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導源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導源

  

  第一節 思想之根柢、啓發與完成

  大乘者,立成佛之大願,行悲智兼濟之行,以成佛爲終極者也。修菩薩行而後成佛,佛弟子無否認者。然以菩薩行爲大乘,抑聲聞行爲小乘,于「阿含」、「毗尼」外,別有多量之大乘經,則有「大乘非佛說」之诤焉!平心論之,以大乘經爲金口親說,非吾人所敢言,然其思想之確而當理,則無可疑者。夫釋尊修菩薩道而成佛,乃以直趨解脫教人,不令成佛!聲聞弟子之自殺者有之,自請入滅者有之,避世若浼者有之,而佛則遊化人間,老而彌勤,雖波旬請滅亦不許。十力大師,悲智無倫,「佛爲法根,法從佛出」,聲聞弟子曾未聞有自視齊佛者,師資之道,其有所異乎?佛成道已,經一期之禅思,有「辛勤我所證,顯說爲徒勞」之歎。受請已,乃起而轉*輪。欲說而若有所難說者,何耶?以釋尊悲智 [P180] 之大化,律聲聞獨善之小行,則時機所限,釋尊本懷未暢,別有大道之思想,固極自然而極合理也。『法華經』之叁七日思維,爲實道而施方便;『華嚴經』之初教菩薩,次乃漸化聲聞,要皆有見于此。

  

  大乘思想之啓發,以佛德、菩薩行之闡述爲有力。「見賢思齊」,求達于悲深智極之佛果,大丈夫當如是矣!吠陀有七聖,耆那教有二十叁勝者,佛教則立七佛。『長阿含』中,毗沙門歸敬叁寶已,別敬釋尊,則知現在有多佛。以是,豎論之,近則七佛相承,遠則無量佛出;橫論之,則有十方諸佛。「佛佛道同」,而後古佛遺聞,他方佛說,諸佛共集,乃時時而出也。『阿含經』唯二菩薩,即釋尊(未成佛以前)與彌勒。然佛果既多,因行之菩薩當不少。即堅拒大乘之有部,其律典亦說提婆達多,未生怨王授成佛之記;善財童子是賢劫菩薩;舍利子爲衆說法,或發無上菩提心。是知菩薩道思想之確立,固事理所必然,非一二人所能虛造者也。

  

  發大菩提心,行菩薩兼濟之行,『阿含經』不詳。釋尊未以佛道教弟子,而 [P181] 嘗自述其往行,有所謂「本生談」者。釋尊于往昔中勤求佛法,慈濟有情,但求事有所濟;即明知無濟,亦但行自心之所安。無苦而不能忍,雖身命亦可舍,此悲智之大雄力也。爲外道,爲王、臣,爲農、工、商、賈,爲鳥獸,事有所益于有情者,無微不至。行殺、盜、淫、妄而足以利人者,則殺之、盜、淫、妄之,此悲智之大善巧也。菩薩行與聲聞行異趣,以「本生談」最明。「本生」,即釋尊本行之傳記,多有取材于印度傳說而淨化之者。其種類至夥,或遺失,或創新,正不必一一爲佛說之舊,然釋尊嘗以之爲菩薩大行之典則,則無有能否認之者。然則取法釋尊之本行而行菩薩道,佛弟子孰得而非議之!依「本生談」所說而思辨之,彌顯佛、菩薩聖德之崇高,此則已于「學派思想泛論」中言之。本佛陀之聖德,「本生談」之大行,進窺釋尊之本懷,會入生死解脫之道,所謂大乘成佛之道,已具體而微,呼之欲出矣!

  

  

  

  第二節 大乘藏結集流布之謎

  [P182]

  大乘經數多而量大,以十萬頌爲部者,昔斫句迦國即有十數。如此浩如煙海之聖典,果佛說而結集者誰乎?『智論』傳一說:「文殊、彌勒等大菩薩,將阿難于鐵圍山結集大乘」。『菩薩處胎經』說:佛滅七日,迦葉、阿難等于娑羅雙樹間,集大乘爲胎化等八藏。真谛、玄奘等傳:王舍結集時,別有窟外大衆結集,其中有大乘經。凡此諸說,悉以大乘經爲親從佛說,離四阿含等而獨立,影響仿佛,實無一可征信者。

  

  聖典初集爲九部經,以經、律別之,則「修多羅」、「祇夜」、「伽陀」爲「經」(達磨),「本生」等爲「律」(毗奈耶)。「本生」、「譬喻」之攝于「毗奈耶」,如『智論』中說:「摩偷羅國毗尼,含阿波陀那(譬喻)、本生,有八十部。罽賓國毗尼,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涅槃經』亦說:「如戒律中所說譬喻,是名阿波陀那」。「因緣」與律有關,則盡人所知。「本事」、「未曾有」、「方廣」,例此應亦「毗奈耶」攝也。

  

  迨迦王之世,大衆、分別說系,于四阿含外立「雜部」,次即擴張爲「雜藏 [P183] 」。蓋以「本生」等爲主,博采遺聞故事以組成之。「雜藏」之成立,開叁藏外大乘經之始矣。如釋尊一代之化迹(兼「本生」),「摩诃僧祇師名爲大事;薩婆多師名此經爲大莊嚴,迦葉維師名爲佛往因緣;昙無德師名爲釋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師名爲毗尼藏根本」。化地部(尼沙塞)名爲「毗尼藏根本」,足爲源出毗尼之證。今存梵本『大事』,屬大衆系說出世部,明戒律,有「菩薩十地」之文,與『般若經』之十地近。大乘經之淵源,不難想見之矣。然大乘,不止釋尊之化迹本行已也。以釋尊之身教、言教爲經,「經」、「律」之深見要行爲緯,博采異聞,融攝世學,而別爲更張組織之,迥非「雜藏」之舊,乃離「雜藏」而別立,成「菩薩藏」。其經過,可于『增一經、論』見之。經曰:「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爲雜藏」。是大乘猶爲「雜藏」之一分。論釋則謂「佛在世時,阿阇世王問佛菩薩行事,如來爲說法,佛在世時,已名大士藏。阿難所撰(集)者,即今四藏,合而言之爲五藏」,則「菩薩藏」已離「雜藏」而別立矣。法藏部立「明咒藏」,不見于『四分律』,此應初即少有,後更廣集成之。于「毗 [P184] 尼」(兼經)衍出「雜藏」,「雜藏」衍出「菩薩藏」,次出「明咒藏」,亦僅就其成立而概言之,詳則不可知也。

