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禅宗史 第一章 菩提達摩之禅▪P6

  ..續本文上一頁焉。觀其立言,則罪福之宗 [P34] 兩舍」。 「稠懷念處,清範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赜。可崇則情事易顯,幽赜則理性難通」。

  

  唐初,達摩禅就有了崇高的聲望。「歸仰如市」,顯然已非常發達的了。現有『金剛叁昧經』一卷,北涼失譯。『出叁藏記集』卷叁,「新集安公涼土失譯異經錄」,有這一部經名。但現存經本的內容,說到「本覺」、「如來藏」,「庵摩羅」,「如來禅」,「九識」,所以一般都論斷爲後代的僞作(道信已引用此經)。經中說到:「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理入者,深信衆生不異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塵所翳障」等(大正九‧叁六九下),完全從達摩的「二入」脫化出來。這可見達摩禅對當時佛教的影響!後代禅門的某些特質,都在形成的過程中。

  

  學達摩禅的那麼多,而「誦語難窮,厲精蓋少」:這是道宣的批評。「誦語難窮」,是說禅者的語句,說來說去,都得不到頭緒、究竟。禅者的語句,就是那樣的,正如『禅源諸诠集都序』所說:「覽諸家禅述,多是隨問反質,旋立旋破,無斯綸緒,不見始終」(大正四八‧叁九九下)。語句是這樣的莫測高深,而真正專精勵行的,並不多,該多數是口頭禅吧!據道宣的了解,達摩禅的意旨是:志在遣蕩,罪福兩舍,與一切法不立的虛(空)宗相近。這是表面的看法,而其實不是的。如宗密說:「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泛參禅理者,皆說此(「泯絕無寄」)言便爲宗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爲法」(大正四八‧四0二下)。 [P35]

  

  道宣又將僧稠與達摩──二宗此較一下:僧稠以「四念處」教人,行爲是「清範可崇」的。達摩是「虛宗」,理旨是極深玄的。然而,「清範可崇」,也許淺些,但情事都顯了可見。而理致深奧的,卻難以通達。道宣承認「摩法虛宗」是深徹的,但幽深而不易通達,學者難以專精,大有深不如淺的意思。

  

  道宣所敘論的,當時禅者的現象,不完全是,但主要是達摩門下的禅者。他曾批評說:

  

   「世有定學,妄傳風教。同纏俗染,混輕儀迹。即色明空,既談之于心口。體亂爲靜,固形之于有累。神用沒于詞令,定相腐于唇吻」。 「排小舍大,獨建一家。攝濟住持,居然乖僻」! 「複有相迷同好,聚結山門。持犯蒙然,動挂刑網。運斤運刃,無避種生。炊爨飲啖,甯慚宿觸」。

  

  這是不重僧伽律儀而形同世俗的現象。「即色明空」,「體亂爲靜」,只在詞令口舌上說得動聽。而在實際生活中,完全不合律製。「排小舍大,獨建一家」,這是既非小乘,又不是大乘,而是自立規矩。這對于住持佛法,攝濟學衆,當然要流于乖僻了。這些人,不明「持犯」,所以到處都違犯律製。如用刀用斧,壞生掘地。又對于炊煮飲食,犯宿食,犯觸(龌龊),都不知慚愧!律宗大師的道宣,對這些實在感概已極。但是,這正是中國禅宗叢林製度的雛形。有的重 [P36] 視百丈製叢林清規,有重視弘忍時代的團體生活,不知這類適應中國山林的新製度,早已開始嘗試。百丈清規,只是比較成功的一派而已。

  

  還有不重經教,自稱頓悟的現象,如說:

  

   「頃世定士,多削義門,隨聞道聽,即而依學。末曾思擇,扈背了經。每緣極旨,多虧時望」。 「或有立性剛猛,志尚下流,善友莫尋,正經罕讀。瞥聞一句,即謂司南。昌言:五住久傾,十地已滿,法性早見,佛智已明」。

  

  不贊了義經,不思擇法義,只是道聽塗說的自以爲高妙。禅者如不重教,那惟有依人修學。如遇到的似是而非,那又憑什麼去決定呢!「五住久傾」等四句,就是頓悟。「五住煩惱」,出于『楞伽經』及『勝鬘經』。智者『妙法蓮華經玄義』卷十之上(大正叁叁‧八0一中)說:

  

   「北地禅師,明二種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無相大乘。有相者,如華嚴、璎珞、大品等,說階級十地功德行相也。無相者,如楞伽、思益,真法無诠次,一切衆生即涅槃相」。

  

  北地禅師以『楞伽經』、『思益經』爲無相大乘。禅師依『楞伽』、『思益』,立「真法無诠次」的頓入。「衆生即涅槃」,是合于達摩門下之禅法的。禅師們不重律製,不重經教,不重法義,在道宣看來,這是極不理想的。所以慨歎的說: [P37] 「相命禅宗,未閑禅字,如斯般輩,其量甚多。致使講徒,例輕此類。故世諺曰:無知之叟,義指禅師」。

  

  禅師們(不重經法,自然)不懂禅字是什麼意思,由來已久。宗密還在批評說:「今時有但目真性爲禅者,是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辨華竺之音也」(大正四八‧叁九九上)。這裏,不是引用道宣的話來譏刺禅師,是從道宣的論述中,窺見當時禅者的實際形態,與後來發揚光大的禅宗,有著共同的傾向。道宣是以印度佛法爲本的,重經、重律,自然不滿于這種禅風,但禅宗卻在這種傾向下發展起來。

  

  達摩禅「藉教悟宗」。重教的,流衍爲名相分別的楞伽經師。重宗的,又形成不重律製,不重經教的禅者。護持達摩深旨的慧可門下,那禅師,粲禅師等,以『楞伽經』爲心要,隨說隨行,而助以嚴格的、精苦的頭陀行。道宣時,一顆光芒四射的慧星,在黃梅升起,達摩禅開始了新的一頁。 [P39]

  

《中國禅宗史 第一章 菩提達摩之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