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之佛教 第九章 中印之法難

  第九章 中印之法難

  

  第一節 教難之概況及其由來

  迦王之世,佛教一躍而爲印度之國教,遠及異域,炳耀其悲智之榮光。然諸行無常,迦王殁,不五十年而教難起;自爾以來,佛教退爲印度文明之波濤,不複爲主流矣!迦王殁後,其子達摩婆陀那立。依耆那教徒所傳,王嘗于五印度廣建耆那寺院;其子多車王,則爲邪命外道造叁洞窟精舍雲。佛元二百零四年,多車王不孚衆望,大臣補砂蜜多羅,握兵權,得婆羅門國師之助,乃弒王而自立。于是冒狸王朝亡,建熏迦王朝。補砂蜜多羅王,信婆羅門教,行迦王懸爲厲禁之馬祠,開始爲毀寺、戮僧之反佛教行爲。佛教所受苦難之程度,傳記多不詳。『阿育王傳』,『舍利弗問經』,極言其寺空、僧絕,有避入南山以僅存者。王殁,佛教乃稍稍複興,然遠非昔日之舊矣。幸補砂蜜多羅王之排佛,僅及于中印, [P162] 時西北印及南印,非其政力所及也。

  

  教難之來,有內因,亦有外緣。內因者,佛教之興也,不特以解脫道之真,亦以革吠陀之弊而救其窮。泯階級爲平等,化天道爲人事,即獨住爲和合,離苦樂爲中道,禁咒術,辟神權,人本笃實之教,實予雅利安人以新生之道。然自迦王禦世,佛教勃興而淳源漸失;彼婆羅門以之而衰蔽者,佛徒則蹈其覆轍矣!部執競興,失和樂一味之風,動辄爭持數年而不決。是非雜以感情,如說一切有者以大天爲叁逆極惡,大衆者亦于持律耶舍有微詞,此皆自誣自輕以自害也。化外之要求亟而「論藏」興,論興而空談盛。其極也,務深玄不務實際,哲理之思辨日深,化世之實效日!2麗。至若「雜藏」興而情僞起,「咒藏」興而神秘熾,每異佛世之舊。而廣致利養,僧流浮雜,則其致命之傷也。迦王崇佛,作廣大布施,動辄以百萬計。建舍利塔八萬四千,修精舍,豎石柱,乃至叁以閻浮施。無遮大施,于印度本不足異,然偏爲佛教,當不無妒嫉憤慨者。王大夫人咒訾菩提樹;嗣王及大臣,鑒于府藏之虛,製王而僅得半诃梨勒果供僧,其勢之不可長明矣。 [P163] 釋尊有留乳之訓,辍施之勸,而佛徒莫之覺也。朝野之信施既盛,必有爲衣食而出家者,賊住比丘,濫入佛門,事應有之。無淡泊笃實之行,以廣致利養爲能,有唱「由福故得聖道」者,有尊「福德上座」者。僧物充積而國敝民艱;淨人爲之役,僧侶則空談而享其成。處國難之運,敵教者又播弄其間,毀寺戮僧以掠其金寶府蓄,蓋亦難以幸免矣。昔釋尊垂訓,以廣致利養爲正法衰頹之緣,而後世佛徒,卒以此召禍也。雖然,佛徒之內窳未極,遺製猶存,若非外力之鼓動其間,則事不至此。外力者,雅利安貴族之反動是。雅利安人抵五河,成「梨俱吠陀」,奠定其文明之本。次達恒河流域,初則整理祭典而予以神學之解說,成「梵書」,確立婆羅門教之叁綱。繼則熏染于東方民族,依「梵書」之極意,發爲苦行、禅思、解脫之風,成「奧義書」。「奧義書」興,反吠陀之潮流,以東方新興民族之摩竭陀爲中心而蹶起,佛教亦其一也。釋尊以人本、笃實之中道觀,揭慈悲、平等之教,力反吠陀,然于雅利安人優良崇高之傳統,未嘗不取而化之。自俗谛之立場言,佛教乃立足于蒙古族文化,而攝取雅利安文化者。以此,以婆 [P164] 羅門教爲思想動力之雅利安人,不以佛教爲正統者,且敵視之。自佛教之創立以迄冒狸王朝之亡,凡二百五十年,佛教極一時之盛。婆羅門教雖一時中落,然以千百年來之深入民間,力量雄厚,猶自以印度之國教自居。在政治,有國師其人,能左右政權,得其同意,可擅行廢立。在宗教,即反吠陀者,其哲理亦與「創造贊歌」、「奧義書」等有關。在人民之日常生活,自誕生、婚姻而死亡,自家庭、社會而國家,婆羅門教無不一一見之于實際。政教一貫之婆羅門文明,頗堅韌有力。中落期中,或承禮法之要求,組成幾多之「經書」,「吠陀支分」,及「摩!2鲳法論」等名著,于階級之別,特爲嚴格之規定。或應信仰之要求,鼓吹神之熱信,毗紐笯、濕婆、梵天,則其有力者也。或應哲理之要求,流出「吠檀多」等學派。積叁百年之努力,雖哲理遠不及佛教,神力愚民異佛教,而融宗教爲人民生活之全體,則非後起之佛教可及。佛教之失敗,亦在于此。依印度之古例,如純爲宗教之爭,則不外集人民而辨論以定之。中印排佛之出于毀寺戮僧,政治其重心焉。婆羅門教爲政治之動力,以冒狸王朝之大一統而危殆;佛教之種族 [P165] 平等、仁民愛物之思想,影響支配乎政治,實婆羅門貴族政治家所痛心者。迦王逝世,適達羅維荼民族勃興于南印,希臘、波斯人進窺于西北,冒狸王朝之政權,僅及于中印。國家受南北之威脅,國王庸懦無能,婆羅門階級乃鼓弄其間,歸咎于佛教之無神、無诤。藉補砂蜜多羅之兵權,廢多車王,行馬祠,以政治陰謀,爲廣大之排佛。行馬祠已,西征得小勝,婆羅門者乃大振厥辭。然摩竭陀王朝之衰落,如恒流東奔,勢成莫挽,熏迦朝十傳(僅一百零二年)而至地天王,婆羅門大臣婆須提婆,又得婆羅門國師之贊許而行篡立,別建迦思婆王朝。四傳至善護王,凡四十五年,爲安達羅王屍摩迦所滅。婆羅門文明之複起,終無以救摩竭陀王朝之危亡,而階級、神秘,則陷印度于厄運,迄今日而未已。

