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五冊 叁叁、『中國古佛雕』序

  叁叁、『中國古佛雕』序

  佛是最高真理的體現者,絕對(「不二」)完善(「圓滿」),是相對界的形相所無法表示的,所以「法身無相」,初期佛教是沒有佛像的。爲了適應一般人心,起初以菩提樹、*輪等,間接的表征佛的成佛與說法。漸漸的,佛在過去生中(菩薩)的事迹,天神的誠信護持,圖繪或浮雕的,在西元前叁世紀,已經出現于印度了。一世紀中,佛(及菩薩、天神)像在印度流行起來。因時因地而發展演化,佛教的造形藝術便成爲藝術界的重要一環。

  佛(菩薩等)像,象征著佛教的精神。一、解脫相:圓滿的解脫者是佛;佛因智慧的覺悟而解脫,表現爲肅穆、甯靜、渾樸、自在,出家的超脫形象。二、慈悲相:慈悲是利濟衆生的,柔和、慈忍而強毅的菩薩,多數是在家的。叁、信敬相:如天女的奏樂與奉獻香華,印度式的衣著,輕薄而多少袒露,表示了供養 [P228] 的虔敬。或是護法龍天,如金剛像的威武雄猛,表現出降伏魔邪的赤忱。形像表示了佛教的精神,也就是佛弟子修學的榜樣。

  石雕、金鑄等佛像的流行,已是中期的「大乘佛教」時代。那時的佛像,是渾樸、自在、慈和而雄健的,我們贊佛是「大智大悲大雄力」,正是這一期佛像的風格。菩薩是立願廣度衆生的,表現爲精進強毅的少壯形象(初期的聖者阿羅漢,被形容爲耆年);衣飾華貴,表示了菩薩的福德莊嚴。傳來我國的早期造像,如雲岡、龍門、天龍山等,北魏、隋、唐時代的石窟雕像,是屬于這一期的。雖從犍陀羅式而漸化于我國的藝術傳統,但都表現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宋代以來,佛教漸漸的衰落,繼承中期的造像藝術也衰落了。

  印度佛教進入後期,佛像是菩薩那樣的在家化了。菩薩像傾向于天(神)化,多數是凶猛的忿怒相,也有忿怒相而與明妃相擁抱的。這是印度「秘密大乘」的形相,在一般人的觀感中,也許覺得低俗了些。後期的印度佛教造像,在元明時,也曾經西藏傳來。除保存于蒙藏式的寺院外,大都在明代中葉,被政府徹底 [P229] 毀去了。

  楊英風先生畢生獻身于藝術,從中國的傳統藝術,進而學習西方的藝術技巧,而又回歸于再新的中國傳統。對景觀雕塑藝術,有精深的造詣,受到海內外藝術界的推重。陳哲敬先生爲旅美收藏家,搜集散落于海外的佛雕精品,達叁十年之久,因而與楊先生相知。他從收藏的雲岡、龍門等石窟雕像中,精選而編成『中國古佛雕』一書,請楊先生要我寫一篇序。這是表達中期大乘精神的佛教藝術,代表中國佛像藝術的頂峰,對佛教與藝術,都有極高的價值!可是,我是藝術的門外漢,不知從那裏說起!只能略說佛像所表征的,也就是我們所應修學的,以表示我對這本書的敬意。 [P23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