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第一節 王朝之變遷

  佛元二百零四年,中印法難起,佛教爲南北之分化。叁百六十年,安達羅王朝入主中印,與北方貴霜王朝並峙;迄笈多王朝興而複歸于統一。自南北獨立、並立以至統一,凡五世紀之久,可稱爲南北朝時代。初,南印德幹高原之達羅維荼民族,自始即有文化,受吠陀文明之啓發始立國家,如安達羅等,爲時約佛世之前後。此後,佛教文明相繼流入,受高等文化之融冶,乃發展爲富有特色之文明。文化既啓,國力日強,迦王世之臣附者,今則獨立而轉爲內侵矣。就中,安達羅國最強,嘗約烏荼國共窺摩竭陀,爲補砂蜜多羅所拒而止。然安達羅王屍摩迦時,卒陷波咤利弗,創安達羅王朝,凡二百六十年而亡。其西北,則迦王之世,希臘人成立大夏廳。迦王殁後,希臘、波斯人逾開伯爾山隘而東,略犍陀羅等 [P170] 地。二百二十年頃,彌蘭陀王將大軍入印度,略印度河流域,直逼恒河之上流;乃擺脫大夏廳而獨立,都舍竭(奢羯羅)。王于佛教有淨信,嘗就那伽斯那(那先,即龍軍)比丘而問佛法,集其問答爲一書,即漢譯之『那先比丘經』也。此後,希臘人在印度之勢力日衰;佛元叁百六十一年頃,大月氏王丘就卻滅之,創貴霜王朝。月支,本塞種之一支,初居甘肅西境,爲匈奴所逼,西走阿姆河,破大夏而據其地。丘就卻,亦稱貴霜,于同族五部翕候(翕候,猶華言將軍)中特強,乃並四翕候而爲大月氏王。侵略四方,有迦濕彌羅,西達于波斯之境,東及于印度河。迨閻膏珍在位,又侵入印度內地,而有西北印度之全境。繼此而立者,即誠信佛教之名王迦膩色迦也。王約于佛元五百二十年頃登位,以迦濕彌羅之迦膩色迦補羅爲首都,西勝波斯,東侵波謎羅,攻于阗等地,受漢地之質子而優遇之。王初信異學,晚年乃專心佛教,此可證之于所鑄之貨幣。最初發行者,形式美而題以希臘語,刻日、月神像。其次發行者,以希臘文題古波斯語,刻希臘、波斯、印度之神像,未見有作釋迦像者。自王而後,西域之佛教,乃開始新時 [P171] 代,大法盛于中華,此王與有力焉!五百五十年頃,其子富西伽立。爾後,月支之勢力漸衰,國祚延長至七百年許而滅,印度乃複歸于一(1)。

  

  

  

