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P3

  ..续本文上一页萨,以后世所传而推之,如毗舍离城宝积、维摩诘等五百人,王舍城贤护等十六人。文殊、善财,似亦实有其人,惜其详不可知。于中应深切注意者,即初期流行之大乘经,舍利弗等声闻弟子,虽犹参预其间,而实以教化在家菩萨为中心;直趣解脱之声闻,常见诘于在家之信众,被视为「负佛债者」。大乘思想之阐发,出家僧中,以大众及分别说者之功绩为多,然不久即思想弥漫于全印,为各派先觉者之所尊重。在家信众,不可磨灭之功绩尤多。佛教普及于大众,直趣解脱之 [P194] 甚深道,难为在家学者所惬意,而大乘思想日兴,此于初期大乘经之以在家菩萨为化机,甚或语侵声闻,即可想见其故。住持佛教者,仍为出家之比丘;而其中先觉者,尊重大乘为善巧方便,深入广化,属诸在家菩萨,而承认声闻能达究竟之解脱。隐大于小,小不障大,相资相助而大乘日兴。大乘教,虽大众者开其先道,然不久为各派先觉者所公认,故初期之大乘经,已非纯为某一学系所集出,此不难考其思想而知之。大抵大众系之特色为圆融赅摄,分别说系为取精用宏,说一切有系为辨析精严。初期之大乘经,以前二系为多。圆摄则及于世学,取精则出入诸部而理长为宗。至若辨析精严之大乘,以后期者为多。佛教界经三百年之竞辨,思想渐分流为三大系,各派之短长、得失,以辩难而日明。当急求出世之声闻乘,不足以应付时机,而婆罗门再起,安达罗及希腊、月支文化激荡之秋,大乘学者取学派思想而取舍贯摄之,以求新适应,大乘经乃时时而出也。大乘学之于各派思想,虽不无出入抑扬,然大体为论,则学派思想之大综合也。

  

  佛灭百年,佛弟子分东西二系:东以毗舍离,西以波咤利弗、摩偷罗为中心 [P195] 。迦王时,东系渐东南移其重心于央崛多罗,旧传其兼弘『般若』等大经。创多闻部之祀皮衣,亦宏法于此。西系之东与大众相呼应者,以波咤利弗为中心,成分别说系。流出之化地、法藏,并有大乘义;法藏则西化于阿盘提者。西系之西行者,则西北达于健陀罗及迦湿弥罗。大众系之大天,南化于摩酰沙漫陀罗,流出安达罗学派。据西藏所传,彼等有『般若』及余大乘经,而经文以印度之俗语记之。又如说假部主之南化摩诃刺陀,并后世大乘盛行之地也。迨中印排佛,分别说系多南行避之。四世纪,随安达罗王朝而中印佛教兴;经谓时弥勒下阎浮提,助佛教复兴云云,其与大乘之关系,盖可想见。说一切有系中,如譬喻尊者,于二、三世纪顷,创经量部于健陀罗,其后移居于竭盘陀,地当帕米尔高原之东境。察后世大乘佛教发达之区,如健陀罗,北上而乌仗那,入帕米尔而抵竭盘陀;东入今之新疆,如斫句迦、于阗,并为大乘之化区。譬喻者,实西北大乘之远缘;入竭盘陀,则又大乘东来之渐也。迦腻色迦王时(佛元六世纪上半),『般若经』已至北印,已有多量大乘经之成立无疑。考胁尊者之学风,好直要而厌繁 [P196] 琐,于法门推衍,辄以「理不应责,无明者愚,盲者堕坑」答之,与『发智』学者之精神相去何远!彼解「方广经」云:「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其为说一切有中之大乘学者,与马鸣同。胁尊者尝南游中印,见佛教为外道所抑,未能畅行,乃论议以折外道。马鸣、世友之具有大乘倾向,为传记所公认。然则龙树未兴,大乘之势,已弥漫全印矣。就此时、地之分布而观之,大乘教之根源地,不容责之于一隅。若以经中暗示者而解说之,则『般若经』(一分)可谓渊源于东方:如常啼菩萨求法之东行;大众见东方不动佛之国土;『般若』自东方而转自南方,南方渐至北方,后五百年而大盛。『华严』、『大集』,并南印大众学者集出之;善财求法之南行,其确证也。余若『大悲经』、『阿弥陀经』,明西方极乐,当为西方学者所集出。如能就经典之思想、环境、预言、传说而作透辟之解说,则亦可得其概略。惟吾人不能忽略者,即自编集至盛行,多有演绎、充实、修改之经过,未可一例拘也。

  

  迦腻色迦王与西域大乘教之隆盛,有深切之关系。传说王有至友三人:智臣 [P197] 摩咤罗以治国,良医遮罗迦以调身,名德马鸣菩萨则为其思想之指导者、安慰者。马鸣之在当时,可谓一代名德矣!马鸣,中印人,本出家外道,其异名有黑、难伏、难伏黑、勇母儿、父儿、法善现等。彼通「吠陀」及「吠陀支」,于文学特长。归心佛教后,尝作「赖咤和罗伎」以化众,国人闻而兴无常之感,出家者足踵相接,国王乃下令停止此曲云。文学之感人深切如是,佛教有数之诗人也。其作品之译汉者,有『佛所行赞』,『百五十颂』,『赞佛颂』,『大庄严论』,『本生鬘论』,并以佛之「本生」、史传为题。彼于『大庄严论』序,归敬于富那及胁,于一切有部众,化地论师,牛王正道者,并皆敬顺。不拘一宗,具大乘之风度。

  

  惟时大乘犹依傍于小宗,故马鸣及胁尊者,仍以一切有系之学者视之。胁尊者信『般若经』,马鸣菩萨则与西方净土有关。『大悲经』谓北天竺国,当有比丘名祁婆迦(马鸣之梵语),作大乘学,生西方极乐世界。马鸣本信仰之热诚,赞佛之「本生」、史迹,有往生他方佛土之信念,颇与其个性合。盖文艺者,富 [P198] 高洁之情感,发挥俯引俗流信愿之大乘,亦其宜也。马鸣之智见不详。『婆沙论』中,有名「大德」者,有名「法救」者,有名「大德法救善现者」。从来以大德及法救为一人,然大德法救善现,旧译但作「法善现」,梵语「达磨须菩吼底」,亦无「救」义。似大德法善现别有其人,与法救异。大德究何德、何人,竟使『发智』学者直称大德而不敢名?马鸣一名法善现,为迦腻色迦王所重之第一大德;疑大德乃法善现,即马鸣也。其思想于『婆沙』为有部之异师,与分别、譬喻者相近,学者详之(3)!

  

  

  注【9-001】参阅『龙树龙宫取经考』(『佛教史地考论』二一一──二二二)。

  注【9-002】下表,主要依论师之发展而说。

  注【9-003】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大德法救,如第六章(二四五──二六八);胁尊者与马鸣,如第七章(三一四──三二一、三二四──三四二);鸠摩罗多,如第十一章(五三五── 五三九)。 [P199]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