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是因爲佛教偏出世俗生活,過于將佛教神化、天化,與佛教本意相左,這使得佛教對世俗社會的影響減弱,有丟失群衆精神領地的趨勢,無論對于民衆,還是佛教自身都是相當不利的,他試圖由關注個體的人轉變到關注人類社會這個大系統,而這正是現代佛教世俗化的有力表現,即便是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也是要佛教更好地融入世俗生活,推動了現代中國佛教的世俗化進程。
(叁)“人間淨土”思想是現代中國佛教世俗化的高峰
隨著世俗文明的發展和貧富分化的加大,世俗社會呈現出極不和諧的狀態,部分人可以憑借金錢和財富坐享其成,人的生存空間和人本身都面臨著擠壓和掠奪,在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虛浮社會中,人的價值和尊嚴難以得到體現和保障,甚至民族文化、國家、價值體系也可能在強權的摧殘下崩潰;同時,由于人類盲目的改造世界,自然環境和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地球難承載起無限製的欲望。在一定意義上,世俗社會的自然、政治、人文、科技……不能爲人提供一個符合于生存發展的良好環境,這使得“人間淨土”思想應運而生。
淨土即:菩提修成之清淨處所,佛居之所,無五濁之垢染。人間淨土即是將人生之社會轉變爲清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一方面表明世俗社會有許多令人不悅、不利于人類發展的地方,另一方面是說可以通過倡導佛教將淨土建在人間,實現和諧而極樂的社會秩序,轉娑婆爲極樂,化人間爲淨土,人間即淨土。
人間淨土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星雲法師,其在一九九O年元旦《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的演講中指出求佛成佛、往生淨土不一定要到來世,佛教不僅要讓人往生極樂,還要讓人生活于現世淨土,即在人間建立淨土。
我們人人要有一個目標,追求往生淨土,在西方有極樂淨土,在東方有琉璃淨土。其實淨土不一定在東方、在西方,佛教的淨土到處都是。彌勒菩薩有兜率淨土,維摩居士有唯心淨土,我們大衆說人間淨土。爲什麼我們不能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淨土,而要寄托未來的淨土?爲何不落實于現實國土身心的淨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來呢?[5]
星雲法師也是人間淨土思想的踐行者,其開創的佛光山事業蒸蒸日上,成爲實踐人間淨土理念的強大載體,佛光山事業的道場、慈善及文化教育機構遍布世界各地,修建了養老院、學校、醫院等,化度世界各國人民,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精神信仰層面的需求,還給人們提供物質幫助。“在我們本山對于具有某種護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時候,由本山爲他頤養天年,不一定要兒女來養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後,到西方極樂世界,讓阿彌陀佛來補償他,對他說:“你對佛教很好,我來養你,給你往生。”以佛光山來說,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寺廟道場,要給予信徒的信念──我這裏就是西方淨土,我就能給你安養”。因而在星雲法師看來,人間淨土思想“是入世重于出世的,生活重于生死的,利他重于自利的,普濟重于獨修的”。這就說明:人間淨土思想是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實踐和修行將人間改造成人人各得其所、和諧共存,人人心懷社稷、他人的理想社會,將淨土帶到人間,不僅關注人間、人生,還要使佛教思想起到淨化社會的作用,在人間建立淨土,而不是專注于往生與獨修。
由此看來,人間淨土思想第一次將彼岸的淨土極樂世界帶到現實的人間,這一點與某些社會思潮殊途同歸,即是將理想的社會模式應用到現實世界,希望在人間創造一個人人安居樂業、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大同社會。可以說人間淨土思想是佛教思想發展史上的一次創舉,也是佛教思想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不同于以往佛教思想只重往生淨土世界的精神追求,而不重視宗教理想實踐的觀念。而這一點也恰恰證明了佛教的世俗化,佛教在由以精神解脫的彼岸世界爲重點轉身以人間宗教實踐爲重點,佛教認識到:任何一種宗教只有不脫離群衆,才能更健康地發展下去,只有爲群衆提供相應的精神滿足與物質幫助,其理論才能更好地深入人心,更多地爭取信徒,普及其價值觀念。因而,由彼岸到此岸,由獨修到實踐的過程,就是佛教植根于群衆,從最基本的世俗生活做起,服務于群衆,不斷擴大影響、實現牢固立位的世俗化過程。
“人生佛教”思想反對佛教專注于鬼事、神事,要求鬼事與世事並重,積極融入世俗世界,重視人生;“人間佛教”思想要求在現世中淡化鬼神之事,不應將佛教天化、神化,而應把更大的精力放在世俗生活上,在世俗中給人最大的精神安慰和物質幫助,傾向于人間、社會;人間淨土思想則希望在世俗社會中建立起極樂淨土,或者說佛教的使命就是將淨土帶到人間,不僅關注人生、人間,還要注重實踐將淨土帶到現實社會。可以說,現代中國佛教的叁種發展形式均是緊密圍繞“人”來進行的,反映出佛教領袖對于佛教淡出世俗社會各個領域的憂慮,力圖通過積極入世的方式重建佛教影響的願望,對于提高佛教的影響力、促進佛教的傳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在一定範圍內滿足了一些群體的需求,對于淨化社會起了積極作用,推動了社會進步。
