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視五欲如怨毒,以「淫欲爲障道法」,固非在家弟子所必行。然以性交爲成佛之妙方便,則唯密乘有之。「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大乘攝化之方便。方便雲者,且以此引攝之,非究竟,亦非漫無標准也。或者謬解「以樂得樂」,乃一反佛教之謹嚴樸質,欲于充滿欲樂中,成就究竟佛果之常樂。欲界欲樂中,淫樂最重,或者乃以此爲方便,且視爲無上之方便。惟是淫欲爲道,密宗之舊傳我國而流入日本者,猶未嘗顯說,故每斥「無上瑜伽」之雙身法爲左道密教。然特宏「無上瑜伽」之西藏喇嘛,則矜矜以妙法獨備于我已。平心論之,此即「欲爲方便」之極端,固于前叁部見其緒矣。所崇事者,天身之佛。天有明妃(天後),佛亦仿之而 [P323] 有「佛母」、「明妃」,此即與「方便(悲行)爲父,般若(智慧)爲母」之大乘義相雜。金剛以表雄猛折伏,蓮華以表慈和攝引,亦一轉而爲生殖器之別名。密教所崇事之本尊,無不有明妃。「事部」則彼此相顧而心悅,「行部」則握手,「瑜伽部」則相擁抱,「無上瑜伽」則交合:此固順欲界欲事之次第而成立者。前叁部雖有相視、相抱事,而行者每以表悲智和合等解之,然無上瑜伽則付之實行。衡以密者之說,則「叁昧耶」爲表象,「法」爲觀想,「業」爲實行,固表象獨是而觀想、實行之非耶?以秘密教之發展觀之,固不達此不止。吾人以秘密教爲佛之梵化、神化則可,尊信前叁部而不信「無上瑜伽」則不可。何有智者,譽病入膏肓爲健康,而歸死亡之責于臨終一念也!「無上瑜伽」者,以欲樂爲妙道,既以金剛、蓮華美生殖器,又以女子爲明妃,女陰爲婆伽曼陀羅,以性交爲入定,以男精、女血爲赤、白二菩提心,以精且出而久持不出所生之樂觸爲大樂。外眩佛教之名,內實與禦女術同。凡學密者必先經灌頂,其中有「密灌頂」、「慧灌頂」,即授受此法者也。其法,爲弟子者,先得一清淨之明妃,引至壇 [P324] 場,弟子以布遮目,以裸體明妃供養于師長。師偕明妃至幕後,實行和合之大定,弟子在外靜聽之。畢,上師偕明妃至幕前,以男精、女血(甘露)即所謂「菩提心」者,置弟子舌端。據謂弟子此時,觸舌舌樂,及喉喉樂,能引生大樂雲。以嘗師長授予之秘密甘露,名「密灌頂」。嘗甘露味已,去弟子之遮目布。爲師者以明妃賜予弟子,指明妃之「婆伽」而訓弟子曰:此汝成佛之道場,成佛應于此中求之。並剀切誨以一切,令其與明妃(智慧)入定,引生大樂,此即「慧灌頂」。『歡喜金剛』雲:「智慧滿十六,以手相抱持,鈴、杵正和合,阿阇黎灌頂」,即此也。經此灌頂已,弟子乃得修「無上瑜伽」,其明妃可多至九人雲。西藏宗喀巴似有感于此道難行,故于「無上瑜伽」之雙身法,自灌頂以至修行,多以智印,即以觀想行之,然余風猶未盡也。解脫是所求,欲樂不欲棄,厭苦求樂而不知樂之即苦,乃達于淫欲爲道。或雲:印度有遍行外道,于性交爲神秘之崇拜,佛教之有此,欲用以攝此外道也。叁、色厲內荏之忿怒:應折伏者,則折伏之,菩薩之行也。密乘行者,特于「無上瑜伽」,其崇事之本尊,無不多首、 [P325] 多手、多角,腳踹口咬,烈焰熾然,兵戈在握,雖善畫鬼者,亦難設想其可畏也。然以予視之,大丈夫一怒而安天下,猶非面目猙獰之謂,而況菩薩之雄猛乎!龍樹菩薩引偈雲:「若彩畫像及泥像,聞經中天及贊天,如是四種諸天等,各各手執諸兵仗。若力不如畏于他,若心不善恐怖他,是天一切常怖畏,是故智者不屬天」。力不如則失雄威,心不善則失慈悲,其不堪崇事,固明甚也。密乘者以學出龍樹自居,而以猙獰之天形爲所崇,不亦可以已乎!總之,秘密者以天化之佛、菩薩爲崇事之本,以欲樂爲攝引,以猙獰爲折伏,大瞋、大貪、大慢之總和。而世人有信之者,則以艱奧之理論爲其代辯,以師承之熱信而麻醉之,順衆生之欲而引攝之耳。察其思想所自來,動機之所出,價值之所在,痼疾其可愈乎!
第四節 印度佛教之衰亡
佛元八世紀以來,佛教外以印度教之複興,于具有反吠陀傳統之佛教,予以甚大之逼迫。內以「唯心」、「真常」、「圓融」、「他力」、「神秘」、「欲 [P326] 樂」、「頓證」思想之泛濫,日與梵神同化。幸得波羅王朝之覆育,乃得一長期之偏安。然此末期之佛教,論理務瑣屑玄談,供少數者之玩索;實行則迷信淫穢,鄙劣不堪!可謂無益于身心,無益于國族。律以佛教本義,幾乎無不爲反佛教者!聞當時王舍城外之屍林中,密者于中修起屍法(可以害人)者,即爲數不少。佛教已奄奄一息,而又有強暴之敵人來。佛元十四世紀初,阿富汗王摩诃末,率軍侵略印度,占高附而都之,回教漸滲入印度內地。相傳侵入者,凡十七次,每侵入,必舉異教之寺院而悉火之。佛教所受之損害,可想見也。于是恒河、閻浮河兩岸,西至摩臘婆,各地之佛徒,改信回教者日衆。其佛教僅存之化區,惟摩竭陀迤東耳。迨波羅王朝覆亡,回教之侵入益深,漸達東印,金剛上師星散。不久,王室改宗,歐丹富多梨寺及超岩寺,先後被毀;即僅存之那爛陀寺,亦僅余七十余人。佛教滅迹于印度大陸,時爲佛元十六世紀。佛教興于東方,漸達于全印,次又日漸萎縮而終衰亡于東方。吾人爲印度佛教惜,然于後期之佛教,未嘗不感其有可亡之道也! [P327]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七章 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