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駱海飛)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駱海飛

  佛教自漢末傳入中國已曆二千余年。在這二千余年的曆史長河中,佛祖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隨著曆史進程的發展與演變,時至今日,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爲叁法印的原始佛教,早已爲煩惱即菩提、世法即佛法的人間佛教取而代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今的寺院,不論規模大小,不論曆史深淺,十之八九皆以人間佛教爲寺院建設與發展的基本原則,皆以實現人間佛教爲寺院建設與發展的終極目標。那麼,何謂人間佛教?其倡導者又是誰?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又是怎樣的關系?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對人間佛教的倡導者太虛大師及其人間佛教的思想做一番簡要的回顧。

  一、太虛大師及其人間佛教思想

  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我國著名的佛教改革家、實踐家。太虛,法名唯心,字太虛,浙江海甯人。生于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1947年圓寂于上海玉佛寺。1904年,16歲的太虛在蘇州小九華寺披剃爲僧,自此以後,太虛許身佛門,爲中國佛教的振興與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佛教發展至清末民初,已是積弊纏身,發展更是舉步維艱。而新文化運動以及西學思潮,也給中國佛教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內憂外患交相逼迫的境遇下,一批有識之士挺身而出,爲佛教的振興與發展出謀劃策。而太虛及其人間佛教思想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太虛之所以會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也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佛教自身密切相關的。“末法時期佛教的主流,必在密切人間生活,而導善男信女向上增進,即人成佛的人生佛教(人生佛教也即人間佛教)。”[1] 因爲,“小乘之究竟,惟在取得無余涅槃,所謂滅盡是;大乘佛教之究竟,則在隨順世間,利樂有情,盡于未來。”[2]佛教發展的人間化與世俗化也就是曆史的必然了。

  縱觀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包涵甚廣,其思想特色,要而言之,大致如下:

  1、以人爲本

  一般人都認爲,佛法是非人生的,而在太虛,大乘佛法就其本義而言,是“發達人生的”,是一種“究竟的人生觀”。它不是離開人類的故弄玄虛者,而是爲化善入世的實際生活而設。基于這種思想,太虛認爲,學佛應當先從做人開始,“若人都不能做好,怎麼還能去學超凡入聖的佛陀呢?”[3]

  太虛的這種思想,把傳統佛教中那種遠離人間、高高在上的佛直接根植于人間,改變了過去佛教與人生脫節,佛教自佛教,人生自人生的現象,使人認識到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先做一個完善的、有人格的人,然後再邁步向上,便可增進成佛、進化成佛。至于人與佛之間隔閡著天、聲聞與緣覺叁個階段,太虛則指出,“人類得到最高覺悟的就是佛”,“把人的本性實現出來的就是佛”[4],因此,以人爲本、人成即佛成,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基礎。

  2、入世精神

  太虛人間佛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主張亦出世亦入世。與小乘佛教強調超凡離俗、注重出世求解脫不同,大乘佛教提倡佛法不離世間,世法即是佛法,世法與佛法一而不二,世間與出世間融通無礙。太虛說:“世法皆是佛法,佛法不是佛法,善識此意,任何經論,皆可讀也。”[5]學佛者應對國家、社會知恩報恩,做正當的事業。太虛甚至號召凡欲實行菩薩行者,應參加社會各部門的工作。

  與此同時,強調濟世,注重利他,是人間佛教大力提倡與弘揚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太虛看來,所謂菩薩,雖是超凡入聖之超人,但絕非遠離塵俗、不食人間煙火,而應該同時是“社會的道德家”、“社會的改革家”。不論菩薩之入俗或佛陀之應世,其所本者乃“能舍己利他耳”。因此,人生佛教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釋爲愛他、憫他、贊他、助他,一言以蔽之——利他,並以此作爲整個佛法的理論基礎。

  太虛所以會提出人間佛教是有其思想淵源的。首先,太虛以人爲本的人間佛教思想,受到了儒學人本主義倫理思想的影響。太虛深谙中國傳統文化之底蘊,對儒家的倫理學說尤爲精通並深爲贊賞,曾指出孔子是人乘之至聖,儒學可作爲人生佛學之基礎。其次,人間佛教中體現出來的入世精神,與儒家積極入世、努力用世的哲學思想,也是遙相契合,受其影響的。最後,也是最爲關鍵的,太虛的人間佛教原本于釋迦遺教,是對釋迦遺教的繼承與發展。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教時期,已經大講慈航普度、利生濟世,而中國曆史上的禅宗則更注重人生、強調入世,提倡“即世間求解脫”。因此,從佛教自身的思想淵源說,人間佛教實遠承大乘佛教,接近中國禅宗,是大乘佛法與中國近代社會相結合的産物,是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産物。

