就是最好的修行,说不定还是自己得道的时候。
元稹作为唐代有名的信仰佛教的文学家,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为官之后,他不仅频繁参访寺院、与高僧往来问道,而且还以诗歌作为弘法工具,在诗歌中描述自己的修行体验,阐释佛教义理,赞颂高僧的盛德,与道友交流修道方法。由此可见,佛教思想成为他中晚年之后重要的精神支柱。
《元稹及其佛教诗歌简析(继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