但這叁種形式終究是現代佛教發展的叁個階段,叁者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其積極入世的願望逐漸增強,佛教的地位和影響也一步步提高,由鬼事與世事並重、淡化鬼神之事到建立人間淨土,由人、社會到極樂淨土,將彼岸極樂帶到現世此岸,是一個由低向高的發展過程。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現代佛教世俗化加快的影響,佛教以更快的速度退出原來極大說服力的領域,需要重建其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在世俗化的同時,佛教開始更加現代化,以獨具特色而又適合自身及衆生需要的形式發展,近幾年佛教捐資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參加抗震救災等活動就是最好的證明。
叁、世俗化促進了現代中國佛教的現代化
總的來說,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人間淨土這叁種形式均可歸入人間佛教的範疇,無論太虛大師、印順大師,還是星雲大師,其思想的核心都是佛教度“人”,按照佛教的要求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式,將淨化社會、人的精神滿足及物質幫助放在第一位,建立以人爲本的適應現代社會、提升現代社會的佛教理念。但人的這種需求與滿足不是無限製、無約束的,其標准應是佛教基本義理。
就筆者看來,這叁種形式確實促進了佛教的現代化,使佛教影響力得到提高。但這恰恰也是現代佛教世俗化的表現,這種趨勢必將繼續進行下去,因爲在現有科技高速發展的情況下,許多宗教實踐性的功能被科技發展所證僞,宗教神秘性受到了極大挑戰,佛教的生存空間受到前所未有的擠壓,佛教要避開這種直接沖突不得不改變其發展形式;同時,對人的本質的尋根問底是人類的本能,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異化”嚴重,人類對于自身前途感到茫然,對于世界性問題普遍感到擔憂,對于明天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呈現出迷茫、恐慌和無所適從,並伴隨著大量的自殺、自虐傾向,人們內心開始喪失應有的道德准則,道德底線被不斷突破,這些問題的出現爲佛教精神性滿足提供了土壤。
佛教作爲一種宗教,具有普世性,其出發點是解決人生煩惱、斷滅生死輪回,是要教會人類如何脫離煩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勸人積極面對生命中一切現象。佛教可以爲人類提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撐。其實這對于處于高壓狀態的現代人來說,不啻爲一副良藥。當這種供給與需求相結合,便産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即人們對于佛教思想有極大的認同,工作和生活之余會將其視爲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佛教概念,比如中國的一些成語、俗語、傳統節日等。所以,現代佛教的世俗化也就意味著生活化,意味著現代化,意味著以更強的普世性滲透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現代中國佛教的世俗化進程,也就成了佛教現代化的趨勢和反映,其突出反映就是佛教通過慈善公益事業越來越明顯地體現著自身存在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某種意義上,世俗化亦意味著現代化。即通過入世行爲在現實世界架構其神聖天堂,建立適于現實需要又促進自身地位與影響力提升的軌製,客觀上重新確立其在世俗各層面之絕對位置。
在佛教世俗化與現代化的進程中,與其它宗教如基督教相比,在傳教方式上有著很大差別,基督教相對自由、形式靈活,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佛教,但很多被一些邪教所利用,成爲掩人耳目的工具,這值得佛教在世俗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反思,尋求一種有效機製確保佛教的健康發展。
注釋:
[1]《太虛全書》精裝本第29冊,第77頁。臺灣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1998年。
[2]江燦騰:《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第5頁,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版。
[3]請參閱濮文起:《人間佛教理念的發展曆程》,《中國宗教》2006年02期57頁。
[4]印順法師:《華雨集(五)》,第99-101頁,臺灣正聞出版社: 1993年版。
[5]請參閱星雲法師:一九九O年元旦《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的演講。
參考文獻:
[1]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太虛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2]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 印順:《佛在人間》,《妙雲集》[M].正聞出版社1981年版。
[4]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5]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M].中華書局,2006年4月版。
[6]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7]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 石峻,樓宇烈,《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2冊》[M].中華書局,1983年1月版。
[9] 張志剛,宗教研究指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現代中國佛教世俗化之探微——關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思想發展的一些思考(項運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