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

  

  第一节 思想之根柢、启发与完成

  大乘者,立成佛之大愿,行悲智兼济之行,以成佛为终极者也。修菩萨行而后成佛,佛弟子无否认者。然以菩萨行为大乘,抑声闻行为小乘,于「阿含」、「毗尼」外,别有多量之大乘经,则有「大乘非佛说」之诤焉!平心论之,以大乘经为金口亲说,非吾人所敢言,然其思想之确而当理,则无可疑者。夫释尊修菩萨道而成佛,乃以直趋解脱教人,不令成佛!声闻弟子之自杀者有之,自请入灭者有之,避世若浼者有之,而佛则游化人间,老而弥勤,虽波旬请灭亦不许。十力大师,悲智无伦,「佛为法根,法从佛出」,声闻弟子曾未闻有自视齐佛者,师资之道,其有所异乎?佛成道已,经一期之禅思,有「辛勤我所证,显说为徒劳」之叹。受请已,乃起而转*轮。欲说而若有所难说者,何耶?以释尊悲智 [P180] 之大化,律声闻独善之小行,则时机所限,释尊本怀未畅,别有大道之思想,固极自然而极合理也。『法华经』之三七日思维,为实道而施方便;『华严经』之初教菩萨,次乃渐化声闻,要皆有见于此。

  

  大乘思想之启发,以佛德、菩萨行之阐述为有力。「见贤思齐」,求达于悲深智极之佛果,大丈夫当如是矣!吠陀有七圣,耆那教有二十三胜者,佛教则立七佛。『长阿含』中,毗沙门归敬三宝已,别敬释尊,则知现在有多佛。以是,竖论之,近则七佛相承,远则无量佛出;横论之,则有十方诸佛。「佛佛道同」,而后古佛遗闻,他方佛说,诸佛共集,乃时时而出也。『阿含经』唯二菩萨,即释尊(未成佛以前)与弥勒。然佛果既多,因行之菩萨当不少。即坚拒大乘之有部,其律典亦说提婆达多,未生怨王授成佛之记;善财童子是贤劫菩萨;舍利子为众说法,或发无上菩提心。是知菩萨道思想之确立,固事理所必然,非一二人所能虚造者也。

  

  发大菩提心,行菩萨兼济之行,『阿含经』不详。释尊未以佛道教弟子,而 [P181] 尝自述其往行,有所谓「本生谈」者。释尊于往昔中勤求佛法,慈济有情,但求事有所济;即明知无济,亦但行自心之所安。无苦而不能忍,虽身命亦可舍,此悲智之大雄力也。为外道,为王、臣,为农、工、商、贾,为鸟兽,事有所益于有情者,无微不至。行杀、盗、淫、妄而足以利人者,则杀之、盗、淫、妄之,此悲智之大善巧也。菩萨行与声闻行异趣,以「本生谈」最明。「本生」,即释尊本行之传记,多有取材于印度传说而净化之者。其种类至伙,或遗失,或创新,正不必一一为佛说之旧,然释尊尝以之为菩萨大行之典则,则无有能否认之者。然则取法释尊之本行而行菩萨道,佛弟子孰得而非议之!依「本生谈」所说而思辨之,弥显佛、菩萨圣德之崇高,此则已于「学派思想泛论」中言之。本佛陀之圣德,「本生谈」之大行,进窥释尊之本怀,会入生死解脱之道,所谓大乘成佛之道,已具体而微,呼之欲出矣!

  

  

  

  第二节 大乘藏结集流布之谜

  [P182]

  大乘经数多而量大,以十万颂为部者,昔斫句迦国即有十数。如此浩如烟海之圣典,果佛说而结集者谁乎?『智论』传一说:「文殊、弥勒等大菩萨,将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菩萨处胎经』说:佛灭七日,迦叶、阿难等于娑罗双树间,集大乘为胎化等八藏。真谛、玄奘等传:王舍结集时,别有窟外大众结集,其中有大乘经。凡此诸说,悉以大乘经为亲从佛说,离四阿含等而独立,影响仿佛,实无一可征信者。

  

  圣典初集为九部经,以经、律别之,则「修多罗」、「祇夜」、「伽陀」为「经」(达磨),「本生」等为「律」(毗奈耶)。「本生」、「譬喻」之摄于「毗奈耶」,如『智论』中说:「摩偷罗国毗尼,含阿波陀那(譬喻)、本生,有八十部。罽宾国毗尼,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涅槃经』亦说:「如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那」。「因缘」与律有关,则尽人所知。「本事」、「未曾有」、「方广」,例此应亦「毗奈耶」摄也。

  

  迨迦王之世,大众、分别说系,于四阿含外立「杂部」,次即扩张为「杂藏 [P183] 」。盖以「本生」等为主,博采遗闻故事以组成之。「杂藏」之成立,开三藏外大乘经之始矣。如释尊一代之化迹(兼「本生」),「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萨婆多师名此经为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为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为毗尼藏根本」。化地部(尼沙塞)名为「毗尼藏根本」,足为源出毗尼之证。今存梵本『大事』,属大众系说出世部,明戒律,有「菩萨十地」之文,与『般若经』之十地近。大乘经之渊源,不难想见之矣。然大乘,不止释尊之化迹本行已也。以释尊之身教、言教为经,「经」、「律」之深见要行为纬,博采异闻,融摄世学,而别为更张组织之,迥非「杂藏」之旧,乃离「杂藏」而别立,成「菩萨藏」。其经过,可于『增一经、论』见之。经曰:「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是大乘犹为「杂藏」之一分。论释则谓「佛在世时,阿阇世王问佛菩萨行事,如来为说法,佛在世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集)者,即今四藏,合而言之为五藏」,则「菩萨藏」已离「杂藏」而别立矣。法藏部立「明咒藏」,不见于『四分律』,此应初即少有,后更广集成之。于「毗 [P184] 尼」(兼经)衍出「杂藏」,「杂藏」衍出「菩萨藏」,次出「明咒藏」,亦仅就其成立而概言之,详则不可知也。