  

  大乘藏數多而量大,非一人一時出。其初爲纂集,離「雜藏」而獨立者,時則佛元四世紀以降,時時而出;人則大衆及大陸分別說系之學者爲之。佛典重口授傳誦,即記錄以後,猶遺風不盡,演變實多。大乘經之自傳說而爲定型(中多演變),經一人、一地、一派、一系之傳誦流布,漸爲人所熟知,終乃見于典籍,實經悠久之歲月而來。義本佛說,而不可于文句求之;編集自有其人,而古哲不欲以名聞。佛法「依法不依人」,求不違法相,不違釋尊之精神可也,必欲證實其結集者,既不能亦無當也。

  

  大乘經之傳布人間,古多傳說。漢傳龍樹入龍宮,得『華嚴經』。藏傳大乘經皆天龍等所守護,如『般若經』即龍樹于龍宮得之。秘密者傳:龍樹入南天鐵塔,從金剛薩埵面授『大日經』。以是,或疑大乘經爲龍樹所集出。不知印人薄于史地觀念,于經典之不知所自來者,辄歸諸時衆所崇信之天神、哲人。當聲聞 [P185] 教遺聞之集出,多歸于釋尊及門之弟子,如多聞部之大迦旃延,說假部之祀皮衣,法藏部之目犍連,律之優波離等。大乘教法之出,去佛且四世紀,爲人注目則更後。以傳說天、龍等長壽,金剛力士(夜叉)護法,乃于大乘經之傳出,想象爲天、龍所守護,龍樹等所傳。入龍宮,開鐵塔,或者擬于炖煌石室遺物之發現,是誤以象喻爲事實也。入龍宮見龍王,開鐵塔見金剛薩埵而傳出,乃象喻觀心悟入法性,而後弘通此法耳。經既不自龍宮、鐵塔來,人亦非龍樹也。即以『般若經』而論,龍樹之『般若釋論』,廣引古人之舊說,又以經文缺十八界爲誦者忘失。龍樹所依之經本,顯非初出或自作,但以龍樹起而大乘興,于『般若』、『華嚴』特多宗重,昔之潛行者,今則離小乘而獨步,後學乃歸諸龍樹耳(1)。

  

  大乘經之流布有先後,此與編集時節,思潮之演變有關,不可不深切思之。大乘經中每自述其傳布人間之時代,或佛後四百年、或五百年不等,據此可推知出世之年;然印人于佛元傳說無定,故可參考而不可偏執也。又經中嘗引述余經,如『無量義經』敘及『般若』、『華嚴』;『法華經』又敘及『無量義』;『 [P186] 大般涅槃經』則論及『華嚴』、『般若』、『法華』;『楞伽經』敘及『大雲』、『涅槃』、『勝鬘』、『央掘魔』;『密嚴經』則又敘及『華嚴』、『楞伽』。諸如此類,皆可見其次第之迹。惟『華嚴』、『般若』等大部,非一時所出,則又不可不知也。大乘經中每懸記後代之論師,如『摩诃摩耶經』之馬鳴、龍樹、『楞伽經』之龍樹,『文殊大教王經』之龍樹、無著等,皆足以推知該經出世之時節。即印度王、臣、學者之名,亦可資以爲證。

  

  其尤爲重要者,則依聖典之判教,得知經典傳布之先後,且能藉以見思想演進之迹。如「阿含」、「毗奈耶」中,無有以說教之先後而判教理之淺深者。此即初期佛教之聖典,小行大隱,有叁乘之名而以聲聞乘爲中心。迨大乘經出,或含小明大,或折小明大,或簡小明大。法既有大乘、小乘二者之別,說教亦有先後,如『般若』、『思益』之「見第二*輪轉」等。此即中期佛教之經,大、小並存,有叁乘之名而以菩薩乘爲主。繼此而起者,雖或待小明大,于大中更事分別而爲叁教:如『法華』之初令除糞,次教理家(指『般若經』等),後則付業 [P187] 。『陀羅尼自在王經』,『金光明經』,『千缽經』,並判先說有,次說空,後說真常(中)之叁教。『理趣經』舉「叁藏」、「般若」、「陀羅尼」。凡此叁教,約理而論,初說事有,次明性空,後顯真常。約被機而論,初則聲聞,次則不廢聲聞而明大乘,後則一切有情成佛之一乘。此即後期佛教之經,判叁教,無小不大,以佛果乘爲中心。此外複有旁流,如『解深密經』立有、空、中叁教,寄圓成實之真常于依他有中明之。初爲小,次爲大,後爲叁乘。若知大乘導源于大衆、分別說系,『解深密經』乃瑜伽學者所出,淵源說一切有系而進達大乘者,則其事易明。雖孤軍突起,直往無前,而終于助成時代佛教之真常而已。別有『大乘妙智經』,初說心境俱有,次明境空心有,後辨心境皆空;此則佛元九世紀,中觀宗複興,起與唯識宗共诤之迹也。『深密』與『妙智』相反,而皆爲後…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導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