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人間佛教思想在臺灣造成的沖擊與回應(孫玲)

  印順人間佛教思想在臺灣造成的沖擊與回應

  孫玲

  印順法師是當代臺灣佛學研究的泰鬥型人物,不僅遊心法海六十年,而且著作甚豐,有四十一部著述,編輯成書者有四部,他對佛教的教製、教理、教史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特別是他提出了以“人菩薩行”爲基調的人間佛教,成爲至今風行的大乘佛教的實踐法門。當然這其中有契合時代、對治偏失的意義在內。自印順法師提出人間佛教以來,在臺灣佛學界掀起巨大波瀾,這其中的繼承與反駁、認同與批判由來已久並且一直持續至今。

  印順這位“冰雪大地裏撒種的癡漢”在臺灣的土地上播灑了人間佛教的種子,引起了臺灣僧界和俗界的回應與爭議,並且這種爭議日趨明顯和具體。

  在學術界,楊惠南、江燦騰、藍吉富、邱敏捷包括大陸的王雷泉等人都對印順思想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梳理。而反對者則有新雨社和現代禅教團兩大陣營。本文選取現代禅教團代表人物溫金柯做一說明。

  溫金柯在《現代禅對臺灣佛教的影響及曆史意義——建立臺灣佛教的主體性》一文中指出印順法師的佛教思維有以下幾點問題:(一)在探索佛教究竟義的進路方面,完全憑借著對佛教義理的抉擇,並滿足于這種抉擇的方式。(二)由于印順法師佛學研究的出發點,就對他所謂的“現實佛教”缺乏認同感,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對于明清傳統佛教一般說來較具有摧毀的力量,而缺乏成就的功能。(叁)印順法師他所提倡的人乘的菩薩道或凡夫的菩薩行,淺化了大乘菩薩道。(四)但是畢竟修證之道的了解和傳遞,到底必須有經驗性的體證作爲依據,否則經論只能是推求臆想的資料,而非深契我心的知音。[1]並進一步指出,在印順法師思想影響下的臺灣佛教徒出現了“修證之學的迷茫”從而或“把宗教熱情轉移到學術研究上”或是“乞靈于傳統佛教”或是“乞靈于外國佛教”的怪狀。

  溫金柯在《佛教根本思想辨微——敬複印順法師<我有一顆明珠>讀後》一文中,對印順法師的觀點加以反駁,爲李元松的文章辯護。他力圖辨明現代禅與印順大乘菩薩道的理解差異,論證修行求證和肯定情欲並不違反大乘佛教的教義和教旨。指責印順法師聞思部分談得很多,但修慧及如何從與定心相應的般若智慧頓入無漏慧,談得較少。在溫金柯與漢秋先生來往信函中指出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比較重視利他的精神而不重視修證,同時由人間佛教思想所勾勒出來的理想人物,便是未斷我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的人乘菩薩。”溫金柯說“現代禅強調解脫道與菩薩道的共通性,而印順法師則強調其差異性……誠如法師自己承認的,他對現代禅了解不多(雖然李老師已有十本書出版,對現代禅的思想已有清晰的闡明),因此他在這一大段中的批評往往流于主觀的推想,而無關于現代禅思想的實際”[2],具體說來,現代禅派認爲個人的修證與參悟是第一位的,而印順法師認爲大乘菩薩道同時具備慈悲利他、不求急證、依憑自力等叁個特征,最符合原始佛教的精神,所以是“雄健之佛教”而發心與慈悲是第一位的,個人的修證是第二位的。“菩薩的修行,以大悲心爲本,重于利濟救度衆生,不是聲聞行者那樣的但求自己解脫。”因此他認爲:“現代禅重于(修改過的)解脫道,不重菩薩的菩提道,事實上也不用談般若了!”“知是行的觸角,是行的一端,在正行中,知才能深刻與充實。離了中道的正行,沒有正知。……釋尊的重視大衆,更了解佛法的解脫,不是個人的隱遁”[3]所以佛法的本質是利益社會,而不是過分強調個人的修行與解脫,否則就淪爲了追求自我解脫的小乘,與大乘菩薩道的精神不符。在這種空觀解脫中,由于菩薩的慈悲、啓迪,人們不必急于厭離趣入,即得空慧解脫。“印順法師則從印度的空觀精義出發, 而歸依菩薩慈悲的本懷,使出世入世統一,而非暫時的妥協。”[4] 印順法師強調佛陀是利益衆生的,而不是自修自證,也是爲了澄清世人對佛教徒厭世的理解偏頗。

