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變概觀
佛教創始于印度釋迦牟尼,乃釋尊本其獨特之深見,應人類之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樹立者。其在印度,凡流行千六百年而斬。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離合錯綜極其變。法海汪洋,入之者辄莫知方隅焉。試聚世界佛徒于一堂,叩其所學,察其所行,則將見彼此之不同,遠出吾人意料外。此雖以適應異族文化而有所變,然其根本之差別,實以承受印度之佛教者異也。以是欲知佛教之本質及其流變,應于印度佛教中求之。
佛教乃內本釋尊之特見,外冶印度文明而創立者,與印度固有之文明,關涉頗深。故欲爲印度佛教流變之鳥瞰,應一審佛教以前印度文明之梗概。 [P2]
印度文明之開發者,爲印歐族之雅利安人(白種之一支)。
一、初自西北移入印度,于佛元前十二世紀至六世紀頃(1),以五河地方爲中心,逐先住之達羅毗荼族(!4揩種之一支)等于南方而居之。其被虜獲者,呼爲首陀羅,即奴隸族也。當時之雅利安人,崇敬日月等自然神,事火,祭祀贊神而述其願求。懷德畏威,神格尚高潔。崇神之目的,如戰爭勝利,畜牧繁殖,乃至家庭和諧,身心健康,概爲現實人生之滿足。來生之觀念,雖有而未詳晰。其末期,已有自哲學之見地,開始爲宇宙人生之解說者。代表印度最古文化之『梨俱吠陀』,即此期之作品,可謂之「吠陀創始時代」。
二、次于佛元前六世紀至叁世紀頃,雅利安人以閻牟那河上流之拘羅地方爲中心,厚植其勢力,婆羅門教之「中國」即此。次又東南下而達恒河之下流,舍衛國以東,特以鄰接緬、藏區之民族,多有黃色人種,然亦爲所征服。此時之雅利安人,受被征服者神秘思想之熏染,幽靈密咒之崇拜大盛。婆羅門高于一切,以祭祀爲萬能,以神鬼爲工具而利用之,神格日以卑落。好表征,重儀式,確立 [P3] 四姓之製(生死流轉之說起于此時),于現實人生之無限滿足外,轉爲來生天國之要求,此可謂之「梵教極盛時代」。
叁、自佛元前二、叁世紀以來,雅利安文明漸南達德幹高原,且遍及于全印。然南印民族,漸受梵化而非武力之征服。其恒河下流,富有黃種血統之民族,受吠陀文化之誘發,文事大啓。摩竭陀之悉蘇那伽王朝,且漸爲印度之政治重心。婆羅門教之中國,反退爲邊地矣!時東方有爲之民族,以受吠陀文化之熏習,多以雅利安人之剎帝利自居,而實未盡然。如『巴達耶那法經』說:摩竭陀人、韋提希人,非雅利安人也。吠陀受東方文明之潛化,不複以祭祀萬能,升天永樂爲滿足,乃演爲達本窮理之學。承「吠陀」、「梵書」而起之「奧義書」,于婆羅門教隱含否定之機。于「梵行」(幼年學業)、「家住」(主持家業)之上,加以「林棲」、「遁世」之苦行生活。于祭祀生天之上,創真我解脫之說。我性本淨,如何離塵垢而契入梵我之實體?要以克製情欲之「苦行」,集中意志之「瑜伽」,外苦形骸而內離妄念,念表征梵我之「唵」,則達真我超越之解脫。承 [P4] 此反吠陀傾向之暗流而開展之,乃産生多種出家之沙門團,多以嚴酷之苦行求解脫,而成風行一時之反吠陀潮流,此可謂之「教派興起時代」。雅利安文明受異族文化之同化于前,反抗于後,婆羅門教乃爲之一時衰落也。
