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
第一節 聲聞經論的心淨說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起初沒有與心性本淨citta-prakr!ti-vis/uddhi相關聯,然在如來藏說流傳中,衆生身中有清淨如來藏,與「心性本淨,客塵所染」說,有相似的意義,所以「心性本淨」,也就成爲如來藏學的重要內容。然早期的心淨說,在佛法中的意趣何在?與如來藏清淨說的內容,是否相同?如真的爲了佛法而研求,在論究如來藏思想淵源時,就不能不加以深切的注意!不能由于推重如來藏說,發見了原始佛教以來的心性本淨,以爲源本佛說,就可以滿足了!
「心性本淨」,是與定sama^dhi有關的,定學也稱爲心citta學。修定的要遠離五蓋,蓋a^varan!a是覆蔽的意思。貪、瞋等五蓋,有覆蔽的作用,使心不得澄靜、明淨。與定有關的五蓋說,啓發了心清淨的思想。『雜阿含經』卷四七(大正二‧叁四一下)說:
「淨心進向比丘,粗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 [P68] 。複次,淨心進向比丘,除次粗垢,欲覺、恚覺,害覺;如彼生金,除粗沙礫。複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細垢,謂親裏覺、人衆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如彼生金,除去粗垢、細沙、黑土。複次,淨心進向比丘,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猶如生金,(以火冶煉),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淨。……複次,比丘得諸叁昧,不爲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如煉金師、煉金師弟子,陶煉生金,令其輕軟、不斷、光澤、屈伸,隨意(所作)」。
本經,『巴利藏』編入『增支部』(1)。金師的陶煉生金(礦金),漸漸純熟,能做成種種莊嚴具,比喻修定(淨心)的比丘,漸漸的盡滅煩惱,得到四禅、六通自在。生金的本質是純淨的,只是夾雜些雜質,冶煉只是除去雜質,使純淨的金質顯現出來。煉金的比喻,還有增火、灑水、不增火不灑水的方法,比喻修定的「思惟止相」、「思惟舉相」、「思惟舍相」──叁相(2);除去鐵、銅、錫、鉛、銀──五锖(鏽),而使純金光澤、堪用的譬喻(3)。煉金的譬喻以外,還有水喻:貪、瞋、惛沈,掉悔、疑──五蓋蔽心,如缽水中有黃赤等色,熱氣沸騰,青苔覆蔽,風吹波動,泥土渾濁;離去了五蓋,心得安住,才能明解經書的義理,辯才無礙(4)。水性本來澄淨,如離去動亂、穢濁的因素,就能照出影像,正如離五蓋而心得澄淨,能引發慧解一樣。還有浣頭、浣身、浣衣、磨鏡、煉金(等)五喻,比喻修佛、法、僧、戒、天隨念的,能心離染汙而 [P69] 得清淨(5)。這一類通俗的譬喻,都有引發「心本淨」的可能。
『增支部』「一集」這樣(南傳一七‧一五)說:
「比丘衆!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雜染、無聞異生不如實解,我說無聞異生無修心故」。 「比丘衆!此心極光淨,而客隨煩惱解脫,有聞聖弟子能如實解,我說有聞聖弟子有修心故」。
這是『阿含經』中明確的心明淨說。心是極光淨pabhassara的,使心雜染的隨煩惱 upakkilesa,是「客」,可見是外铄的,而不是心體有這些煩惱。心清淨而與客塵煩惱發生關系,是如來藏說的重要理論,不能不說是淵源于『阿含經』的!
