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的儒釋一貫思想
繼平
印光法師是一位既深明佛教思想,又通達儒家思想的高僧。與一般高僧不同的是,他在信佛之後並沒有排斥儒家思想,反而將儒家思想作爲學佛的基礎和條件。他無論是在向弟子講開示還是在給弟子的書信中,都勸告弟子在學佛時,一定要注重對儒家思想的汲取。他認爲,儒家思想不僅是做人的基礎,而且也是學佛的基礎。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不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融合,一以貫通。
一、儒學是做人的基礎
印光法師從幼年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將儒家思想作爲爲人處世的思想指南。即便在他出家之後,還十分推崇儒家思想,並且在與弟子的書信和開示中反複講述儒家思想對成長的作用。印光法師認爲,父母在家教之時,首先應當從孩子幼年開始,以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勤儉溫恭的道理來教育他們。從小塑造他們良好的品格,這樣,在他們入學讀書之後,就奠定了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學習才容易進步。假使一個人從小缺少家教,嬌生慣養,任其所爲,將來即便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只會做一些毒害生靈,毀滅人道的壞事,充其量只是一個儒門的敗類而已。印光大師在《複永嘉某居士書四》中說:
雖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悌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慣,且無論無天姿無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而已。世有才高北鬥,學富五車,而其所作所爲,皆仗此聰明,以毒害生靈,毀滅道義者。其原皆由初無家教以爲之肇也。
印光法師不僅提出了對子女從小進行儒家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還提出了進行儒家思想教育的具體方法。他在《複永嘉某居士書四》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爲。無天姿者,亦爲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
在如何運用儒家思想來培育自己人格的問題上,印光法師指出應當多讀誦《四書》。他認爲,《四書》是孔門聖人繼承前賢,開啓後學的經典,能夠使後人明其德行。因此,印光法師勸人從中汲取有利于明明德和修道的有益成分。學習其中“格物慎獨,克己複禮,主敬存誠”的爲人處世道理。印光法師在《<四書蕅益解>重刻序》中對此有論述:
《四書》者,孔門上繼往聖,下開來學,俾由格物致知以自明其明德,然後推而至于家國天下,俾家國天下之人,各皆明其明德之大經大法也。……其大綱在于明明德修道。其下手最親切處,在于格物慎獨,克己複禮,主敬存誠。學者果能一言一字皆向自己身心體究。雖一介匹夫,其經天緯地、參贊化育之道,何難得自本心。俾聖賢垂訓一番苦心,不成徒設,而爲乾坤大父大母增光,不愧與天地並稱叁才。可不自勉乎哉!
二、儒學是學佛的基礎
印光大師推崇儒家思想的目的,不僅是讓一個人成爲在德行學問方面都受人尊崇的人,而且還是爲了學佛的方便。印光法師認爲,對于一個將要學佛的人來說,首先應當克盡人道,只有將人做好了,才能在學佛時容易得到修行功夫。法師認爲,佛教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既要注重出世間的事情,也要關注現實人生,尤其是人倫之道。要使人盡到人倫之道,就應當按照儒家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印光法師在與很多信徒的書信中,都反複強調運用儒家思想爲人處世的道理,勸告信徒在學佛時一定要盡到人道之責。印光法師在《與丁福保居士書》中說:
至于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雲:“選忠臣于孝子之門。”學佛者亦複如是。
印光法師還常告訴信徒們,如果要學習佛法,首先要克己慎獨,事事皆從自己心地中真實做出。這樣的人才能算作真實的佛子。假如其心奸邪,想借助佛法來免除罪業,就像一個病人先服毒藥,然後再服用良藥,要想身輕體健,延年益壽,是不可能的。法師在《與丁福保居士書》中說:
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惡,欲借佛法以免罪業者,何異先服毒藥,後服良藥。欲其身輕體健,年延壽永者,其可得乎。
印光法師告訴弟子們,在學佛之時,一定要同時重視儒家思想的教育,特別是對孩子從小進行儒家思想教育。如果不重視對子女的儒家思想教育,不僅社會易動亂,國家沒有賢才,而且學佛也學不好。法師在《複安徽萬安校長書》中說:
然在家學佛,必須深信因果,恪盡己分,戒殺護生,至心念佛,爲決定不易之修持。所言恪盡己分,即慈孝友恭等。然世之不治,國乏賢人,其根本皆由家庭無善教所致。
叁、儒釋互依
印光法師在與弟子談論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的關系時,認爲儒家與佛家思想是相互依存的。若沒有儒家思想作指導,一個人學佛也學不好;若沒有佛家思想爲旨歸,則儒家思想便難以落到實處。印光法師在與很多信徒談到儒釋關系時,都談了自己的見解。他在《複安徽萬安校長書》中說:
盡性學佛,方能盡倫學孔。盡能學孔,方能盡性學佛。試觀古今之大忠大孝,與夫發揮儒教聖賢心法者,無不深研佛經,潛修密證也。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克己複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是夫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複其本具之佛性,非但體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此實也,所雲佛化之儒宗,不過表示其實而已,有何不可。
印光法師認爲,學佛學深入了,才能更好地學習儒家倫理之道;儒家思想學好了,才能爲學佛奠定基礎。法師認爲,凡是對于儒家思想有研究之人,都會深究佛經的道理。儒佛兩教,合之則相得益彰,分開則兩敗俱傷。以儒家倫常的道理修行佛法,則更容易成就;以佛法的道理行儒道,則佛化之儒宗更爲人稱道。以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相互融合來行人倫之道和修行佛道都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印光法師在《儒釋一貫》一文中,也論述了儒佛相互依存的觀點:
儒釋無二道,生佛無兩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複生佛迥殊,凡聖各異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順各別也。由是儒釋聖人,各出于世,爲之倡導。俾一切衆生,返迷歸悟,溯流窮源,以複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發揮雖有權實淺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體,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無二致也。
印光法師在這段論述中指出,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本來是相一體的。衆生與佛也並無二致。一切有情衆生都具有佛性,之所以區分出佛與衆生,是因爲迷悟的不同,修德的差異。佛是已經開悟的衆生,衆生是不曾開悟的佛。從這一點來說,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在很多時候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法師認爲,爲了讓一切衆生能夠返迷歸悟,恢複其本有之佛性,爲此,儒家和佛家聖人才出現于世間,倡導聖人的理念。以善巧方便度化衆生,令其入佛知見。
印光法師在《人字發隱》一文中,在論及人的含義時,認爲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不僅要具足儒家的仁義道德,還應當具足佛家心性修養。從而將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相互依存的關系說得更爲清楚直白。印光法師說:
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隱,自利利他,故名爲人。人者,忍也。忍勞忍苦,擔當柱地撐天之事,故名爲人。人者,任也。力任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所歉缺,故名爲人。(此八事,匹夫匹婦皆能爲之。此乃參贊化育,繼往開來,撐柱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則成冒名之僞人,非與天地並名叁才之真人矣。若能類推,則希聖希賢,學佛學祖,有余裕矣。)人者,盡也。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名爲人。
印光法師在從這四個方面論述一個人所應當具備的德行修養時,既有儒家方面的要求,也有佛家的要求,而且兩者是相互依存,融會貫通的,離開任何一家都不成完整意義的人。
四、儒釋一貫
印光法師在講述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的關系時,特別提出儒釋一貫的思想。他的儒釋一貫思想是指儒家與佛家思想是相互貫通一致的。這種儒釋一貫思想不僅包括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相互依存,而且包括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的相互融合與一以貫通。簡單地說,儒家思想是佛家思想的基礎,佛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延伸與發展。印光法師在《儒釋一貫序》一文中說:
儒者以誠明爲本,誠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實則誠明,即明明德也。明德乃吾心固有之真知,由有人欲之物,遂锢蔽而不能顯現,如雲遮天日,了不見其光相。欲明其明德,必須主敬存誠,克己複禮,則人欲之物,自無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體顯露,如浮雲去而天日昭彰矣。真知既顯,則主權得而使者聽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歸于真誠無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叁王修己治人之大經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後世希聖希賢之洪範焉。若與佛法互證對釋,則誠也,明德也,乃本覺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覺修德也。物,即妄想執著。格物,即離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得如來智慧,格人欲之物,自能徹底顯現吾心固有之良知與真知也。故曰其發揮淺深雖有不同,其理體工夫固無二致也。