東方新興民族之勃起,雖衍出反吠陀之潮流,而以氣候酷暑,受東南濱海民族之影響,頗嫌于神秘、苦行、極端。釋尊乃乘時而興,來自雪山之麓。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于神秘,淡泊而薄苦行,創佛教,弘正法于恒河兩岸。所弘之正法,以「緣起」爲本。即世間爲相依相資之存在,無神我爲世界之主宰,亦無神我爲個人之靈體也。以世間爲無我之緣起,故1.于現實人生之佛教,反侵略而歌頌無诤,辟四姓階級而道平等。2.于未來生天之佛教,崇善行以代祭祀萬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3.于究竟解脫之佛教,以不苦不樂爲中道行;不以瑜伽者之狂禅爲是,而以戒爲足,以慧爲目。釋尊之教化,雖以適應時代思潮,特重于出家(己利、解脫爲重)之聲聞;然釋尊自身,則表現悲智之大乘,中和雄健,與弟子同得真解脫,而佛獨稱「十力大師」也。佛于反吠陀之學流中,可 [P5] 謂月朗秋空,繁星失照矣!此第一期之佛教,可曰「聲聞爲本之解脫同歸」。
釋尊入滅已,下迄佛元四百年,佛教以孔雀王朝之崇信,漸自恒河流域而分化各方。東之大衆系,自毗舍離而央掘多羅、烏荼而遠化南印,後又沿西海濱北來。西之上座系,以摩偷羅爲中心,或深入北方而至罽賓;或沿雪山麓而東化;或西南抵阿盤提、摩臘婆,且遠化于錫蘭。以分化一方,語文、師承、環境之異,學派之分流日甚。然分化之主因,實爲大乘入世傾向之勃發。其見于辯論者,崇兼濟則有佛、菩薩聖德之诤;求適應,則有律重根本之诤;闡舊融新,則有有無「雜藏」之诤。分化之方式不一,而實爲急于己利(聲聞)與重于爲人(菩薩)兩大思想之激蕩。此第二期之佛教,小乘盛而大乘猶隱,可曰「傾向菩薩之聲聞分流」。
佛元四世紀至七世紀,南以安達羅,北以大月支(貴霜)王朝之護持,兩系合流于北方,大乘佛教乃盛。大乘于各派之思想,固以南方爲重而能綜合者。就中龍樹菩薩,以南方學者而深入北方佛教之堂奧,闡一切法性空而叁世幻有之大 [P6] 乘,尤爲大乘不祧之宗。以融攝世俗,大乘經已不無神秘、苦行、表征、他力思想之潛萌,龍樹菩薩乃間爲之洗刷也。此第叁期之佛教,說叁乘共同一解脫,與根本佛教相契應;然佛世重聲聞,今則詳菩薩之利他,可曰「菩薩爲本之大小兼暢」。
七世紀至千年頃,大乘佛教又分流:(從北來)西以阿瑜陀爲中心,無著師資弘「虛妄唯識學」。(從南來)東以摩竭陀爲中心,「真常唯心論」之勢大張。學出龍樹之佛護、清辨等,又複興「性空唯名論」于南印。叁系競進,而聚訟于摩竭陀。大乘分化之因甚複雜,而「如來」傾向之潛流,實左右之(多陀阿伽陀,華語「如來」,有二義:一、外道神我之異名,即如如不變而爲流轉、解脫之當體。如來死後去或不去,即此。二、佛陀之異名,可譯爲如來、如解或如說。即證如如之法性而來成正覺者;如法相而解者;如法相而說者。佛具此叁義,故曰如來,與後期佛教之如來義頗不同)。如來者,一切有情有如來性,無不可以成佛。如來性真常不變,即清淨本具之心體。離幻妄時,證覺心性,而圓顯如 [P7] 來之本體也。此真常淨心,易與婆羅門之梵我相雜,而其時又適爲婆羅門──印度教複興,梵我論大成之世,佛陀漸與梵天同化矣。其見于辯論者,有生滅心與真常心之诤;有唯心與有境之诤;有性空與不空之诤;有叁乘與一乘之诤。此第四期之佛教,可曰「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
千年以降,佛教漸自各地萎縮而局促于摩竭陀以東。以如來不可思議之叁密爲重點;立本于神秘、唯心、頓入之行解,爲一切學派、內外思想之綜合,爲一切秘密、迷信之綜合。唱一切有情成佛,不複如大乘初興之重于利他,而求即心即身之成佛。奄奄六百年,受異教者之壓迫而衰滅。此第五期之佛教,可曰「如來爲本之梵佛一體」。
印度佛教凡經五期之演變,若取喻人之一生,則如誕生、童年、少壯、漸衰而老死也。 [P8]
圖片
菩薩分流傾向如來‥‥‥‥‥‥‥\┌──────┐
/ │ 佛梵│佛教融吠
/ │如來爲本 │
/ │ 一如│陀而衰滅
/ └──────┘
/ ┌──────────────→求 天 樂