  在《原始宗教指導的悟道方法》一文開宗明義寫道:“佛法作爲一個實踐的宗教,它的救贖意義在于透過對諸法實相的契證而達到一切煩惱憂苦的止息。”並且進一步列舉的《雜阿含經》中佛陀通過“聽聞與思維而悟道”、“言下悟道”、“破疑解惑而悟道”,並提供了六大引導學人悟道的方法,分別是:拒絕、主動往教、從閑談中引入、降伏問難,引入正題、鼓勵、安慰、人格感化,從而得出:“一個能指導他人言下悟道的人,所須具備的方便智、慈悲心和修行者的人格典範。”[5]他通過對原始佛教的介紹意在說明,佛陀救贖世人的方法在于引導行者趨向修證而得解脫,而不是向印順法師所認爲的個人的修證與悟道是第二位的。對于現代禅學派的質疑印順回應道:禅宗過于強調修證,急于追求解脫,這樣就違背了“上求下化”的大乘菩薩道的精神,而退回到注重自我解脫的小乘佛教。“大乘經保有佛教傳統的實踐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論卻不免流于枯燥與煩瑣。”[6]而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者廣度衆生的心願,教化衆生整體清淨,“唯心淨土”是人間佛教重要的思想來源。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印順法師說:“佛法的究竟理想是解脫,而解脫心與利他的心是並不相礙的。”人間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提升生命,淨化社會,從而推動社會整體的改變。而一些反對派也認爲佛教的快速普及及世俗化造成了佛教寺院經濟膨脹和教團林立的現象,這樣極大地浪費了社會資源和宗教資源而導致了修證法門的缺失,這有違人間佛教的原意。對于這一點,印順法師早就有過說明:“僧團的集合,不是爲了逢迎社會,苟存人間,是爲了實現大衆的身心淨化而得到解脫、自由的。在完善的僧團中,人人都容易成爲健全的、如法的和大道內心的淨化。……和樂清淨的僧團,能適應環境而獲得社會大衆的信仰,能淨化身心而得到資深的解脫;不忽略社會,不忽略自己,在集團中而實現自由,而佛法也就達到了“久住”的目的。”[7]但實際上,以僧伽爲中心的教團成爲時尚。不過有解脫經驗的僧侶,一樣回過頭來遊行教化,弘法利生,並未脫離佛教的基本立場。

  溫金柯在另一篇文章中又系統梳理了現代禅教團與印順人間佛教思想的分歧並指責:“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本身,充滿了一些的漏洞、偏頗和矛盾。……印順法師對“不修禅定,不斷煩惱”的诠釋,才是“有違佛典原意”……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所以爲淺化,而不符大乘菩薩道真精神的根本原因。而淺化的菩薩道,可以說是俗化的佛教的土壤和促進劑,今天臺灣佛教界俗化淺化的風氣彌漫,可以說與這樣的人間佛教直接間接的影響不無關連。……作爲一個有時代影響力的佛教思想家,印順法師的思想一定會引導現在以及未來佛教發展的方向,所以,我們要問,這樣的佛教夠不夠完整,符不符合佛法的正理,能不能契合時代的精神。當我們這樣考察時,可以發現,印順法師思想在契合時代的理性、批判、參與關心社會、重視人文等方面,確實發揮了正面的影響力,改變了傳統佛教神鬼化的弊病,使臺灣佛教更多的走入人群,融入社會。但是,印順法師以“小乘急證精神”“不斷煩惱、不修禅定”等等這些人人朗朗上口的話,也貶斥了傳統佛教重視修證的風氣,丟棄了佛教最寶貴的內涵。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在一個佛法修證之道昌明的社會,印順法師提倡的這種入世而初階的菩薩道,其實可以作爲一個具有活力的輔助性的教派,爲佛教的多元面貌增添光彩。但是,如果要在一個修證之道亟待提振的社會,佛教內部沒有修證者風範的感召、提攜,而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成爲佛教信仰的主流,這種入世而且“不斷煩惱、不修禅定”的初階菩薩道,就會讓佛教越來越傾向于俗化,而終至不可收拾。”[8]溫金柯站在責備賢者的角度對印順法師求全責備,認爲印順俗化了佛教的周邊部分而忽視了他們現代禅教團所極力提倡的重視修證、體證谛理所謂佛教的核心部分。

  溫金柯在《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一文整理雙方主張的異同,其中共許的19項,不共許的4項。這4項分別是:中觀不是第一義唯一的言诠方式,對禅、密、淨土持正面評價,對急證精神的肯定,法眼清淨的菩薩行才是大乘菩薩道的真義。

