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聲也好,比手畫腳也好,都是用爲引人入勝的敲門磚。體悟是屬于自證的,是「不由它教」,「不立文字」與「心傳」的。從引導的方便來說(「不立宗主,不開戶牖」 ,「一法不立」,也還是接引學人的方便),存在于人間,成爲一時代,一地區,一宗一派的禅風。這是可尋可考,可以看出禅在發展中的曆史事實。
引人入勝的不同方便,其實是有一定原則的,所以經中形容爲「古仙人道」,「一乘道」,「一門」,「不二門」。如想從屋裏出去,從門、從窗都可以,打破牆壁、揭開瓦面,挖通地道也可以,而要透過空隙才能出去,卻是一條不可逾越的法則。方便的多樣性,並不表示自心體驗內容的不同。如不理解自覺與方便的相對性,就有以今疑古的:如禅者發展到「不立文字」,「單傳心印」階段,達觀穎竟設想爲達摩禅(的方便)就是這樣,因而不顧史實,否認了四卷『楞伽』的傳授。也有以古疑今的:如重視達摩的『楞伽經』,二入四行,聽說慧能勸人持『金剛經』,就以爲有了革命,或以爲慧能頓禅是別有來源的。禅宗史的研究,必須弄清楚超時空的自心體驗,現實時空(曆史)中的方便演化,才能恰當處理禅宗的曆史事實。
從達摩「理入」的體悟同一「真性」,到慧能的「自性」(原本應爲「法性」、「佛性」),南方宗旨的「性在作用」,達摩門下是一貫的「如來(藏)禅」。如來藏,是說來淺易,意在深徹。所以如來藏的體驗者,淺深不一。淺些的類似外道的神我見(慧忠國師評南方宗旨的話),深徹的是無分別智證的「絕諸戲論」(經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從前黃蘗希運說:「馬大師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場,得馬師正眼者,止叁二人」(『傳燈錄』卷九)。曹溪禅的究竟深處,得者實在並不太多。慧能引向簡易直捷,簡易直捷是容易通俗普及的,南方宗旨也就這樣的興盛起來了。禅者重自心體驗,憑一句「教外別傳」,「師心不師古」,對如來經教的本義,自己體驗的內容,也就越來越晦昧不明了!
會昌以下的中國禅宗,是達摩禅的中國化,主要是老莊化,玄學化。慧能的簡易,直指當前一念本來解脫自在(「無住」),爲達摩禅的中國化開辟了通路。完成這一傾向的,是洪州,特別是石頭門下。達摩門下的不重律製,不重經教,(不重他力),是禅者的一般傾向。「即心即佛」,「無修無證」,是大乘經的常談。荷澤下的「無住之知」,洪州下的「作用見性」,也還是印度禅者的方便。達摩禅一直保持其印度禅的特性,而終于中國化,主要是通過了,融攝了牛頭禅學。
老莊的「道以虛無爲本」(玄學者如此說),魏晉來深入人心。晉室南移,玄學也就以江東爲重心。中國佛教的勃興,得力于『般若』空義,與當時的玄學,早已保持某種關系。佛法流行于中國,多少適應中國文化,原是應該的,也是免不了的。所以中國佛教,除印度傳來,有嚴密的理論與製度的,如戒律,毗昙,(真谛與玄奘的)唯識,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的。不過禅在中國,中國化得最徹底而已。牛頭禅的標幟,是「道本虛空」,「無心爲道」。被稱爲「東夏之達摩」的牛頭初祖法融,爲江東的般若傳統──「本來無」,從攝山而茅山,從茅山而牛頭山,日漸光大的禅門。牛頭禅與江東玄學,非常的接近。牛頭宗的興起,是與「即心是佛」,「心淨成佛」,印度傳來(達摩下)的東山宗相對抗的。曹溪慧能門下,就有受其影響,而唱出「即心是佛」,「無心爲道」的折中論調。「無情成佛」與「無情說法」,也逐漸侵入曹溪門下。曹溪下的(青原)石頭一系,與牛頭的關系最深,當初是被看作同一(泯絕無寄)宗風的。曹溪禅在江南(會昌以後,江南幾乎全屬石頭法系),融攝了牛頭,牛頭禅不見了。曹溪禅融攝了牛頭,也就融攝老莊而成爲──絕對诃毀(分別)知識,不用造作,也就是專重自利,輕視利他事行的中國禅宗。
達摩禅到(四祖)道信而隆盛起來。經道信,弘忍,慧能的先後弘揚,禅宗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道信、弘忍、慧能,都有卓越的方便,但這是繼往開來,遞嬗演化而來的。禅門的隆盛,引起了對立與分化,如牛頭與東山的對立,南宗與北宗的對立,洪州與荷澤的對立。在發展與分化的過程中,又統一于江南的曹溪流派,這就是「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
本書所著眼的,是從印度禅演化爲中華禅。印度傳來的達摩禅,從達摩到慧能,方便雖不斷演化,而實質爲一貫的如來(藏)禅。慧能門下,發展在江南的,逐漸的面目一新,成爲中國禅,那是受到牛頭禅(也就是老莊化)的影響。在中國禅宗史中,牛頭禅有其不容忽視的特殊意義。我不是禅史,或佛教與中國文化關系的專究者,不想作充分具體的闡明。本書僅揭出其重要關鍵,奉獻于研究禅宗史的學者!
