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五冊 二六、『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序

  二六、『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序

  ──從佛教思想看華嚴大意──

  現實人間的佛法,本于釋迦如來菩提樹下的妙悟,如來自覺的聖智境界,不是一般思惟分別所能想象的。適應現實人間所能理解的,所能持行的,施設一切教化,無非是誘導人類趨向正覺的方便。釋尊的化迹、身教與言教,依法攝僧的律製,流傳在人間,但這是依于自覺聖智所流出的方便(法界等流),並不等于釋尊圓證的實際。這點,聲聞的『雜藏』經頌,已說到:「若以色量我,以音聲尋我,欲貪所執持,彼不能知我(佛)」了!在聖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中,通過崇高的信仰與理想,甚深的體驗,而釋尊自證的圓滿淨德顯現出來,被稱爲毗盧遮那,就是釋尊的別名。圓滿的佛德,表現于『華嚴經』中,是聖弟子本著甚深 [P210] 體悟而表示出來的。說到大乘的最甚深處,是真如,法界、實際的平等不二。文殊師利所說契經,已說到了一切佛(化主)平等,一切國土(化處)平等,一切(化)法平等,一切(所化)衆生平等。在佛、佛土、佛法、佛所化衆生外,『華嚴經』更說到佛教化的時劫平等,一切都平等不二而互相涉入。佛(與佛土、法、衆生、時劫)的圓滿顯示,成爲學佛者的崇高理想與信仰,由此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經十地等行位,從利他中完成自利,達到自覺圓滿而無邊無盡的悲濟衆生。這被稱爲普賢行願的,就是一切佛修行的曆程。『入法界品』的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爲學者提供了深入法界的榜樣。

  『華嚴經』著重于如來的果德因行。傳到中國來之後,經由北土地論師的宏傳,發展爲華嚴宗學,對平等涉入,事事無礙的玄理,有了獨到的闡揚。『華嚴經』所顯示的果德因行,當然也出于聖弟子的體會,並不等于如來圓證的實際,所以「果分不可說」。依菩薩因行而方便安立,不是爲了組成偉大的理論體系,而是啓發學人來發心趣入。所以,在印度的大乘佛教,有所得于華嚴而發展的, [P211] 或依「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心如工畫師,……無法而不造」;「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成爲(釋尊所曾經說過的)染淨由心的「唯(心)識」說。或依「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于衆生身中」,成爲心爲如來淨因的「如來藏」說。直從衆生身心(經中或作「衆生」,或作「蘊界處」,或作「心」)中,點出迷悟,染淨根元,化導學者修學,以達轉迷啓悟,離染顯淨。印度所傳的,也許多爲衆生設想,所以略于玄理,而宗重在離妄執而契入平等不二的真如。

  近代學人方東美先生,以哲學家而旁及佛法,探究「華嚴」,終于對華嚴宗學,給以無上崇高的評價。楊居士政河,從方先生修學,整理方先生的講學錄音資料,也宣講華嚴宗學的勝義多年。最近將其所作有關華嚴經教、華嚴玄理的論文稿件,綜集成『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一書,印行流通。此書通過哲學的理解來發揚華嚴宗學,對誘導世間學者進入佛法領域來說,是有良好與重要德用的。在佛法的領域中,我著重于印度傳來,譯梵爲華的叁藏,對于後來發展而成立于 [P212] 中國的佛學,如臺、賢、禅、淨,都不曾深入,所以略序佛教思想史上所見『華嚴經』的大意,以表示我對華嚴的贊揚! [P21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