「心性本淨」,在部派佛教中,是大衆部Maha^sa^m!ghika、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 二大系所繼承宏揚的。『異部宗輪論』(大正五0‧一五中──下)說:
「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心性本淨,客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爲不淨」。
大衆部的心淨說,『隨相論』曾有所解說:「如僧祇等部說:衆生心性本淨,客塵所汙。淨即是叁善根;衆生無始生死以來有客塵,即是煩惱,煩惱即是隨眠等煩惱,隨眠煩惱即是叁不善 [P70] 根」(6)。依『隨相論』說:大衆部等以爲心是本淨的。叁善根,與叁不善根──隨眠一樣,是與心不相應的,類似種習那樣的善惡功能。依叁不善根而起煩惱,依叁善根而起信智等善法。大衆部是但立善、惡二性的,心不是善不善心所法,不過不善的隨眠與不善心所,是可以離滅的,所以與善根(及善心所)相契應,而被稱爲「心性本淨」的。
印度本土的分別說部,如化地部Mahi^s/a^saka等,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論師,是稱之爲「分別論者」的。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七(大正二七‧一四0中──下)說:
「有執心性本淨,如分別論者。彼說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相不清淨。……彼說染汙不染汙心、其體無異。謂若相應煩惱未斷,名染汙心,若時相應煩惱已斷,名不染心。如銅器等未除垢時,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無垢器等:心亦如是」。
分別論者的心淨說,『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二(大正二九‧七叁叁上)也說:
「分別論者作如是言:唯有貪心今得解脫,如有垢器,後除其垢;如頗胝迦由所依處顯色差別,有異色生。如是淨心貪等所染,名有貪等,後還解脫。聖教亦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
「分別論者」的心性本淨,在煩惱未斷以前,是性淨相染的;雖有染汙相,而心的體性不變。在「分別論者」說來,有染汙心與不染汙心,不是有兩類不同的心,而是「其體無異」的「一 [P71] 心」,只是相應煩惱斷與未斷的差別。有染汙是客塵所染,是外铄的,其體無異的心,本性是清淨的。『大毗婆沙論』所說的「一心相續論者」,與「分別論者」的見解是一致的,如卷二二(大正二七‧一一0上)說:
「有執但有一心,如說一心相續論者,彼作是說:有隨眠心,無隨眠心,其性不異。聖道現前,與煩惱相違,不違心性;爲對治煩惱,非對治心。如浣衣、磨鏡、煉金等物,與垢等相違,不違衣等,聖道亦爾。又此身中,若聖道未現在前,煩惱未斷故,心有隨眠。聖道現前,煩惱斷故,心無隨眠。此心雖有隨眠、無隨眠時異,而性是一。如衣、鏡、金等,未浣、磨、煉等時,名有垢衣等。若浣、磨、煉等已,名無垢衣等。有無垢等,時雖有異而性無別,心亦如是」。
「一心相續論者」所舉的譬喻,是出于『增支部』「叁集」的。「但有一心」;「而性是一」;「而性無別,心亦如是」,與「分別論者」的「其體不異」,完全一致。在『成實論』中,有「相續心」的「一心論」(7)。『大毗婆沙論』還有「一覺論者」(8)。這些,可能不屬于同一部,但是大同小異的「心性本淨論者」。
「心性本淨」,是大衆部及分別說部系所主張的。近于分別說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論』,引用「心性清淨,爲客塵染」的教說,也與『增支部』所說相合(9)。但在說一切有部,是沒有「心 [P72] 性本淨」的經說,也否定了「心性本淨」的理論,如『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二(大正二九‧七叁叁上──中)說:
「分別論者作如是言……聖教亦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故不應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
各部派所傳的『阿含經』,有不少出入。「分別論者」所誦的經中,有「心性本淨,客塵所染」說,而說一切有部經中,是沒有的。在宗教的傳統信仰中,要別人舍棄自宗的經文,是不容易的,所以只能論斷爲「非了義說」,依正理而作解說與會通。總之,在說一切有部(及犢子部、經部),這是「非經」、「非了義說」。不過、「心性本淨」說在佛法中、是了義或不了義,方便說或究竟說,如以自宗的理論爲標准,是不可能爲人接受的!集成的四部『阿含經』,有一古代傳來的判別准繩,就是約四部的特性說、有不同的四種宗趣。如赤銅鍱部Ta^mras/a^t!i^ya 的覺音Buddhaghos!a叁藏、初期大乘的龍樹Na^ga^rjuna菩薩,就有類似的傳說,那就是:『長阿含經』是「吉祥悅意」,「世界悉檀」;『中阿含經』是「破斥猶豫」,「對治悉檀」;『增壹阿含經』──「增支部」是「滿足希求」,「各各爲人(生善)悉檀」;『雜阿含經』是「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10)。進一步說,古傳的『雜阿含經』,實綜合了修多羅su^tra [P73] 、祇夜geya、記說vya^karan!a──叁部分而成。依四種宗趣來說,「修多羅」是原始結集的相應教,如蘊相應、處相應等、是第一義悉檀。「祇夜」是順俗的偈頌,起初是集十經爲一頌的「結集文」。「記說」有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諸天記說」,後來也稱爲祇夜,就是「八衆偈」部分,是世界悉檀。「弟子記說」,如舍利弗S/a^riputra說、目犍連 Maha^maudgalya^yana說等,是對治悉檀。「如來記說」,如聚落主、婆蹉出家等,是爲人生善悉檀(11)。在原始聖典的考論中,知道『增壹阿含』──『增支部』,主要是依「如來記說」(如說叁念、四念、六念,四不壞信,慈心,十善等),經『如是語』itivuttaka而擴編所成的(12) 。「心性本淨」與煉金等譬喻,『巴利藏』都在『增支部』中;漢譯『雜阿含經』,煉金譬喻屬于「如來記說」部分。如考論沒有錯誤,那末「如來記說」與『增支部』所說,「心性本淨」與煉金等譬喻,都是「各各爲人」──啓發…
《如來藏之研究 第叁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