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陷,都是佛教的觀察對象。要給予這人生的缺陷以適當的解決,非解決這苦痛的原因──「愛取」不可。愛是生命的貪戀與世間所有物的系著;取是內依自我愛欲的發展而爲一切的追求,企圖滿足一人一家一國的爭奪。經上說到愛取,說人類因愛取而追求。如求之不得,那就否認懷疑人類努力工作的價值,而走上尊佑論(上帝的恩賜或天意)、無因論、宿命論。一朝求得,又要藏蓄守護。假如得而複失,那種悲哀,像熱沙上的魚一樣。因人類愛欲的自私,父母兒女兄弟,都在互相爭鬥,互相誹毀譏嫌。這種情勢的擴大,就是民族國家間的侵奪;因此而死傷或被掠者的苦痛,實在不堪設想。這樣看來,佛教所說的苦,不單是「老死」,苦痛的解決,在勘破自我的愛取,在改變我們身心的行爲。相對的改善,就是世間的救濟;根 [P11] 本的解決,就是出世。世間與出世間,並非敵對相反(不善世間是相反的)。世間的改善與淨化,決不障礙出世的解脫,反而是接近。一分學者,著重在瑣碎的哲理思辨,或離卻人間去出世,忽略勘破愛取的人間實際性。因此,也不能理解因人事的融洽而促進身心解脫的重要性;集體生活的真義,也受到漠視。
釋尊是迦毗羅的王子,陷在五欲享受的重圍中,這不是尊榮幸福。在釋尊悲智的意境上,這是人生的大不幸,是悲哀。他離開王宮,完成最高的犧牲──棄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間。自然屬于自然,一切還于一切;在自我私有的占領形態下,能有圓滿的真理與自由嗎?這種精神,貫串在一切中。在釋尊教化弟子的時代,雖受著弟子的推尊敬禮,但釋尊卻這樣說:「我不攝受衆」。不願以統攝者自居,是佛陀正覺緣起正法完滿的實踐。他服事病比丘洗滌;給盲比丘!8猏針;向小比丘忏摩(意思說請你容恕我)。他不再單是王公宰官與政客學者的朋友,他是一切人的安慰者,誠摯的勸誡教誨者。釋尊的弟子,有王公、大臣、後妃,也有屠戶、妓女、土匪與奴隸;有讀遍四韋陀與十八大經的名學者,也有叁個月讀 [P12] 不熟一偈的呆子;有威儀庠序的耆年大德,也有嬉笑跳躍的童子。他的足迹踏遍了恒河兩岸,你說他出家是消極,棄離人間嗎?釋尊爲了真理與自由,忍受一切衣食上的淡泊,但他以法悅心,怡然自得。他受著教敵的毀謗、毒害,但他還是那樣慈悲無畏,到底在恬靜中勝過了一切。在入滅的時候,他還在教化須跋陀羅,諄諄的教誨他的弟子。他爲著什麼?抛棄了人間嗎?比那些稱孤道寡的統治者,更消極嗎?一切屬于一切,唯有爲衆生特別是人類的痛苦,爲人類的真理與自由,爲使人類向上;此外更不爲自己,沒有自己。在這人類所知的曆史中,有比釋尊更在人間的嗎!
「爲家忘一人,爲村忘一家,爲國忘一村,爲身忘世間」。爲身不是爲一人,忘世也不是隱遁山林。爲身忘世間,是比爲國家民族的生存而不惜破壞更爲高級的。爲自我的解脫與真理的掘發,有割斷自我與世間愛索的必要。這樣的爲身才能爲大衆,忘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間。 [P13]
五 佛從人間被升到天上
釋尊是一位慈和誠摯的教師,他稱呼那斷惑清淨的比丘與自己一樣是阿羅漢,何嘗有意把自己提高到一切之上。但在釋尊大悲大智大精進的偉大活動中,事實上超過了一切。偉大高潔的德性,深邃的智慧,因定慧而獲得超越的能力,特別在溯述過去自利利他的本生談中,露出佛陀的本來面目。這無限生命的偉大活動,不斷的投入弟子的心目中,使聲聞弟子不能不承認佛陀的崇高偉大,而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釋尊之所以被稱「十力大師」,與聲聞弟子是有所不同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弟子心目中的佛陀,是有著不同觀感的。
在佛教中,有不同的佛陀觀,但正確的佛陀觀,到底是佛在人間,即人成佛。「如來在世間,不言有與無;如來涅槃後,不言有與無」。凡真能獲得正見者,接觸到佛陀的生命者,必然有深刻正確的體認,而離卻俗見與擬想。但庸俗者,忘卻了「佛身無漏」,以爲佛陀的饑渴寒熱,與自己一樣。佛陀的偉大在功德 [P14] ,但又遺忘了舍利弗「五分法身不滅」的明訓,因此說「功德滿叁界,無常風所壞」。以爲佛陀的入滅,是灰身泯智的。這樣的佛陀觀,是照著苦行厭離者自己的想象而複寫的,正確的佛陀觀並不如此。從本生談的啓示中,佛陀的因地,修行菩薩道的菩薩,並不與俗見者所見一致。菩薩早已斷了煩惱,具有超越聲聞弟子的能力。所以正確的佛陀觀,是證無生法忍菩薩,斷煩惱已盡;成佛斷習。這無生法忍菩薩,雖然隨機益物,但成佛還是在人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經』如此說,初期大乘經也如此說。正確的佛陀觀,是不能離卻這原則的。但中與正是難得把握的,或者又開始擬想:證無生法忍的菩薩,就是成佛。有的以爲不然,釋尊是成佛久矣,現在不過是示現。「如來壽量無邊際」的見解,小乘部派中早已存在。早已成佛的佛陀,在何處成佛?在人間,這似乎太平凡。那末在天上,在天上身相圓滿廣大的最高處──摩酰首羅天上成佛。天上成佛是真實的,人間成佛是示現的。起初,天上佛與人間佛的關系,還看作如月與水中的月影。再進一步,在人間成佛的釋尊,修行六年,不得成佛 [P15] ,于是非向摩酰首羅天上的佛陀請教不可。在佛陀的本教中,釋尊是人天教師,現在是轉向天上請教了。這一思想的反流,我領略到異樣的滋味。
佛陀「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何必執著?是的,不過我們現在人間,我們得認識人間的佛陀。佛陀是人間的,我們要遠離擬想,理解佛在人間的確實性,確立起人間正見的佛陀觀。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遠離俗見,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見佛陀的體驗,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見的佛陀觀。這兩者的融然無礙,是佛陀觀的真相。在大乘佛教的發展中,如果說有依人乘而發趣的大乘,有依天乘而發趣的大乘,那末人間成佛與天上成佛,就是明顯的分界線。佛陀怎樣被升到天上,我們還得照樣歡迎到人間。人間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間,就是天上,此外沒有你摸棱兩可的余地。請熟誦佛陀的聖教,樹立你正確的佛陀觀:「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 [P17]
《佛在人間 一、佛在人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