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五冊 一一、中國佛教的由興到衰及其未來的展望

  一一、中國佛教的由興到衰及其未來的展望

  深秋,風和日麗的早晨,車行高速公路上,漠然望著天邊浮雲,心裏卻關心著身旁宏印法師所談著的佛教現況。

  九時出頭,來到了新竹青草湖畔的福嚴精舍。一年前,這裏是美國佛教會所附設的譯經院,而今則是真華法師和能淨法師所領導的福嚴佛學院。未入大門,一排青翠雄偉的龍柏樹就映入眼簾,和著晴空的蔚藍直攝人心。如茵的青草地上,聳立著翩翩風采的一代高僧──印順法師,他穿著一席玄色僧衣,眼睛直望著來客,卻笑容可掬地與身邊的性梵法師和明聖法師交談著。性梵法師是精舍的現任住持。宏印法師贊歎地對我說:「導師看來還蠻健康的」!我嘴裏附和著,心中卻深深爲中國佛教慶幸;總覺得他老人家健朗一天,中國佛教就輝煌一天!悠悠然,耳邊又響起在教內時常可以聽到的一 [P146] 句話:現今真正能爲中國佛教的未來說幾句話的,非法師莫屬了!

  聆聽法師法音的除了性梵法師,宏印法師和明聖法師之外,還有新竹工業技術學院的許巍文博士。許博士說,遠在美國的李恒钺博士也希望能夠聽聽導師的法音,他預備把錄音帶寄到美國去。臨別時,許博士還特別叮咛著,這卷錄音帶要好好保存!然而,在這裏必須向各位道歉的是,這次的錄音效果不佳,底下的訪問稿漏掉了許多精彩而珍貴的片段。雖然,就是這些不完整的訪問記錄,已足夠我們贊歎了。聽了法師的法音,真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感覺!

  問: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余年,從隋唐的輝煌燦爛,經宋明的守成,而到今天的衰萎,其中必有根本的原因。正當今天中國佛教複興的時刻,了解過去的輝煌、守成、和衰萎,必定有助于未來佛教的複興與開展。因此,一開頭我們即首先請您說明過去中國佛教之所以輝煌燦爛的原因。

  答:中國佛教值得稱道的應該不只一宗一派。像天臺、華嚴恢宏博大的教理 [P147] 研究,禅宗、淨土在修行方面的成就,都是值得我人贊歎的!說到爲什麼會有這些輝煌的業績,可以從兩點來說明:首先,從宗教的本質來說,各宗各派的成立,都是建立在由修行而證得的某種體驗。這不但限于禅、淨這些注重修行的宗派,就是臺、賢等注重教理開展的大德們,也都是從修證而建立起他們的理論。所以,在「高僧傳」中,臺、賢等宗的大德們,也都被稱爲「禅師」,而不單單是「法師」,這就是所謂的「從禅出教」。這種「從禅出教」的精神,才能發揮宗教的真正偉大的力量,所建立起來的理論,也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真實性;這在中國是這樣,在印度也是這樣。

  但是,單單是修持還是不夠的。在古代,接受佛教的大多是知識份子,像慧遠、道安諸大師,以及後來的智者、法藏、玄奘等大師,他們之所以在教理上有那麼多殊勝的成就,正因爲他們對固有的中國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如此,佛法與中國文化互用,才開展出那麼宏偉的思想體系來。不要說這些特重義學的宗派,就是講究實修的禅宗、淨土的大德們,也是這樣。例如明際的蓮池大師以及近代 [P148] 的印光大師,他們爲什麼能在佛教界有那麼大的成就,這無非也是他們對傳統儒家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從這一點來看,知識份子的加入佛教,是佛教能否輝煌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各宗各派大德們的修持及世學的深刻認識,中國佛教在過去的能夠輝煌,可以說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問:從您的分析,使我們慶幸今天臺灣有大批的知識青年參與佛教的重建行列。然而,這是不夠的!佛法浩如煙海,沒有專業而長期的訓練,必難登其堂奧。因此,我們不能坐待有成就的專家學者進入佛門,而應該更主動、更積極地廣設佛學研究院,充實弘法人才的世學,使每一個出家師父都成爲學貫中西的學者,這樣才可能開展出新的佛教前途。其次,請問:佛教既然有這麼光輝的過去,爲什麼到後來卻漸漸衰萎,只剩下禅、淨二宗,甚至脫離社會,而被某些人視爲悲觀、消極的宗教?

  答: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在教理方面,隋唐時代,天臺、賢首二宗已發展到很高的階段,一般人學養不夠,不容易完全了解這種高深博大的思想。 [P149] 因此,漸漸地,各宗各派的後代弟子們,都把祖師們的著作當做不可疑議、不可更改的權威。他們在教理上不能推陳出新,只好走上圓融、綜合的道路,以致在思想上陳陳相因,沒有批判的精神。再加上印度方面沒有新的經論傳入,佛教義學也就走上了衰萎的道路。

  另一方面,宗教的本質是重實踐的,只做學問的探討,從宗教來說都只是第二義。然而一般的信衆,卻不容易把握實踐的本義。經論上說,修菩薩行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又說發菩提心者無量無邊,而真正能夠成就的卻只有一二。這種真菩薩行的實踐本義,對一般貪求個己解脫的衆生是難以信受的,他們害怕困難的真菩薩行,轉而要求簡易能行的法門。于是,禅、淨等重視實修的簡易法門因此而普遍地發揚開來。