印光法師主張儒家的思想在于明明德,明德就是去除人欲,彰顯人心本來固有的真知。要顯露人心固有之真知,還必須主敬存誠,克己複禮,這樣才能如浮雲去而天日昭彰。法師認爲,儒家所主張的思想與佛家是相一致的。他以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相互對釋,認爲儒家明德即爲佛家本覺性德;明明德即佛家的始覺修德;儒家的格物,即佛家的離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就能得到儒家的智慧。所以,印光法師認爲,儒家與佛家只不過在發揮同一道理上存在深淺的不同,其根本道理都是一致的。
印光法師還認爲,具足儒家思想的人學佛,會得到佛法實益;另一方面,由于他們深悟佛法的真實利益,從而更能夠運用佛法的哲理通曉儒家聖人的心法。印光法師認爲,當前的儒者不致力于悟明自心,多從事相上來理解儒家思想,假使不以佛法作指導,不但不能明了自心,更無法深悟儒家古聖先賢的思想。印光法師在《儒釋一貫序》中提出了這種觀點:
是以古今聰明睿智之人,多皆學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聖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裏。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爲之先導,則自己之心,尚非所知,況聖人之心法乎。
印光法師的儒家與佛家思想相互融合一貫,還表現在佛法具足一切世間善法,凡是世間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倫理道德,責任義務,佛法同樣都提倡。印光法師在《儒釋一貫序》中說:
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以不知佛法雖爲出世間法,亦複具足世間一切善法。舉凡倫常修齊之道,固已極力宏闡,毫善弗遺,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隨己職分,各盡其義,固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
印光法師還針對當時道德淪喪的現實,指出推廣佛學的意義。法師認爲,佛學注重究明人的內心,提倡因果報應的道理。這比儒家單純提倡人心道德的提升,更爲提升一個層次。如果以佛家思想來指導世道人心,不僅能夠使人明見本有之真心,還能不違背因果規律。法師認爲,明見本有之真心是儒家思想與佛家思想一以貫通的宗旨。印光法師在《儒釋一貫序》中對此有論述:
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極,廢棄先聖之法,幾于無可救藥,凡屬憂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學爲急務。以佛學注重明心,與因果報應。果能明自本心,決不至于錯因果。果能不錯因果,決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則儒先聖人之心,如來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釋一貫之大旨也。
印光法師還從孝道的角度闡釋了儒釋一貫的思想。印光法師在《佛教以孝爲本論》一文中說:
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釋氏之所謂孝者,略于迹而專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于本者,晦而難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故《禮》之祭義雲:“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複加矣!然其爲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爲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于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
印光法師認爲,儒家與佛家都推崇孝道,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佛家的孝道比儒家的孝道更致力于根本。法師認爲,儒家所講的孝道顯而易見的,大多是以服勞以孝養其親,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作爲最大的孝道。佛教所提倡的孝道是從根本上著手,這種孝道不僅注重世間行孝,報答現世父母的養育之恩,而且還能夠報答無量劫以來的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使多生多劫的父母都能出離苦海,常住正覺,印光法師認爲佛家的孝道遠遠超越了儒家的孝道。從以上論述來看,佛家孝道不僅含攝儒家孝道,而且比儒家孝道的內涵更爲深遠。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印光法師的儒釋一貫思想(繼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