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叁、答曾宏淨居士
一、世間是不徹底、不圓滿的。佛法流傳在世間,也不離「諸行無常」,終于要衰滅的,所以前佛與後佛間,隔著沒有佛法的時代。現在的佛法,是釋尊成佛而傳出的。釋尊成佛說法,後人可以依法修行,究竟解脫,正如「只要善用這些定律、定理、公式,即可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如人人如此,又怎會出現無師自悟的佛呢?科學家也是「做過許多的嘗試、探討,才獲得……更精密的結論」。釋尊在修行時,不急求自證,而重于爲人。如「搏土譬喻」(等)所說,一切都過去了。然業力所感的有漏果報,雖歸于滅盡,而悲願、智慧等流因果,卻越來越殊勝(等于科學者嘗試的錯誤與失敗,不只是錯誤與失敗,也是經驗的累積),這才能無師自悟,發見正法而化導人間。佛──過去的菩薩心行,與聲聞弟子是有點不同的。『雜阿含經』也說到了菩薩。沒有菩薩,就沒有佛,又 [P290] 那裏有多聞聖弟子(聲聞)?如「搏土譬喻」所說,就是釋尊的「本生」(南傳「本生」共五四0則)。歸納「本生」的內容,不外乎六度。菩薩長期修行(六度)而成佛,修行以般若爲先導,是聲聞弟子所公認的。修菩薩行而成佛,是不容易的「難行道」,所以『般若經』說:無量數人發心修行,「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菩薩行不易,所以如來出世,如優缽昙華,極爲難得!佛法是「向滅向舍」的,滅是苦集滅,也就是寂滅(如說「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阿含經』說:有「見滅」而不是證知的,如見井中有水,而沒有嘗到水一樣。菩薩的無生(寂滅的別名)忍,如實知而不證,也是這樣;由于悲願熏心,到究竟時,才證成佛道。『般若經』的都無所得,正是離戲論而向于「滅」。『中論』所說:緣起即空(寂),正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所共的正觀。初期大乘的菩薩行,與原始佛法是相通的。西元叁世紀起,後期大乘興起,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說流行,自稱不共二乘;然修廣大行而成佛,原則上還是相同的(秘密佛法,才說「即身成佛」)。 [P291]
二、佛法的本質是甚深的,所以釋尊成佛,有「不欲說法」的傳說。爲時衆說法,如根性不相當,即使引起信心,也未必能證入。所以釋尊說法,大抵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修慈悲等定。如有信解深法可能的,再說緣起,八正道(綜合就是四谛)等。能信解而不能證的,使他漸漸的養成法器,然後能修能入。所以,釋尊說法是有方便的。南傳說:佛法宗趣,有「吉祥悅意」(世界悉檀),「破斥猶疑」(對治悉檀),「滿足希求」(爲人悉檀),「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這就是編集爲四部阿含的理由。「方便」是不能沒有的,雖說「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而又說「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大乘的異方便(六度,建(佛)塔,造佛像,供養,禮佛,念佛),也就是「易行道」,是重信的。『雜阿含經』也有念佛等方便,如念佛;念佛、法、僧;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念。心性怯劣的,如獨處時,荒涼的旅途中,疾病而瀕臨死亡邊緣,可依念佛等而心有所安,不失善念,近于一般的宗教作用。這是爲信強慧弱人說的,如于佛、法、僧、戒,能修到信慧相應,也有證果的可能,就 [P292] 是四證淨。大乘法中,由于菩薩道難行,也就有易行方便──禮佛,稱念佛名,供養佛,佛前忏悔,請佛說法,請佛住世,隨喜佛及聖者等功德(阿含經也有「隨喜」),回向佛道:這是以佛爲中心的易行方便。依龍樹『十住毗婆沙論』,易行方便,可以培養佛弟子的堅定信心,引發悲願,而趨向菩薩廣大難行的。後來偏頗發展,以容易修行爲容易成佛,這才越來越偏失了!方便是應時應機而不能沒有的,偏向的可以糾正,不合時宜的可以不用;要有更適合時代的方便(不違背佛法),佛法才能長在世間。
叁、修行證果,是不限于出家的。證得初果、二果的在家弟子,還是有家庭、男女,從事正常事業的。在家而證叁果的,才遠離淫欲。證得四果阿羅漢的,才一定出家;也有部派說「有在家阿羅漢」。在家弟子能證究竟的聖果,是釋尊時代的事實。佛涅槃後,弘法以出家的僧伽爲中心,這才漸漸的誤解,以爲求解脫非出家修行不可。佛世的出家弟子,是少事少業的,每日乞食以後,大都在僧團中(依戒律而住),聞法,修習禅慧,比較上容易修證些。但現在,缺乏適于 [P293] 專修的寺院,有的是「著了袈裟事更多」。如出家而獨處修行,依自己的財物而生活,也不合律製。佛世的出家生活,爲自己的生死而精進修行,當然是大好事!但如出家衆過多(未必能真實修行),或寺院過于富有,在一般世俗心眼中,會引起反感的,這也是中國佛教教難(如叁武一宗)的部分原因。西元前後,印度傳弘菩薩的難行道,以悲濟衆生(人類爲主)爲先,受到大衆的贊揚,也正是適應了人心。所以,我尊重原始「佛法」,又贊歎「大乘佛法」,因爲沒有菩薩行,是沒有佛果的。我贊揚如實道,也不反對重信的方便道。如念佛行人,能正信叁寶,兼重施戒,有利于人間(也就有利于佛教),能于佛法中深植善根(佛法不是只說今生的);有的漸漸的轉入如實道,或修習信、施、戒──近于六念法門,不也是很好嗎?但如廢棄如實道,只要一句佛號;或誤解「易行」的意義,即使普及到人人如此,無邊興盛,我也還是不會同情的,因爲佛法並不如此。
我希望佛教的漸漸純正,純正的佛法,能適應現代而複興!
注:[ ]內之文字在原書中之字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