  二、人間佛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狀況

  1、臺灣人間佛教的發展狀況

  20世紀40年代末,一批大陸佛教高僧已經受到太虛人間佛教思想的熏陶與影響,以太虛之志爲己任,努力推動人間佛教在臺灣的發展,促進佛教的人間化與現代化。其中不乏像印順法師、慈航法師、星雲法師等德學兼具之士,這些人也成爲臺灣佛教發展的新生力量。

  印順法師是太虛的得意門生,入臺之後,便以負荷如來家業,承續師恩遺志爲己任,殚精竭慮,弘揚踐行人間佛教。基于對佛教教義教史之系統研究,印順爲臺灣人間佛教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印順意識到當今時代是“青年時代”、“處事時代”,故積極培養人才,紹續法脈,爲人間佛教的推行與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

  慈航法師1948年來到臺灣,積極推行其佛教改革理論。慈航繼承太虛的事業,提出了振興佛教“要靠興辦教育、文化和慈善(事業)這叁大救命環”的口號,影響了臺灣大批青年。這批青年成爲20世紀70至90年代臺灣人間佛教建設之中堅。他們創建的“釋慈航基金會”及其所做的事業,在臺灣佛教界內外有相當影響。

  在印順、慈航等人的積極倡導與實踐下,臺灣佛教的人間化與現代化發展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成爲近六十年來臺灣佛教發展的主流,一批能紹續、領導佛教發展事業的高僧大德,諸如星雲法師、證嚴法師、聖嚴法師、傳道法師、淨耀法師、宏印法師、昭耀法師等人也應運而生。其中影響最大、成效最爲卓著者,當推星雲法師和其佛光山事業、證嚴法師和其慈濟功德會、聖嚴法師和其法鼓山事業。

  星雲法師自幼出家,曾就讀于南京棲霞山佛學院和鎮江定慧寺焦山佛學院,1947年先後任宜興大覺寺和南京華藏寺監院,從那時起,星雲就接受了人間佛教理念,之後,堅持佛教的人間化與現代化就成爲星雲的一貫主張。他說:“不管佛教有大乘、小乘,有顯教、密教,不管它怎麼分,也該要有人間性,這是很適應時代潮流的。不僅要繼承傳統,而且是時代所趨,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的一道光明。”[6]

  1949年星雲赴臺,1967年5月,佛光山寺始建,經過近20余年的經營,佛光山成爲臺灣最大的佛教聖地。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爲旗幟,“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朝聖淨化人心”爲宗旨,具有人間性、大衆性、文化性、教育性、國際性、慈濟性、菩薩性、喜樂性、包容性十大性格[7]。其根本目的在于倡導人間佛教,建立喜樂、豐足、現世的人間淨土。

  數十年來,星雲領導下的佛光山,始終以人間佛教理念爲指導,積極關懷社會、服務社會,從多方面、多角度踐行人間佛教,並努力將人間佛教思想推向全世界。在文化方面,佛光山以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及一些期刊雜志社、佛光出版社爲依托,創辦有《覺世旬刊》、《普門》雜志、《佛光日報》、民衆圖書館,並編輯出版了以《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爲代表的大批佛學、文化書籍,以化導世俗、淨化人心,推行人間佛教理念,繁榮佛教文化。在教育方面,創建幼稚園、普門中學、中國佛教研究院、都市佛學院、國際佛學院英文和日文佛學班以及其他適應各種行業、不同年齡、性別的講座、講習會、夏令營,普攝僧伽教育、信徒教育、兒童教育等。在慈善事業方面,本著佛陀“貧窮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給予醫藥,無護者爲作護者,無所歸者爲受其歸,無救者爲作救者”以及《禮運大同篇》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者皆有所養”之慈濟理念,開辦了雲水醫院、佛光精舍、仁愛之家、大慈育幼院等慈善機構。此外,星雲還在世界各地創辦弘法中心,將人間佛教推向海外。隨著1992年“國際佛光會”的成立,如今,星雲已將佛光事業推向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並依托其在各地所辦的教育機構,舉辦各種學術交流會議。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間佛教理念在全世界的普及。

