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荊叁隆)

  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外一篇)

  荊叁隆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 佛陀當時傳法是應機而行,隨時提問,隨時解答。佛陀圓寂後,弟子們相約把佛陀的話整理成佛經稱爲結集,前後大約有叁次。

  第一次結集就是由阿難憑記憶口誦佛陀所說,再由大家確認無疑後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佛經。這是由于阿難是佛陀的表弟,出家後一直在佛的身邊,聽到的佛法最多,所以有“多聞第一”的稱譽。在《楞嚴經》和《佛說摩登女經》中記載著一段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表弟,其父是甘露飯王。佛陀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城傳法,時二十五歲的阿難見佛陀的妙相莊嚴,就發心隨佛來出家修道。他英俊,相貌莊嚴。佛經說佛陀有叁十二相,阿難有叁十相,稱阿難“面如秋月,目似蓮華”,很容易引起女性的關注。

  一天,阿難單獨到舍衛城街上乞食。走了很久,缽還是空的。阿難又餓又渴,走到一口古井旁,一位少女正在打水,她看見這位出家人後眼前一亮,由衷地發自內心贊歎:“多麼英俊而莊嚴的出家人啊!“一念之間,她心裏萌生起暗暗愛憐。

  這位少女是摩登伽女,屬首陀羅種姓。是古代印度種姓製度中的賤民,以清掃爲業,不能與其他種姓交往。因此,當阿難向摩登伽女要水時,摩登伽女猶豫不決,不敢把水給阿難。阿難心知便說:佛陀倡導衆生平等,你雖屬首陀羅種姓,但一樣可以供養出家人。摩登伽女聽後一怔,不由自主地將水倒入阿難缽中,兩眼直愣愣地注視著阿難,直到阿難離開的背影再也看不到的時候。

  阿難那親切的話語,真誠的眼神,那俊美的身影,都深深地打動著摩登伽女的心。回家後,這位少女便整日思念阿難,郁郁寡歡。在母親的再叁盤問下,摩登伽女才告訴母親她的心結,但母親沒法讓她嫁給阿難。因爲,母親知道出家人是聖潔的,女兒這種愛戀不可能實現。母親爲此也找過阿難,哀求阿難說:你若不娶我女兒,她便會自殺。阿難只能以實相勸:我身爲出家人,不能結婚。

  不久,七月十五日到了。這天是佛教的“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音譯,意爲“救倒懸”,佛教認爲在此日設置各種飲食供養一切出家人,即設齋飯供奉佛及弟子,可以救度在地獄受難的已故祖先,求得解脫,故也是佛歡喜日。這時舍衛國的國王勝軍,爲了救度已故的父王,在內宮准備了豐富精美的菜肴,迎請佛陀。城中還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在家修行的信衆,也同時准備了飯食,恭敬地等候佛陀和弟子們接收供奉。佛陀叫證悟者文殊,帶領有成就的修道者以及有道高僧,分別到各設宴主人家中接受供奉。

  只有阿難一個人,因爲事先受到外地施主的約請,單獨一人外出未回,來不及參加佛教的這次盛大的活動。阿難既沒有悟道者同行,也沒有法師相伴。他獨自一人正在返回的途中,匆匆地趕著路,已經快一整天了,阿難都沒有受到供給。他在舍衛城化緣,心裏希望能在最後得到飯食。不覺之間,阿難又來到了摩登伽女的門前。當阿難來到她家門口托缽化緣時,少女熱情供奉阿難之後,便乞求她的母親用邪術迷倒了阿難,使他身不由己地進入了少女的閨房,少女如泣如訴地向阿難傾訴著她的相思,阿難如魚隨鈎,不能自持,將要墜入欲海情波,破了戒身。

  正在參加盛宴的佛陀心裏一驚,感知阿難受難,趕緊返回寺院。立即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找回阿難,使阿難幡然醒悟,進而鼓勵少女,一起來到佛陀修行的寺院。在《楞嚴經》卷一中,這個故事就結束了。隨後佛陀與阿難有一段“七處征心”的論述,對于理解本篇“五蘊”學說中的“識蘊”,大有裨益。但篇幅較長,不再敘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拙作《白話楞嚴經》(叁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十叁頁至二十叁頁)。少女的命運又如何呢

  

  佛陀對少女說:“你想嫁給阿難我理解,可爲了證明你的真心,必須先出家修行一年。”

  少女滿口答應。

  佛陀又問:“你父母同意你出家嗎?”

  少女回答:“只要我幸福,他們什麼都同意。”

  就這樣,少女歡歡喜喜地削了發後,對佛陀說:“我已落發,請佛陀信守諾言。”

  佛陀問少女:“你愛阿難什麼呢

  ”

  少女答:“我愛阿難如皓月般明亮的眼睛,愛阿難俊美的鼻子,我愛阿難潤澤的耳朵,愛阿難悅耳的聲音,我愛阿難閑雅的步伐,愛阿難的一切。”

  佛陀又問:“阿難眼中的眼淚不淨,鼻中的痰不淨,口中的唾液不淨,耳中的耳垢不淨,身內的屎尿不淨。婚後行不淨,生了子女後,要面對生、老、病、死等一切人生苦難。由此,阿難的身體有什麼值得愛呢

  ”

  隨後,佛陀叫人把阿難的洗澡水端出來,問:“你既然那麼愛阿難,這盆水是阿難的洗澡水,你就把它喝下去吧!”

  少女嚇了一跳說:“佛陀,你是大慈大悲者,這麼髒的水,爲什麼叫我喝呢?”