/ │ (梵教極盛時代)
/ │ ┌─‧──────┐ │
/ │ │ : 天上樂 │ │
大小 / │ │ ‥‥‧───┐│ │
菩薩爲本 / 重 人 事 │ │神 教││ │
兼暢\ (吠陀創始時代) │人間樂├───┼┤ │
\ │ │佛 教││ │
\ │ ‥‥‧───┘│ │
\ │ : 究竟樂 │ │
\ └─‧──────┘ ↓
\ (教派興起時代)
\ 趣 解 脫
\ ┌──────┐
\ │ 解脫│佛教反吠
\ │聲聞爲本 │
\ │ 同歸│陀而創始
傾向菩薩聲聞分流‥‥‥‥‥‥‥‥└──────┘
依此圖以觀印度佛教之流變,不難知其梗概。夫人之所求者,現實人間樂, [P9] 未來(人)天上樂,究竟解脫樂叁者而已。其即人事以向天道,以天道明人事者,神教也。即解脫以入世利生,依人間悲濟之行以向解脫者,佛教也。解脫思想興則神教衰,天神崇拜盛則佛教衰,此必然之理也。觀吠陀創始時,崇天道以盡人事。繼之者,祭祀求生天,秘密求神佑,婆羅門教乃底于極盛。迨解脫思想起,理智開發,婆羅門教衰而教派紛起矣。佛教以反吠陀之精神,代婆羅門教而興。初則聲聞爲本而重于解脫事。繼起者以菩薩爲本,詳悲智利濟之行,以入世而向出世,佛教乃大成。惜佛徒未能堅定其素志,一轉爲忽此土而重他方,薄人間而尊天上,輕爲他而重利己。融攝神教之一切,彼神教以之而極盛者,佛教以之而衰滅,(婆羅門教演化所成之)印度教又起而代之矣!
如上印度佛教五期之流變,今更束之爲兩類叁時教,即與從來判教之說合。
一、自佛教傳布之興衰言之:佛元叁世紀中,熏迦王朝毀佛而佛教一變。前乎此者,佛教與(摩竭陀)孔雀王朝相依相成,國運達無比之隆盛,佛教亦登于國教之地位,遍及于五印,遠及于錫蘭、罽賓。後乎此者,佛教已失其領導思想 [P10] 之權威矣。佛元九、十世紀,佛教北受匈奴族之蹂躏,東受設賞迦王之摧殘,而印度教則尤明攻暗襲其間,佛教又爲之一變。前此,佛教雖失其政治之指導權,偏于學術之研幾,然傳布普遍,不失爲印度大宗教之一。後則局處摩竭陀,書空咄咄,坐待衰亡而已。以教難而觀佛教之演變,頗明白可見:初則聲聞(小乘)之「四谛乘」,中則菩薩(大乘)之「波羅蜜乘」,後則爲如來(一乘)之「陀羅尼乘」。
二、自教理之發展言之:亦有叁時,即初二期爲初時教,第叁期(含得二期之末及四期之初)爲中時教,四五兩期爲第叁時教。初時教以「諸行無常印」爲中心,理論、修行,並自無常門出發。實有之小乘,如說一切有部,其代表也。第二時教以「諸法無我印」爲中心,理論之解說,修行之宗要,並以一切法(無我)性空爲本。性空之大乘,如龍樹之中觀學,其代表也。第叁時教以「涅槃寂靜印」爲中心,成立染淨緣起,以無生寂滅性爲所依;修行解脫,亦在證覺此如來法性。真常(即常談之「妙有」、「不空」、「中道」)之一乘,如『楞伽』 [P11] 、『密嚴經』,其代表也。後之秘密教雖多不同之解說,于真常論而融攝一切事相耳,論理更無別也。
雖然,世間事乃「非斷非常」之緣起,固不得而割截之;「非一非異」之緣起,亦不得執一以概全。此僅就其時代事理之特征,姑爲此分畫而已!
注【1-001】本書所說「佛元」(佛教以佛滅計年),乃依中國舊傳,阿育王即位于佛滅百十六年說。阿育王即位,有確切之年代可依(學者間猶有二、叁年之出入),今依之推定:佛滅于西元前叁八九年。此說乃北方說一切有部等所共傳;別有上座部所傳,阿育王即位于佛滅百六十年說;赤銅鍱部所傳,阿育王即位于佛滅二百十八年說。 [P13]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變概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