  證嚴法師及其慈濟功德會在踐行佛教的人間化發展方面則以興辦慈濟事業見長。作爲印順法師的女弟子,在繼承印順人間佛教思想的基礎上,證嚴從女性特有的同情心出發,提出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思想,並將其倡導踐行的人間佛教的重心置于慈善與環保兩個方面。1966年,慈濟功德會創建,證嚴自任會長,初以“濟貧、濟病、濟急”爲主旨,後又貫入環保理念。在證嚴法師的領導下,慈濟功德會本著“慈悲濟世、救助貧苦衆生”之大乘菩薩精神,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原則服務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濟急救助方面,除采取以捐送衣食等實物濟助、醫療濟助、義診濟助、孤貧喪老濟助等形式對低收入戶及貧窮落後地區給予長期濟助外,還有赈災濟助。如今慈濟功德會已經走出臺灣,其資助範圍澤及大陸、孟加拉、蒙古、泰國、盧旺達、柬埔寨、南非、幾內亞比紹等地。在醫療方面,慈濟功德會先後創建了慈濟綜合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康複中心等醫療機構。在教育文化方面,慈濟功德會除了有慈濟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慈濟醫專等醫學院外,還廣辦幼稚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積極參與資助世俗教育,關懷社會、服務社會,踐行“教育”利生原則。此外,證嚴法師還將“同體大悲”理念貫徹到慈濟事業中,提出“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的口號,以“預約人間淨土”爲號召,發掘世人愛心,關注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聖嚴法師和其創辦的法鼓山事業在臺灣佛教界內外也極富聲望,頗具影響。聖嚴曾師事太虛弟子釋東初多年,對人間佛教思想多所稱揚,多年以來踐行不辍。聖嚴除了立足于弘法利生、興辦慈善公益事業外,著力興辦佛教高等教育,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人文社會科學院,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探索佛法與世法融合的問題。而聖嚴踐行人間佛教最具特色之處,莫過于其“心靈環保”、“人間淨土”等思想內涵了。“心靈環保”的理念以傳統佛教“境由心造”、“心淨則佛土淨”的基本教義爲依托,以“人間淨土”爲終極旨歸。在這裏,“心”既爲邏輯之起點,也是諸行之落點,也就是說,在“人間淨土”的建設途徑上,應遵循這樣一個邏輯,即由改造、淨化自心入手,推己及人,名“心的淨化”;改造人間環境,滿足人生依持受用,名爲“器(世間)的淨化”;再將此淨化設想,推廣到整個宇宙,名謂“衆的淨化”。其中之關鍵,在于自心之淨化,所謂“只要一念心淨,念念心淨,念念見淨土;一人心淨,一人見淨土,人人心淨,人人見淨土”[8]。其具體行法之要在于“從人心的淨化、行爲的淨化而實現環境的淨化,以戒律規範達成清淨的生活,以禅定安定繁亂的身心,以智慧指導人生的方向”[9]。此外聖嚴及其法鼓山事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改善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如放生、護生、植樹造林、回收垃圾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2、大陸人間佛教的發展情況

  1978年十一屆叁中全會之後,大陸佛教重獲發展機遇。經過近叁十年的恢複與發展,大陸佛教也逐漸呈現出人間化的傾向,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也爲佛門內外有識之士推崇備至並身體力行。當然,較之于臺灣佛教高度的人間化與現代化,大陸佛教在這一方面,尚處于起始階段。以寒山寺爲例,這些年來,寒山寺始終以人間佛教爲寺院的發展指針與發展方向。比如,寒山書院始終以培養愛國愛教、遵紀守法、信仰純正、從事佛教學術研究、佛教文化交流和寺院管理綜合性佛教人才爲辦學宗旨,堅持“學修並重”的教學理念,秉承“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的辦學模式,養成學僧“勤學、求真、崇善、淨意”的良好學風,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佛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紹隆佛法,關懷蒼生。青年佛學社則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如講經說法、參禅打坐等來熏陶和培養青年居士們,幫助他們接觸佛教、了解佛教。而寒山寺慈善中心,不但建立了固定的幫困對象、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慈善超市,而且,正著手籌建寒山寺安養院、申辦寒山寺慈善基金會。這些舉措不但惠及了寒山寺周邊的不少百姓,而且,也正是這些舉措將佛教與人間聯系起來,將佛法與世法對接起來。現大陸佛教也日益人間化、世俗化。

  參考資料:

  [1][4]太虛:《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

  [2]太虛:《海潮音月刊出世宣言》

  [3]太虛:《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5]轉引之賴永海:《中國佛教與哲學》

  [6]星雲:《人間佛教基本思想》

  [7]星雲:《佛光山的十大性格》

  [8][9]聖嚴:《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駱海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