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從「無常」「無我」著眼的,無常是時代先後的演變;「無我」是同時的影響關系。將時間空間結合起來看問題,看它爲什麼演變。所以,我告訴大家沒有別的研究方法。世間上的方法很多,我沒有看過,我不懂,我只用我們佛法的基本方法──無常、無我,做爲我研究的方法論。
諸位都還在學,將來不一定人人能繼續研究,有的出去弘法,或者修行,不過也許有人仍繼續研究佛法,所以我提到這點。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有一點我看的很重要,佛法究竟有什麼不同,比世間其他的更好,可以分二方面來講。
一、釋迦牟尼佛時候,有一種完善的製度──戒律。傳到中國,後來有叢林製度,到現在也許有新的製度。不要以爲製度都是一樣,佛的製度,實際上研究的人很少,我自己也沒有研究。中國現在講戒律是什麼樣的呢?晚上不吃飯,到廁所裏去要換鞋子,以爲這是最要緊的。對戒律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好像不知道 [P71] 一樣。所以戒律的真正意義,我們出家人要有人發心去研究。
據我的了解,佛教的戒律是一種集體的生活,修行也就在集體生活中去鍛煉。依戒律的觀點,佛法並不重于個人去住茅蓬修行──這是共世間的,雖然一般都很尊敬這種人。佛教戒律有什麼特色?它是道德的感化和法律的製裁,兩者統一起來。犯了錯誤,戒律中有種種處罰的規定,但不止于此,而是在充滿道德精神感化之下,有一種法律製裁的限製。所以在佛的時代,真正出家的一個個都了不得,就是動機不純正的人,在這裏面多住幾年,經過師友的陶冶,環境的熏習,慢慢也會成爲龍象的。在這個集體生活裏,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念,淨善的行爲,彼此和睦,這就是佛教戒律的特質,而發生偉大的作用──正法住世。
這種組織,與社會上的組織不太相同,它是道德感化與法律製裁相綜合的。在這裏面,是很平等的、是法治的。每一律製,不是對某些人而訂的。如在學院的話,如果是學生不許可,老師也絕對不許可。佛的製度是平等的,即使釋迦牟尼佛在世,佛也一樣的依法而行。佛的律製,是真正的平等、民主。在這道德感 [P72] 化、法律製裁之下,人人都修持佛法、研究法義,各盡其力去發揮。
當然,嚴格的說,現在並沒有這個東西──依律而住的僧團。假使我們去研究,把這裏面真正精神原則拿出來,用現在的方式去實踐的話,我想會比照著自己的想法,搞一套組織,或是參照政治或其他組織,照人家的辦法也來一套,我想會更合于佛法。這是佛法偉大的特質,在我認識釋迦牟尼佛不像世俗一般那樣,我在研究中加深了我的信心。
二、另一方面,是理論的。佛一方面用製度,一方面開示,用法來指導。在當時,沒有現在那樣,研究『法華經』、『華嚴經』,一大部一大部的。不過在義理上,或在修行的方法上,作簡單的指導。佛所說明的,著重在什麼地方呢?那些與世間不同呢?依我的了解,佛法確有不共之法,與世間法不同。我想,諸位讀了好幾年,應該對佛法與世間法不太相同的有所了解。我們必須確認佛法的不共之法!世界上的宗教很多,中國的、印度的、西方的,佛教至少有一種與他們不同的地方。又如哲學,從東方到西方,哲學家不曉得有多少?但佛法至少要 [P73] 有與他們不同的地方。假如自以爲佛法偉大,而佛法所講的與他們所說的一樣,那就糟了,因爲既然一樣,有了他的,更何必再要佛法?
就世間法所沒有的──不共世間的來說──當然就是「緣起性空」。空,這就是佛法的不共之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都是依此而顯示出來。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無論是天文、地理、自然界、動物界,乃至我們個人生理上、心理上的現象,都是依緣而存在的。佛說「緣起」,是最通遍的法則。從這裏才會了解佛的製度與其他的所以不同。理論與製度有關,佛法稱爲「依法攝僧」。把握緣起的原則,在思想上、製度上,及實際的修持上,都會有與世間不同處。世間上有許多進步的思想,有的近于緣起,但他們不能夠徹底的完全的達到目標。
我們爲什麼信佛?是因爲佛是大徹大悟了的。佛的大徹大悟是怎樣呢?你不曉得,我也不曉得。既然不曉得,那怎麼生信呢?佛坐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以後,爲了使人也能徹悟,所以說法。佛所說出來的法義,來指導出家人應做的生活軌範──律製,與世間不同;這表示了他證悟的內容與別人不同,這是可以了解的 [P74] 。在心裏我們不知道,說出來、做出來,總可以看到一點。研究佛教製度的根本原則,從理論事實的統一中,我發覺佛法義理超越世間特殊的地方。佛老人家的證智,我們都不知道,但從他表現出與世間不同的,特別偉大,我是從這些上,深深信得佛真正的證悟。