  

  大乘藏数多而量大,非一人一时出。其初为纂集,离「杂藏」而独立者,时则佛元四世纪以降,时时而出;人则大众及大陆分别说系之学者为之。佛典重口授传诵,即记录以后,犹遗风不尽,演变实多。大乘经之自传说而为定型(中多演变),经一人、一地、一派、一系之传诵流布,渐为人所熟知,终乃见于典籍,实经悠久之岁月而来。义本佛说,而不可于文句求之;编集自有其人,而古哲不欲以名闻。佛法「依法不依人」,求不违法相,不违释尊之精神可也,必欲证实其结集者,既不能亦无当也。

  

  大乘经之传布人间,古多传说。汉传龙树入龙宫,得『华严经』。藏传大乘经皆天龙等所守护,如『般若经』即龙树于龙宫得之。秘密者传:龙树入南天铁塔,从金刚萨埵面授『大日经』。以是,或疑大乘经为龙树所集出。不知印人薄于史地观念,于经典之不知所自来者,辄归诸时众所崇信之天神、哲人。当声闻 [P185] 教遗闻之集出,多归于释尊及门之弟子,如多闻部之大迦旃延,说假部之祀皮衣,法藏部之目犍连,律之优波离等。大乘教法之出,去佛且四世纪,为人注目则更后。以传说天、龙等长寿,金刚力士(夜叉)护法,乃于大乘经之传出,想象为天、龙所守护,龙树等所传。入龙宫,开铁塔,或者拟于炖煌石室遗物之发现,是误以象喻为事实也。入龙宫见龙王,开铁塔见金刚萨埵而传出,乃象喻观心悟入法性,而后弘通此法耳。经既不自龙宫、铁塔来,人亦非龙树也。即以『般若经』而论,龙树之『般若释论』,广引古人之旧说,又以经文缺十八界为诵者忘失。龙树所依之经本,显非初出或自作,但以龙树起而大乘兴,于『般若』、『华严』特多宗重,昔之潜行者,今则离小乘而独步,后学乃归诸龙树耳(1)。

  

  大乘经之流布有先后,此与编集时节,思潮之演变有关,不可不深切思之。大乘经中每自述其传布人间之时代,或佛后四百年、或五百年不等,据此可推知出世之年;然印人于佛元传说无定,故可参考而不可偏执也。又经中尝引述余经,如『无量义经』叙及『般若』、『华严』;『法华经』又叙及『无量义』;『 [P186] 大般涅槃经』则论及『华严』、『般若』、『法华』;『楞伽经』叙及『大云』、『涅槃』、『胜鬘』、『央掘魔』;『密严经』则又叙及『华严』、『楞伽』。诸如此类,皆可见其次第之迹。惟『华严』、『般若』等大部,非一时所出,则又不可不知也。大乘经中每悬记后代之论师,如『摩诃摩耶经』之马鸣、龙树、『楞伽经』之龙树,『文殊大教王经』之龙树、无着等,皆足以推知该经出世之时节。即印度王、臣、学者之名,亦可资以为证。

  

  其尤为重要者,则依圣典之判教,得知经典传布之先后,且能藉以见思想演进之迹。如「阿含」、「毗奈耶」中,无有以说教之先后而判教理之浅深者。此即初期佛教之圣典,小行大隐,有三乘之名而以声闻乘为中心。迨大乘经出,或含小明大,或折小明大,或简小明大。法既有大乘、小乘二者之别,说教亦有先后,如『般若』、『思益』之「见第二*轮转」等。此即中期佛教之经,大、小并存,有三乘之名而以菩萨乘为主。继此而起者,虽或待小明大,于大中更事分别而为三教:如『法华』之初令除粪,次教理家(指『般若经』等),后则付业 [P187] 。『陀罗尼自在王经』,『金光明经』,『千钵经』,并判先说有,次说空,后说真常(中)之三教。『理趣经』举「三藏」、「般若」、「陀罗尼」。凡此三教,约理而论,初说事有,次明性空,后显真常。约被机而论,初则声闻,次则不废声闻而明大乘,后则一切有情成佛之一乘。此即后期佛教之经,判三教,无小不大,以佛果乘为中心。此外复有旁流,如『解深密经』立有、空、中三教,寄圆成实之真常于依他有中明之。初为小,次为大,后为三乘。若知大乘导源于大众、分别说系,『解深密经』乃瑜伽学者所出,渊源说一切有系而进达大乘者,则其事易明。虽孤军突起,直往无前,而终于助成时代佛教之真常而已。别有『大乘妙智经』,初说心境俱有,次明境空心有,后辨心境皆空;此则佛元九世纪,中观宗复兴,起与唯识宗共诤之迹也。『深密』与『妙智』相反,而皆为后…

《印度之佛教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