  在印順法師百年誕辰之時,溫金柯在《當代雜志》上發表《現代禅與印順法師的論辯及其反思》一文,從佛法辯論的角度一方面肯定了印順法師一生對臺灣佛教的貢獻,一方面又進一步論述現代禅教團與印順法師佛教思維上的不同。他肯定:“隨著時序的發展,閱讀《妙雲集》、受《妙雲集》影響的一代學佛青年更多的走入社會各行各業,或投入佛教界、學術界,自然而然的,印順法師思想對現實佛教界能夠産生的影響就越來越明顯。……現代禅的這一股波濤,與整個印順法師後學的發展傾向,具有某種共同性。”而對雙方的辯論,溫金柯認爲:“1989年成立的現代禅教團,又名“現代禅菩薩僧團”,則是把“平等、民主、理性、法治的新教團倫理”的理想,在“建立菩薩僧團”的旗號下,大張旗鼓地實踐的。……這是引發一連串論诤的主要導火線。……“現代禅”的出現,基本上就是前述1970年代以後,《妙雲集》在佛教界引發的思想運動中的産物。”溫金柯也毫不避諱的說他們都是受到了印順法師的“法乳宏恩”“印順法師此時對現代禅的回應,是出于同樣的寬大胸襟。而且認爲,無論疑慮、辯論是以何種姿態呈現,印順法師將思想多元化的“異見、異忍、異欲”視爲當然現象的這一主張,一直是深受《妙雲集》影響的先師及筆者一貫秉持並受用實踐的。”雙方無論是從勝義谛的抉擇,還是世俗宗教倫理的建設,都是以《妙雲集》爲基礎,而有所發展的。也正如溫先生所言:“只要有發展,就會有差異;有差異,就容易形成論辯,這是很自然的。”再者,印順法師來就自許“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法海微波》的自序中說:“半世紀的漫長歲月中,傳統佛教界只給予極少數的批評,卻在口頭中不斷的流傳各種反對和不滿的意見……這比之死後,“谀墓”式的紀念,“鞭屍”式的批評,總還來實際一些。”[9]

  回顧以溫金柯爲代表的現代禅教團與印順法師的辯論及皈依過程,溫金柯是在得益于印順義學研究的成果之下,從一個修行者的角度對印順人間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不同意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溫金柯正是在印順批判佛學的精神影響下,秉持這一點來對當代臺灣佛教的現狀表達自己的不妥協。自古以來佛教不同宗派的爭論就很普遍,佛法也是在這樣的辯論中越辨越明。即使是太虛大師和印順大師這樣因緣至深的佛學大師也存在觀點的向左,正如印順在《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列舉了自己與太虛的四條不同之處,但是對佛法理解的不同並不妨礙二者彼此的欣賞。江燦騰對這一點早在《臺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一文中就做了細致的說明。每一個對佛法的批評者都必須建立在對前人所處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有深刻理解與同情的基礎之上,否則“批評者的言論就不免有架空之感。……人類追求理想和實踐理想,長久存在著無法合一的困境”正如王雷泉教授所言:“印順以他透徹的理性思辨和冷靜的科學精神,提升了臺灣佛教的學術水准,……在當今中青年佛教徒和佛教學者中,不管是印順思想的忠實信徒,還是從原教旨主義角度對印順提出批評者,幾乎無一不受到印順思想的洗禮。”[10]對宗教法義理解的不同、宗教信仰體驗的不同會使出發點相同的人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但是印順法師這位近代佛教思想界的巨人也不能何時何地都站在理論與信仰的至高領地,這些有價值的不同呼聲也是佛教曆史發展的動因和結果。

  參考文獻:

  [1]溫金柯:《 現代禅對臺灣佛教的影響及曆史意義——建立臺灣佛教的主體性》,《 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臺灣佛教》,現代禅出版社,1994年。

  [2]溫金柯:《佛教根本思想辨微——敬覆印順法師<我有一顆明珠>讀後》,《 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臺灣佛教》,現代禅出版社,1994年。

  [3]印順:《佛法概論》,電子版,http://www.yinshun.org.tw/.

  [4]江燦騰:《臺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

  [5]溫金柯:《原始佛教指導悟道的方法——以<雜阿含經>中所見實例爲主》,《 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臺灣佛教》,現代禅出版社,1994年。

  [6]印順:《佛法概論》,電子版,http://www.yinshun.org.tw

  [7]印順:《佛法概論》,電子版,http://www.yinshun.org.tw/.

  [8]溫金柯:《回應林建德先生之考察現代禅─兼平議最近有關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引申之學術論辨》。

  [9]溫金柯:《現代禅與印順法師的辯論及其反思》。

  [10]王雷泉:《第叁只眼看臺灣佛教》

  

《印順人間佛教思想在臺灣造成的沖擊與回應(孫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