  佛陀笑著說:“每個人的身體就是這麼髒,現在阿難健康的時候,你就已經嫌髒了,那他將來衰老死亡時,你將又會如何呢?”

  少女聽了佛陀的話,認真地觀察人身的各種不淨,漸漸地在佛法的感化下,熾熱的心也一天天平靜下來。逐漸明白,過去對阿難的執著是愚昧的。阿難的身體,原來一樣這麼髒,那還有什麼可愛的呢?從此愛念都消除了,頓悟佛理,真正的出了家,證了佛果。(注:原文見大正藏 第二冊第501頁上至501頁下)

  由《佛說蟻喻經》想到的

  這篇比喻經典所涉及的佛教義理較爲廣泛,文中的寓意也很豐富。

  佛陀以人們日常生活中“蟻聚”爲題,在客觀上就起到了“以小見大,以聚喻法”的功效。以小見大,以多見廣,以淺喻深,以蟻聚成患,喻五欲聚身,就形成《蟻喻經》表達方式的鮮明特色。

  參悟佛理,就是要明了心性自然清淨,永葆本自清澄的心之本性。大乘佛教認爲,心爲宇宙間各種現象形成的根本,一切現象,一切對事物的區別和認識,皆緣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生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末那識指染汙,阿賴耶識即包含),蟻聚成災,如五欲交織,從而欲念生生不息,使人落入煩惱的無邊苦海劫波。

  身心之中,六根是感官,六境是反映,六識是思想,貪欲癡迷、腐朽墮落、行惡向善,皆出于六識,六識總出于心。如眼,見色成境,因境而生美識,由美識而生貪戀之心,從而聲色熏心、沈溺迷離,男歡女愛、貪著不放,直至于元神盡失,氣血殆盡。所謂丹田難守,方寸易亂,欲引情牽,擾得花心焦灼,頃刻難安。色眼到色境,色境生色心,妄心不滅,人何以能甯、能靜?塵生妄,苦海深,人人煩惱無休止。因此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一切法從心生,心若無染,不爲處境所惑,何妨塵擾?所謂“青山常不動,白雲自去來。”對塵緣不動心,“色不迷人人自迷”,人之煩惱,是自心所爲,無欲“心”才能得大自在。

  佛陀的修行理論是以“心”爲出發點的,一切修行都要落在對治“妄有之心”上。身心健康,人皆所願,舒暢的心理狀態,就是首要因素。人若心平氣和,就如臨清泉,身心清爽,超脫色塵,“心火滅已,身得清涼”。認爲真實的心性,本自于無,如磨銅鏡,妄塵之垢,汙淨則明。身體、意識,都好比是幻念汙垢,只有將汙染了的身心盡除,才能清淨。

  佛教的五欲聚集,煩惱不絕的理論,是一種“生活的認識論”,認爲對于世界,包括自身的一切現象與形態,都應保持清醒的認識,這就是“正念”。萬法皆空,要認識一切都是五蘊聚合,在人們意識中産生的虛幻,如水中月、空中花。從而會多一分甯靜,少一分浮華。用慈心觀想社會人生,感恩之心則多一分,角逐之念則少一分。心平則意氣平,氣平則平安隨喜,圓融和諧。參悟自身都是由各種因緣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短暫的現象形態。人生百年,如電光石火、白駒過隙。又像夕陽殘照,如在風雨中搖曳的火苗,似晨露在枝葉上的閃爍,不過忽然而已。一死方知萬事空,來時人生無一物,去時一物終了無。身心都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由六根産生相應的六境,生成六識,形成妄有之心,從而使人們爲了現實利益追逐一世,奔波勞碌一生。這好比一只孵化成熟的雞蛋,小雞常常無力啄開厚硬的蛋殼,須借母雞外力的輕啄,小雞子就可以破殼而出,分享燦爛多彩的風雨陽光,無限生機一樣。人如果被束縛在“利益”的重殼之內,就永遠不能脫離利欲的重壓,會活得很累,如果能跳出利欲的無限誘惑,打破爲名利所活著的堅殼,就會重新審視人生、面對生活,任運隨緣,惜福感恩。

  佛陀認爲,一切現象本自虛幻,一切煩惱的生成之因,皆在于心。一切心識亦爲虛幻,必須以破妄有破萬法的大智慧,直探心源,除妄歸真,從而隨幻隨滅,運用于心,這就是“萬法唯一心”。

  佛教思想認識不僅僅是一種人生信仰,也是現實生活中“唯修相應”的實踐活動。我們看待佛教義理,不應當只是從生活現象來認識。佛教的“宗教情懷”及其“親修實證”,是一個完整的結合體,佛法關注人心靈的感悟和體驗,其禅觀的理論和實踐方式,同樣值得現代人追尋和借鑒。一切禅觀的義理都講究從法性契人,從心性探源。所謂佛說八萬四千法,對治八萬四千心。從文化角度來考察,關注人的心靈體驗,反觀內照,探究妄有心性的因果聯系,對于教化人心,提高全社會的認識水平,都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大乘佛學強調個體心靈的差異性,關注個人親身體驗的親證經曆。所謂世上沒有一棵相同的樹,沒有一片相同的葉,世間也沒有一顆相同的心,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不同的世界,也同樣具有一顆需要分別對治妄有的心,要契理契機,隨機順緣,要落實到區別對待上。人生在世間,難解不了情。知此五蘊身,徹悟在本心。修心路漫漫,五欲常顯現,即使是得道的羅漢、菩薩,也難免妄有生心。人們熟知的佛教比喻故事“天女散花”,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心有則萬有,心澄則物清。(參見:《蟻喻經》1卷《大正藏》第一冊,第918頁中至919頁上)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荊叁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