民國六十年二月十八日,印順序于嘉義之妙雲蘭若。
中國禅宗史目次
序
第一章 菩提達摩之禅…………………………………………一──叁八
第一節 達摩傳與達摩論……………………………………………………………一
達摩及其傳說
達摩論
第二節 達摩與楞伽經…………………………………………………………………一四
楞伽禅的傳承
達摩與求那跋陀
楞伽與如來藏說
第叁節 達摩門下的傳弘……………………………………………………………二四
達摩禅的傳承者
慧可門下的分化
道宣所見的達摩禅
第二章 雙峰與東山法門…………………………………………叁九──八四
第一節 達摩禅的新時代………………………………………………………叁九
時地適宜于達摩禅的開展
黃梅的門庭施設
第二節 道信與入道方便……………………………………………………………四五
道信傳
道信禅門的綱領
一行叁昧
入道安心要方便
第叁節 弘忍東山法門…………………………………………………七一
弘忍傳
東山法門
修心要論
弘忍的十大弟子
第叁章 牛頭宗之興起……………………………………………八五──一二八
第一節 甚麼是南宗……………………………………………………………………八五
「南宗」的意義
南宗與南中國精神
第二節 牛頭宗成立的意義……………………………………………………九五
牛頭六祖的傳承
牛頭宗的形成
第叁節 牛頭法融的禅學……………………………………………………一一一
有關法融的作品
牛頭禅的根本思想
第四章 東山法門之弘布………………………………………一二九──一七四
第一節 東山宗分頭弘布……………………………………………………………一二九
慧能的摩诃般若波羅蜜與無相戒
神秀的五方便
淨衆的叁句用心
宣什的傳香念佛
第二節 東山門下的種種相…………………………………………………………一五六
戒與禅
金剛經與起信論
一行叁昧與禅
念佛淨心與淨心念摩诃般若
指事問義與就事通經
第五章 曹溪慧能大師…………………………………………一七五──二叁六
第一節 慧能年代考………………………………………………………………一七五
生卒年代
得法與出家開法的年代
第二節 從誕生到黃梅得法…………………………………………………………一八七
早年事迹
不識字
付法
傳衣
作偈呈心
第叁節 南歸與出家………………………………………………………………二一0
大庾嶺奪法
五年法難
出家與受戒
第四節 行化四十余年……………………………………………………………二一六
從廣州到韶州
德音遠播
第五節 入滅前後…………………………………………………………………二二一
末後的教誡
入滅
弟子的到處弘化
南北對抗中的插曲
第六章 壇經之成立及其演變…………………………………二叁七──二八0
第一節 壇經的主體部分……………………………………………………………二叁七
東山門下的開法傳禅
壇經的原始部分
第二節 炖煌本壇經的成立………………………………………………………二四六
荷澤門下的壇經傳宗
南方宗旨
壇經的初期流變
第叁節 壇經的變化………………………………………………………………二七二
組織與內容的變化
名稱的變化
第七章 荷澤神會與南宗……………………………………二八一──叁一八
第一節 神會的一生……………………………………………………………二八一
生卒年齡考
參學生涯
南宗頓教的傳布
爲法的挫折與成功
第二節 有關神會的著作……………………………………………………………二九九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南陽和上問答雜征義
頓悟無生般若頌
第叁節 南頓北漸…………………………………………………………………叁一0
第八章 曹溪禅之開展………………………………………叁一九──叁八八
第一節 曹溪流派…………………………………………………………………叁一九
中原的荷澤宗
江南的洪州宗與石頭宗
劍南的保唐宗
第二節 禅風的對立………………………………………………………………叁二六
直說與巧說
隨相與破相
尊教與慢教
重定與輕定
第叁節 南宗頓教的中心問題……………………………………………………叁五一
壇經(炖煌本)的中心思想
荷澤宗所傳
保唐的禅學
洪州(石頭)所傳
第四節 曹溪的直指見性………………………………………………………叁八一
見性成佛
直指心傳
第九章 諸宗抗互與南宗統一…………………………………叁八九──四二七
第一節 牛頭禅的蛻變……………………………………………………………叁八九
牛頭禅的興盛
遺則的佛窟學
第二節 洪州宗與石頭宗…………………………………………………………四0二
禅宗的見解
禅者的風格
第叁節 從對立到南宗統一………………………………………………四一六
宗與宗的對立
衆流彙歸于曹溪
《中國禅宗史 自序 目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