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拿佛法當人情(思齊)

  不拿佛法當人情

  思齊

  佛教認爲一個人在出家之後,應當看淡世情,專注于修道生活,這樣才能在道業上有所成就。我們不能以世俗的人情觀念來對待佛法。

  佛門中有則著名的故事說,唐朝的從谏大師,中年出家後就從未回家,過去俗家的孩子長大了,非常思念父親,希望能見父親一面。他經過多方打聽,知道了父親駐錫處,于是千裏跋涉,終于找到那個寺院,但因從小離開父親,不知父親的樣子,剛巧,一個和尚開門出來,他問道:“請問大德!從谏師父在哪裏?”從谏大師說:“你找他做什麼?”“因爲他是我的父親!”從谏大師用手一指東邊說:“在那邊!”孩子走後,從谏大師把門一關再也不開了。

  在佛門中有一副流傳久遠的對聯:“客至莫嫌茶飯淡,僧家不比世情濃。”對聯真實而形象地道出了僧家的“不拿佛法當人情”的態度。從古至今的大德高僧,他們對待來客都是平平淡淡,從不像世間人那樣熱情,更不會有貧富貴賤之分。也許在許多俗人的眼中, 出家人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可是在僧人的心中,真正的情誼就像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對待來客,不需要豐盛的筵席,也不需要華麗的言辭,平淡自然地讓人感受到僧家的情誼。

  趙州從谂禅師是臨濟宗著名高僧,一生接引教化徒弟數不勝數。有關他的語錄曆代傳揚不衰。趙州禅師對待來客不論貧富,一律同等。一次趙州禅師在室內坐禅,侍者向他報告說趙王來禮拜他。徒衆們本以爲趙州禅師會親自下禅床迎接,出乎衆人意料的是,趙州依然安坐不動,絲毫沒有表現出客人到來的喜悅。趙王禮拜趙州後,弟子中有人問趙州:“趙王來參拜您,爲什麼不起禅座?”言語中充滿了對趙州不近人情的不解。面對弟子們疑惑的神情,趙州禅師告訴弟子:“你們不懂得我的待客之道。若是下等人來,我會出叁門迎接;中等人來,我會下禅床迎接;上等人來,我在禅床上迎接。你們不可認爲趙王是中下等人,這樣會委屈趙王。”趙王聽過趙州禅師的這番解釋,心中十分歡喜,盛情邀請趙州禅師到官府中說法。

  其實,趙州禅師這番解釋不過是權巧方便之說,這樣既維護了大王的自尊,也表明了禅師平等待人的態度——不因一個人的富貴或貧賤而以不同的態度來對待。

  永明延壽禅師也是一位主張“不拿佛法當人情”的高僧。他曾在詩偈中說:

  忙處須閑淡處濃,世情疏後道情通。

  了然得旨青冥外,兀爾虛心罔象中。

  泉細石根飛不盡,雲蒙山腳出無窮。

  樵夫釣客雖閑散,未必真棲與我同。

  禅師詩中本意是:一個人要活得忙處悠閑,淡處有味,做到看淡世情,才能達到道情貫通。要是你道情貫通了,便能在蒼冥之外,了然獲得禅的旨趣;無象之中,兀爾覓得虛的靈心。看那石根細泉,終日飛流不盡;山腳雲蒙,經年出入無窮。這就是禅的妙用,禅的境界。樵夫和溪邊的釣客雖然也過著“閑散”逍遙的日子,未必真的就和我一樣,體味到了棲隱的真趣。樵夫釣客,雖說和永明禅師一樣,都在山裏棲息,然而一方世情未斷,時起貪心;一方塵慮全忘,入于無求。兩者境界大異其趣。禅師此詩告訴修行之人,如果想要在道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與世間人情疏遠一點,這樣道念就會增長。

  在佛門中還流傳一句話“世情看淡一分,道念增長一分”。這是對“不拿佛法當人情”的最好注腳。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正是看到了這點,他們在出家時的態度都是堅決的,而且在出家之後,很少與世俗親眷往來。倓虛老和尚就是這樣的高僧。倓虛法師是佛教天臺宗近世傳人,中國現代佛學家,原青島湛山寺方丈。先後在國內創建寺院十多所,弘法足迹幾近半個中國。1949年後移居香港,1950年當選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一任會長。此後在香港先後創辦了華南佛學院、天臺弘法精舍、中華佛教圖書館、青山極樂寺佛教印經處等弘法機構,致力于佛教教育工作。他畢生致力于振興佛教,弘揚佛法,主張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創建叢林、佛學院多處,培養的佛學人才廣布海內外。因其佛學造詣深厚,功德卓著,以他爲代表的佛學學派被稱爲“湛山學派”。

  倓虛法師自幼吃素,在成年之後經常閱讀《楞嚴經》,從中明白了很多佛法的道理。懷著對佛法真義的探討之心,他曾先後兩次出家都沒有成功。那時候,倓虛法師在營口開了一個藥鋪,每天除了看經之外,還出診爲人看病。一次偶然的機緣,堅定了倓虛法師出家的信心。他未出家前曾認識了一位叫清池的和尚,並經常聽他講經。清池後到天津清修院作了住持,差人帶個名片給他以示問候,知道了清池法師的下落,倓虛法師生起了跟隨清池法師出家的信心。他就帶著清池和尚的名片,佯言回老家河北修理墳地,抛去萬緣,放下一切,就離開營口到天津清修院去跟隨清池和尚出家了。

  倓虛法師就是懷著對弘揚佛法的堅定信念,不放棄對出家的追求,最後終于如願出家。他這種能夠放下萬緣,舍棄俗世生活的堅定意志的確令人贊歎。

  現代高僧弘一大師是以持律聞名的律師。他出家後對待世情之淡,在近代高僧中都是罕見的。弘一大師于1918年7月13日在虎跑寺披剃,正式出家。弘一大師在出家後,徹底斷絕了與家人的來往。他的日本妻子在他出家後,准備返回日本,在返回日本前,他的妻子到寺院希望見他最後一面,但弘一大師讓人關閉寺門,堅決不見妻子。他的妻子最後傷心欲絕地離開了中國。弘一大師在杭州出家之初,爲避開煩人的俗世應酬,毅然決然地遠走永嘉掩關靜修。可在僻靜的浙南山區,遠近的一些達官貴人還是跋山涉水尋去,以一睹其尊顔爲幸事。然弘一法師絲毫沒有借重、托庇于他們的意思。當時,溫州道尹林鵬翔曾數次到永嘉的慶福寺進谒,都被法師稱病拒之于寺門之外;繼任道尹張宗祥也去求見,並托法師的業師寂山長老帶上自己的名片通報說情,法師照樣不見。有一次,弘一法師在青島期間,朱子橋將軍和青島市長沈鴻烈等想請弘一法師到湛山寺吃齋,並將通知單預先托人送到法師手中。法師只寫了四句話讓帶回去:“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爲僧只合居山谷,國士宴中甚不宜。”還是不肯賞臉。

  不過弘一大師對世情的冷淡,並不是對所有的人,而只是對一些權貴。他在平日生活中,倒是處處以平等的態度來待人。據倓虛法師說,“愈是權貴人物,他愈不見,平常學生去見,誰去誰見,你給他磕一個頭,他照樣也給你磕一個頭。在院子裏兩人走對面的時候,他很快躲開,避免和人見面談話。”

  總之,學佛的人,如果事事都在人情裏周旋,就會離道越來越遠,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還重,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在我們日常學佛和弘法過程中,不僅要顧及到大衆的需要,更要堅持佛教真理,不做背離佛法的事情。只有如此,才能在學佛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