  然而,淨土的本質是重來世、重死後,而不注重今生今世的實際安樂,這可以稱之爲「來生的佛教」。而禅宗則是趨向山林靜修的「山林佛教」,雖說什麼地方都可參禅,但實際上所有禅宗的叢林都建立在人迹稀少的深山裏面。在這種 [P150] 情形下,重義理的宗派在多圓融、少批判的思想下衰落了,而禅、淨這兩個盛極一時的宗派,卻一個傾向山林,一個傾向來生!也許我們不一定要用「消極、悲觀」的字眼來描寫這種畸形的佛教,而實際上它的確是忽略現實、脫離社會的佛教!特別是在明太祖時代,他受儒家的影響,不讓佛教幹預政治及社會事務,他把所有的出家人都趕到山裏面去,不讓出家人離開山林。所以一般人認爲佛教不問世事,實際上,佛教要問世事也不行。你不問世事,人家就攻擊你,說是悲觀、消極;但是,一旦你露出要問世事的迹象,那又不得了了!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自然一天天走上衰微的道路。

  所以,修持當然是最重要的,沒有修持就沒有宗教體驗,沒有宗教體驗就不容易産生堅定的信仰。但是,奉勸淨土的行者,在一心祈求往生之外,也應該注重現生的實際事務,要能夠學習永明延壽祖師「萬善同歸」的精神,什麼事都要做一點,不要荒廢世間的事務才好!至于禅宗,現在已經衰亡了,因此也就不必去管它了。我想,在注重現生的實務這一方面,當今的佛教徒也漸漸有所認識, [P151] 今後,像「悲觀、消極」的說法,在佛教必定也會漸漸消失了!

  問:在教理方面,佛教過去最輝煌的成就之一是各宗各派的「判教」。判教可以說是對大小經論的消化融通,有其特殊的意義。然而,各宗各派所判卻大相徑庭。天臺說法華最究竟、華嚴不夠圓融;華嚴則說華嚴最圓滿、法華只是「同教一乘圓教」。甚至天臺山家、山外之爭也似乎流于意氣,不以立論的是否對錯爲標准,而以是否合乎自家思想而斷是非。目前「判教」之風雖已時過境遷,卻仍有許多人提倡這些。請問,在這諸種紛爭當中,當今的佛教徒如何看待它們?

  答:簡單說,判教是對佛法中各種不同說法的一種抉擇。佛法中有許多不同的見解,難免會有人想對全體佛法加以貫通、調理,使它們各安其位。所以基本上,判教不是抹煞別人;雖然某些教法被判得較高,而實際上還是承認別的教法。不過,在宗派的信仰上總是尊重、推高自己而貶低他人,所以在往返的討論當中,難免發生一些小紛爭。但是,從世界各種思想、宗教或政治的爭執來看,佛法在判教上的差異,只算是小小的爭執罷了!隨著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隨之而 [P152] 來的佛教史的各種成就,現代的佛教徒漸漸能夠看清佛法中之所以有各種不同學說的原因。因此,當今的佛教徒也比較能夠超然地欣賞古代各宗各派的判教。太虛大師曾經說過,各宗各派的不同說法,都是適應某些時代、某些地區、某些信衆的思想而形成的,所以它們都各有各的價值。

  不過,在現代科學進步、工業發達的時代當中,現代人的想法、需求,必不同于古代的社會。因此,爲了適應當前的思潮,也可能産生不同的判教。我們不必一定以爲過去的說法都是要不得的,不過我們也應該洞澈當代人的需要,本著全體人類的共同趨勢,提出比較能夠適應當代人的看法。

  問:那麼,請問當代人需要什麼樣的佛教?

  答:太虛大師曾經依過去中國佛教的情況說了一些話:過去的中國佛教徒偏重于自修,而對現實世間的事務較少過問;如果以後再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中國佛教終究免不了消極、悲觀之譏。另一方面,過去的中國佛教對天神乃至具有神力的菩薩談得較多,如果以後再繼續這樣談下去的話,中國佛教也難逃迷信、落 [P153] 伍之譏。所以太虛大師提倡他所謂的「人生佛教」。他說: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立足于現實人生當中,以追求德行的圓滿;用一句中國的老話說,就是所謂的做「好人」。所以大師說:人成佛即成。這的確把握住大乘的真精神了!

  但是,中國佛教向來是過分迎合民間信仰的,所以神話的色彩相當濃厚,什麼天啦、神啦,對一些神秘的境界也極盡其贊美之能事。這樣一來,雖是「人生佛教」,仍然免不了受過去包袱的拖累,而抹上一層出世、消極和迷信的色彩。所以我就進一步提倡「人間佛教」,因爲釋迦牟尼佛是在人間成佛的,所謂「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這是佛法本有的原始思想,也是大乘佛法入世的真正精神!

  其次,從原始佛法的研究,我深深體會到佛教是「法」與「律」合一的。當然,「法」是諸法的實相,是成佛的關鍵所在;但是爲了得到這「法」,不同的人可以結合在一齊彼此互相切磋、研究,這就引生了「律」。佛陀在世的時代,依「律」而和合起來的出家人稱爲「僧伽」,僧伽…

《華雨集第五冊 一一、中國佛教的由興到衰及其未來的展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