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導源▪P3

  ..續本文上一頁薩,以後世所傳而推之,如毗舍離城寶積、維摩诘等五百人,王舍城賢護等十六人。文殊、善財,似亦實有其人,惜其詳不可知。于中應深切注意者,即初期流行之大乘經,舍利弗等聲聞弟子,雖猶參預其間,而實以教化在家菩薩爲中心;直趣解脫之聲聞,常見诘于在家之信衆,被視爲「負佛債者」。大乘思想之闡發,出家僧中,以大衆及分別說者之功績爲多,然不久即思想彌漫于全印,爲各派先覺者之所尊重。在家信衆,不可磨滅之功績尤多。佛教普及于大衆,直趣解脫之 [P194] 甚深道,難爲在家學者所惬意,而大乘思想日興,此于初期大乘經之以在家菩薩爲化機,甚或語侵聲聞,即可想見其故。住持佛教者,仍爲出家之比丘;而其中先覺者,尊重大乘爲善巧方便,深入廣化,屬諸在家菩薩,而承認聲聞能達究竟之解脫。隱大于小,小不障大,相資相助而大乘日興。大乘教,雖大衆者開其先道,然不久爲各派先覺者所公認,故初期之大乘經,已非純爲某一學系所集出,此不難考其思想而知之。大抵大衆系之特色爲圓融赅攝,分別說系爲取精用宏,說一切有系爲辨析精嚴。初期之大乘經,以前二系爲多。圓攝則及于世學,取精則出入諸部而理長爲宗。至若辨析精嚴之大乘,以後期者爲多。佛教界經叁百年之競辨,思想漸分流爲叁大系,各派之短長、得失,以辯難而日明。當急求出世之聲聞乘,不足以應付時機,而婆羅門再起,安達羅及希臘、月支文化激蕩之秋,大乘學者取學派思想而取舍貫攝之,以求新適應,大乘經乃時時而出也。大乘學之于各派思想,雖不無出入抑揚,然大體爲論,則學派思想之大綜合也。

  

  佛滅百年,佛弟子分東西二系:東以毗舍離,西以波咤利弗、摩偷羅爲中心 [P195] 。迦王時,東系漸東南移其重心于央崛多羅,舊傳其兼弘『般若』等大經。創多聞部之祀皮衣,亦宏法于此。西系之東與大衆相呼應者,以波咤利弗爲中心,成分別說系。流出之化地、法藏,並有大乘義;法藏則西化于阿盤提者。西系之西行者,則西北達于健陀羅及迦濕彌羅。大衆系之大天,南化于摩酰沙漫陀羅,流出安達羅學派。據西藏所傳,彼等有『般若』及余大乘經,而經文以印度之俗語記之。又如說假部主之南化摩诃刺陀,並後世大乘盛行之地也。迨中印排佛,分別說系多南行避之。四世紀,隨安達羅王朝而中印佛教興;經謂時彌勒下閻浮提,助佛教複興雲雲,其與大乘之關系,蓋可想見。說一切有系中,如譬喻尊者,于二、叁世紀頃,創經量部于健陀羅,其後移居于竭盤陀,地當帕米爾高原之東境。察後世大乘佛教發達之區,如健陀羅,北上而烏仗那,入帕米爾而抵竭盤陀;東入今之新疆,如斫句迦、于阗,並爲大乘之化區。譬喻者,實西北大乘之遠緣;入竭盤陀,則又大乘東來之漸也。迦膩色迦王時(佛元六世紀上半),『般若經』已至北印,已有多量大乘經之成立無疑。考脅尊者之學風,好直要而厭繁 [P196] 瑣,于法門推衍,辄以「理不應責,無明者愚,盲者墮坑」答之,與『發智』學者之精神相去何遠!彼解「方廣經」雲:「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其爲說一切有中之大乘學者,與馬鳴同。脅尊者嘗南遊中印,見佛教爲外道所抑,未能暢行,乃論議以折外道。馬鳴、世友之具有大乘傾向,爲傳記所公認。然則龍樹未興,大乘之勢,已彌漫全印矣。就此時、地之分布而觀之,大乘教之根源地,不容責之于一隅。若以經中暗示者而解說之,則『般若經』(一分)可謂淵源于東方:如常啼菩薩求法之東行;大衆見東方不動佛之國土;『般若』自東方而轉自南方,南方漸至北方,後五百年而大盛。『華嚴』、『大集』,並南印大衆學者集出之;善財求法之南行,其確證也。余若『大悲經』、『阿彌陀經』,明西方極樂,當爲西方學者所集出。如能就經典之思想、環境、預言、傳說而作透辟之解說,則亦可得其概略。惟吾人不能忽略者,即自編集至盛行,多有演繹、充實、修改之經過,未可一例拘也。

  

  迦膩色迦王與西域大乘教之隆盛,有深切之關系。傳說王有至友叁人:智臣 [P197] 摩咤羅以治國,良醫遮羅迦以調身,名德馬鳴菩薩則爲其思想之指導者、安慰者。馬鳴之在當時,可謂一代名德矣!馬鳴,中印人,本出家外道,其異名有黑、難伏、難伏黑、勇母兒、父兒、法善現等。彼通「吠陀」及「吠陀支」,于文學特長。歸心佛教後,嘗作「賴咤和羅伎」以化衆,國人聞而興無常之感,出家者足踵相接,國王乃下令停止此曲雲。文學之感人深切如是,佛教有數之詩人也。其作品之譯漢者,有『佛所行贊』,『百五十頌』,『贊佛頌』,『大莊嚴論』,『本生鬘論』,並以佛之「本生」、史傳爲題。彼于『大莊嚴論』序,歸敬于富那及脅,于一切有部衆,化地論師,牛王正道者,並皆敬順。不拘一宗,具大乘之風度。

  

  惟時大乘猶依傍于小宗,故馬鳴及脅尊者,仍以一切有系之學者視之。脅尊者信『般若經』,馬鳴菩薩則與西方淨土有關。『大悲經』謂北天竺國,當有比丘名祁婆迦(馬鳴之梵語),作大乘學,生西方極樂世界。馬鳴本信仰之熱誠,贊佛之「本生」、史迹,有往生他方佛土之信念,頗與其個性合。蓋文藝者,富 [P198] 高潔之情感,發揮俯引俗流信願之大乘,亦其宜也。馬鳴之智見不詳。『婆沙論』中,有名「大德」者,有名「法救」者,有名「大德法救善現者」。從來以大德及法救爲一人,然大德法救善現,舊譯但作「法善現」,梵語「達磨須菩吼底」,亦無「救」義。似大德法善現別有其人,與法救異。大德究何德、何人,竟使『發智』學者直稱大德而不敢名?馬鳴一名法善現,爲迦膩色迦王所重之第一大德;疑大德乃法善現,即馬鳴也。其思想于『婆沙』爲有部之異師,與分別、譬喻者相近,學者詳之(3)!

  

  

  注【9-001】參閱『龍樹龍宮取經考』(『佛教史地考論』二一一──二二二)。

  注【9-002】下表,主要依論師之發展而說。

  注【9-003】參閱『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大德法救,如第六章(二四五──二六八);脅尊者與馬鳴,如第七章(叁一四──叁二一、叁二四──叁四二);鸠摩羅多,如第十一章(五叁五── 五叁九)。 [P199]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導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