我有很多看法,與別人的看法不大相同,譬如說,某人在修行,某人開悟了!修行、開悟當然是好事情,不過,不只是佛法講「修行」。世界上的宗教都要修行的,道家有修持的方法,中國儒家也有一點,印度婆羅門教,六派哲學都有修行的方法,西洋的神教也有啦!他們的禱告也是修行的一類。如真的修行,自然會身心有些特殊的經驗,這是信仰宗教的人所應相信的,不管你自己有沒有得到,這是絕對可信的。在內心當中或身體上得到特殊經驗,宗教的終點,就是要靠這種特殊經驗。在佛法當中,神通就是其中的一類。
所以,單講修行,並不一定就是佛法,世界上各種宗教都有修行呢!你說你看到什麼東西,經驗到什麼?這並不能保證你經驗的就是佛法。那麼用什麼方法 [P75] 來區別呢?這有兩個方法:一、與佛法的根本義理是否相合。二、行爲表現是什麼樣子。且舉一件事來說,我們中國人有時候真自覺得驕傲,美國西皮有很多人要學禅,寒山也很吃香,簡直崇拜得不得了。然在我的想法,若以此爲典型,作爲我們學佛的模範,大家這樣學,這成什麼樣子!因爲佛教也好,其他宗教也好,都要教你正常,修行的人也要正常。中國佛教過去許多大師,能夠組織佛教,能夠發揚都是平淡正常的。又如釋迦牟尼佛教化,有所謂「神通輪、教誡輪、記心輪」,身業、語業、意業都可以教化,可是佛法的重點是教誡輪。用語言來引導你,啓發你,使你向上。現在有些人,稍爲修行,就說前生後世,說神通,這不是真正的佛法。從佛的證悟以後,佛所表現出來,對弟子之間的活動的曆史事實,不是那些怪模怪樣的──寒山式、濟公式、瘋子喇嘛式的。佛老人家,生在我們人間,主要用教誡來引導,不是侈談神通。因爲外道也有神通,從神通來建立佛教,佛教就和外道一樣了。我對佛法的研究著重在這兩方面,這兩方面的了解,能使我信心增強,推動支持我很衰弱的身體,在佛法之中,多少奉獻自己的 [P76] 一分心力。
我研究的重點是重在根本,假使你們請我講唯識學,我是講不好,但若講唯識的「基本」思想,我倒是知道一些。我讀書還有中國人的習性;讀書貴識大體。我現在寫作,也要引證,那是適應這個時代罷了!
我們研究佛法,當然要看古代的書,印度翻譯的經論,中國古代的注解。第一步,要讀懂他講些什麼,但這是不夠的,孔子說:「溫故知新」,我們不是看古典的書,不只懂了就好,那就停止了,永遠不進步,你要從「溫故」中、從古典中,要有一種新的了解。當然不一定每一個人看書,就能寫出心得,而且寫出來的心得,不一定是正確的,也不一定要去發表,你放在心裏,只是你看書的感受。這樣研究,我們佛法才能進步,才能發揚起來。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從前怎麼講,我還是這麼講,一點不錯,一點不錯算得了什麼?「沒有進步了」。這個世界永遠在變,諸行無常,你停止了,就等于退步,學問也是這樣。 [P77]
諸位讀書,有的人不會讀,死讀,死記,老師這麼講我也把他記下來,將來我好照著講。假如研究學問的話,這樣連入門都談不上,豈止沒有進步而已。我們讀書的時候,要有點新的領會,最初看書的時候,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後來知道自己想錯了,知道錯,就是進步了。假使叁年以前以爲這樣,到現在還是這樣,說明你沒有進步。我們一定要自己時常想,使理由更充份,這個地方錯誤在那裏?我們在不斷的糾正過程當中,不斷的糾正我們認識上的錯誤,那麼對佛法的認識就越來越正確,越來越有好的貢獻大家。所以,我們要培養溫故知新的精神,不僅是看懂,記住,會背會講。
另一點,佛法是宗教的,我們學了以後,你覺得這個理論在你的心裏起些什麼作用?有沒有一點用處?佛法總是要我們減少煩惱,叫我們增長慈悲心,叫我們對佛教有熱心,來護持聖教;覺得衆生非常苦惱,應該如何救度……。假使我們學了這些,學了以後,自己不起這些觀念,那是你純粹在書本子看見些「概念」,沒有變成自己的。 [P78]
不必談真正的修證,即使我們在研究學問,或是幫助佛教,從事福德事務,我們也要時常用佛法來指導自己,把佛法的基本原理時常放在心裏,時常拿來指導自己,警策自己,那末雖然深的沒有,至少對自己仍有點好處。如果你越學越煩惱,一天到晚苦苦惱惱的。或者你學了自己覺得了不得,瞧不起人,看看師父、師兄、師弟都不如我,那你這個人就越來越增加困惱。真正學佛的人,要諒解人家的苦痛,要用佛法來熏陶自己,應該時常在佛法裏改變氣質,向來時常發脾氣,脾氣慢慢少發了,向來懶懶的不肯做事,慢慢肯發心了,這至少就有一點好處了!佛法究竟是宗教,不是世間的知識,希望諸位在學習當中,不要忘了這點,忘了這點,就與研究世間的學問一樣,變成非佛教的。即使你研究得很好,寫了幾大部書擺在圖書館裏,仍不得用處。
『華嚴經』善財童子到處參訪,他去參訪的人,大都不會講別的,總是講自己所作的。並不是你想要聽禅,就講些禅給你聽,你要什麼就講什麼……。我向來沒有能夠好好做修證的工夫,只是在研究佛法,我也只能在這一方面,講一點 [P79] 給諸位參考。希望我們學習,研究,能在佛法的領域上研究,能使所研究的,對自己有好處,對佛教有貢獻,不只是做學問而已。希望大家記住!學佛是長期性,學菩薩需要經過叁大阿僧袛劫,至少我們這一生學佛,也不只是幾年的事情,希望大家要繼續精進!(依光記) [P81]
《華雨集第五冊 二、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