  

  

  

  第二節 教難引起之後果

  中印佛教,隨摩竭陀王朝俱衰。熏迦、迦思婆朝,佛教抑抑不得志,僧衆多南遊、北上以避之;促成安達羅中心之南方佛教,迦濕彌羅、犍陀羅中心之北方 [P166] 佛教,爲獨特偏至之發展。分別說系,南化于大衆系,北影響于譬喻師,並中印法難後事也。北方事分析,爲實在多元論;其極出婆沙師。南方重直觀,明一體常空,其極出方廣道人。一則嚴密而瑣碎,一則雄渾而脫略。迨安達羅王朝入主中印,中印佛教乃稍稍有起色。然摩竭陀中心之中印佛教,夙爲分別說系教化之區,以受創深巨,複興不易,非輸入新思想不爲功,時值安達羅文明發轫之期,故取于大衆系者特多。昔迦王之世,分別說系初分,其傳入錫蘭者,樸素可喜;而大陸分別說系則反是,如化地之糅世學,法藏之含明咒,其不必即初分之舊,受安達羅朝文化之熏染而同化耳!本佛所說而衍爲學派,彼此各得其一體,分別說系折中其間,尤長。教難而後,南北日趨偏頗,中印佛教則常爲折衷而綜合之。此至後期佛教猶爾,惜流于邪正綜合爲可憾耳!

  

  佛教因教難而引起之變質,以教務外延,法滅及他力思想爲最。佛教攝雅利安人之優良傳統,而實歸宗于中道,與吠陀異趣。摩竭陀東北一帶,受雅利安文化之熏陶而多爲蒙古族,宜佛教之能適應而誕育成長也(佛教勢成黃種人之宗教 [P167] ,以此)。教難之先,學理間或出入,而佛則世尊,法則叁藏,僧則聲聞,猶大體從同。教難而後,因政治關系而南北分化。僧衆未能注力于攝雅利安人之優良傳統,闡佛教之特質,以謀印度佛教之綜合發揚。以感于教難,乃本世界宗教之見,不崇內、固本、清源,而教化日務外延。萬裏傳經,惟恐不及,重廣布而不求精嚴。以隨方而應,即釋尊所深斥者,亦不惜資以爲方便。佛教疊經教難而猶能遍布于人間,賴此者正多。然不固本,印度佛教日衰;不清源,化達于他方者,雖源承五印而多歧,不盡釋尊之本,可慨者一。生者必滅,盛者必衰,佛教在世間,自當有盡時。然住世幾久,盛而衰,衰而複興,要以佛弟子之信行爲轉移,業感非命定也。釋尊製戒攝僧,和合則集群力,清淨則除邪雜,以是正法住千年,不以人去而法滅。經、律舊傳此說,遙指千年之長時,本以稱譽聖教也。自教難勃興,古人即興千年法滅之感,可謂「言同心異」矣。或說五百,或說千年,法滅之時、地、因緣,一一預記以相警。如『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等,其思想彌漫于教界。法滅有期,一若命定而無可移易。雄健之風,蕩焉無存,易之以 [P168] 頹喪;哀莫大于心死,可慨者二。佛弟子自視甚高,淡泊自足,隨方遊化,無需乎政力之助,亦不忍政力之縛。外化,內淨,一本自力,僧事固非王臣所得而問也。迦王誠護正法,然受命之傳教師,即王子摩哂陀,亦悄然南行,不聞!6狅赫之聲。教難而後,佛弟子感自力之不足,而佛法乃轉以付囑王公大臣。僧團之清淨,佛法之流布,一一渴望外力爲之助,一若非如此不足以幸存者。又天、龍護法,聖典有之。僧衆和合清淨以爲法,孰不珍護如眼目乎!誠于中者形于外,自力動而外力成,來助非求助也。教難而後,護法之思想日盛,而出于卑顔之求。其極也,聖教之住世,生死之解脫,悉有賴于天神或聖賢之助力。他力思想之發展,一反于佛教之舊,可慨者叁。中印法難之關系于未來佛教,豈淺!2麗哉! [P16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