  第二節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

  于此期中,大乘佛教已自南而北,應時流行,此當別爲專章,先一論西北印一切有系之發達。自末闡地等弘化西北,西北印之法事漸盛,俨成說一切有系之化區。惟拘羅及五河地方,即吠陀文明之發祥地,則稍寂寞焉。本系之特色,富論典之撰述。傳說優婆!5鵋多,有『理目足論』之作。此後論師之撰述至夥,「阿毗達磨」之發達中,已概述之。「阿毗達磨」即擇法,本以爲禅思之思擇。故此系特重禅定。『雜事』稱阿難弟子坐禅第一;『付法藏傳』稱優婆!5鵋多坐禅第一。學風重禅,而迦濕彌羅之環境于坐禅特佳,宜後之禅師、論師,十九爲該系之尊者。西北印當異族入侵之沖,幸而希臘人、塞人,多受印度文明之化,于佛教尤契合無間,乃能日拓其化區。然戎馬紛纭,礙難自亦不免;「將有叁惡王,大 [P172] 秦(希臘)在于前,撥羅在于後,安息在中央,由是正法有棄亡」。古人實感慨系之。迦膩色迦王,初亦多所殺伐,後得脅尊者、馬鳴之化,乃大崇佛法,于富樓沙補羅,造有名之佛塔,高四十余丈,莊嚴偉大冠全印。王于佛教貢獻之最巨者,厥爲結集一事。先是,學派分流,異說孔多。說一切有系中,自迦旃延尼子造『發智論』,法勝造『心論』,末流所趨,多生诤論。東系以『發智論』爲佛說,而西系之極端者,竟視爲異論。加之,童受作『喻鬘』諸論,宗經以抑論,與中印之分別說系相呼應。譬喻者與分別論者,多含空義,頗足動有部之宗本,于是有『婆沙』之結集也。『西域記』傳:迦膩色迦王嘗以道問人而解答各異,以問脅尊者,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其弟子各以自宗爲是,他宗爲非,所以致有今日」。王聞而痛惜之,乃發心護持結集雲。當時所結集者,『西域記』謂:集五百聖衆,以世友菩薩爲上座,結集叁藏而詳釋之,凡叁十萬頌。王乃銅鍱雕镂,珍藏石室,不許妄傳國外。此則集說一切有之叁藏而爲之解釋,『大毗婆沙論』,其一也。然西藏所傳:王于迦濕彌羅之耳環林精舍,集五百阿羅 [P173] 漢,五百菩薩,五百在家學者,使結集佛語。自爾以後,十八部異說,悉認爲真佛教。又記錄律文;其經、論之未盡錄者補錄之,已記者則爲之校正。果爾,則叁藏之結集,不局于有部矣。佛元二千二百九十七年,施婆那博士于西北印,掘得迦膩色迦王供養之舍利函,刻有王名,又雲「納受說一切有部衆」。據此,王之特信說一切有部,確無可疑,藏傳則後人想象之辭耳!時所集者,依『西域記』,乃叁藏之釋論。『智論』謂「脅尊者作四阿含之優波提舍,大行于世」。龐然巨作,以集多數人編輯成之爲近似,脅尊者應即發起人也。今之『大毗婆沙論』,有「昔迦膩色迦王時」之言,則本論又經後人修補之矣。『大毗婆沙論』,乃『發智』之釋論,其編纂之動機,實感于異說之相脅。『發智』學者得王之護持,乃釋『論』以裁正衆說。凡有部別系,同系諸師,悉致破斥,于譬喻者及分別論者,尤爲其彈斥之的。論成,說一切有義大成,一時呈隆盛之勢。然說一切實有,至此而極;機械之分析,亦于此而極,盛之極即衰之始也。如以五根爲世第一法,犢子、經量、舊阿毗達磨師並同。古義本就總聚而約特勝以標名,『發 [P174] 智論』自分析之見地,以五根爲但心所也,改立心心所法爲世第一法。『婆沙』則更論及隨心行之「得」等。以之抉擇論門,自極繁廣。『婆沙論』陷于極端之多元實在論,聞經說「得無學聖法」,即立一能得之「得」。聞法生、法滅,即立一生法、滅法之「生」「滅」。然「得」複待得,「生」亦由生,乃不得不立「得得」、「生生」以通之,則經所未聞也(大衆經有之)。若即此意而極論之,則得得不已,生生無窮,乃創連環論法以通之。如「得」能得于法,此「得」別有「得得」得之,此「得得」還爲彼「得」所得。「得」與「得得」相爲因果,乃若可通,若以譬喻、分別論者之見衡之,則不啻作繭自縛也。高深不在繁瑣,「阿毗達磨」之教權,求其持久,蓋亦難矣!

  

  『大毗婆沙論』之編纂,集衆五百,傳以世友、法救、妙音、覺天爲四大評家,此未必爾。論解叁世一切有,有四家所說不同,學者即因之誤傳。如覺天等學近譬喻者,妙音乃西方師之先賢,論中力事破斥;此乃一切有系之異師,非迦濕彌羅之『發智』學者,安見其爲評家也!世友立說近『發智』,然「滅定有心 [P175] 」,與譬喻師同。自道安以來,並稱世友爲菩薩,是否即婆沙會中之上座,疑亦因婆沙取世友「依用立世」而誤會成之。至稱其志在大道,未證聖果,則效颦王舍結集之阿難,毗舍離結集之曲安,非事實也。參與此會者,『西域記』僅記世友一人爲菩薩,『世親傳』則羅漢、菩薩各五百人;藏傳又增世學五百人。藏傳世友爲五千大乘僧之長,富樓那迦爲五千小乘僧之長:凡此並當時流行大乘之征。以『婆沙』之思想論之,吾甯從龍樹之說,出「迦旃延尼子弟子輩」之手。從事『毗婆沙』之編纂中,『世親傳』謂「馬鳴著文,十二年而成」。馬鳴生值其時,爲之潤文,或有之,然非婆沙師也(2)。

  

  

  

  第叁節 佛化雕刻之發達

  于此漫長之時期,中南印聲聞佛教之情況,全付諸黑暗,不複能詳。惟時佛化雕刻之風頗爲流行,其影響于佛教,實深且巨也。出世解脫之道,泊然而足,知苦則厭,在忘情以覺滅。音樂、美術之類,易爲道障,以是音聲之吟哦,歌伎 [P176] 之觀聽,華鬘之嚴飾,概非比丘所應行。即俗人以歌舞伎樂爲業,佛亦不以爲然。樸而無欲,質而不文,頗類道、墨之說。舊傳佛世,祇洹畫天王、夜叉之像,僅見于『有部律』,疑亦後出。迦王作石柱,柱頭之浮雕,僅有佛化之象征物。佛像之雕刻,則始于熏迦王朝。佛化雕刻之初,常以*輪、菩提樹等表象佛陀,無有作人體者。最初雕刻之佛像,據今所已發現者,薩特那之立像,時爲佛元二百六十五年,其像蓋取法夜叉像而改造成之。如南印秣羅矩咤(馬都拉)所發現之佛像,皆其類也。早期之佛像,頂無肉髻,坐則多以獅子爲主。夜叉,本達羅維荼民族之神,以雄健著;于佛教爲護法神,即金剛力士是。際達羅維荼民族文化發揚之時,流行佛像,而佛像即取法于夜叉,其意味之深長爲何如!此雕像之風,自南而漸入北印,成所謂犍陀羅式。佛像有肉髻,蓮華作座者多。比于中南印者之雄渾勇健,微嫌纖弱,而輕盈活動則過之。時南印摩臘婆之佛教,亦盛行雕刻,如迦利、那西克、阿阇思陀等洞之雕刻,阿摩羅婆提塔婆之雕刻。此等雖經後世之修改,然最古部分,約成于佛元叁世紀頃。其中迦梨及阿摩羅婆提之建 [P177] 築,屬大衆部;那西克洞屬賢冑部,皆由其刻文知之。阿阇思陀之石刻,有觀音、文殊像,殆大乘學者爲之。又頻阇耶山北,有石塔門、石欄等,有「本生談」及化迹之雕刻,考者謂作于阿恕迦王不遠之時雲。

  

  佛像始于佛世,優填王以久不見佛,造旃檀佛像,舊有其說。亞曆山大入侵,遺希臘式之石像于貢大拉。印度之石像及佛像,似起源甚早。然阿恕迦王建塔以供舍利(其作用與造像同),立柱以紀聖迹,布教令,未聞作佛像之浮雕(平面、半立體、全立體叁式)。南印度有邬!C祖衍尼(優禅尼)者,即今之印度爾,與優填之音正合。該地大小乘並盛,優填王造像之說,或起于此!解脫之佛教,忘情達本,崇高之理智生活,足以安心。然去佛日遠,釋尊悲智之格化,漸難爲世人所喻,感情之信仰油然而興。南印之達羅維荼民族,富神秘,好象征;北印之希臘人、塞人等,亦各有其所崇之神像。求其不自聲色門中入,直承古聖之教,勢有所難,佛化雕刻之風行,非偶然也。情感之象教盛,雄渾樸質之風失,而後即情以達智,即智以化情,情智融合之大乘,亦應時而興。佛像既陳,一則求 [P178] 其麗飾,一則望其呵護,思想爲之一變,浸漸而流爲神鬼之崇拜,此豈創始者所及料耶?

  

  

  注【8-001】參閱『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七章(四一七──四二五)。

  注【8-002】參閱『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五章(二0四──二四叁)。 [P179]

  

《印度之佛教 第十章 南北朝時代之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