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談佛法的宗教經驗
──在美國紐約長島菩提精舍講──
引言──佛法的弘揚要健全團結
佛法近來似乎有漸呈萎縮的現象,每一個法師及有心的居士都想如何可以振興佛法。海外的法師和居士們,都很希望將佛法轉移到新大陸的美國來發揚。這是非常艱巨的工作,但是應當怎樣著手呢?佛法是一種宗教,宗教須適應社會。佛法的好處甚深,一般人不大了解,所以推動更艱難。不過出家弟子的健全團結,與在家弟子的共同努力,實甚重要。佛陀在世之時亦頗注意于組織僧團,推行佛法,團結就是力量。
佛教是宗教,宗教要發生力量,必需這個宗教的信徒,要具有信心,盡心去 [P282] 做。不論信也好,學也好,修習也好,要有所得。因爲人們往往要問你信佛教以後得到什麼?不但佛教如此,其他宗教也莫不皆然。由信心而引發宗教經驗,獲得好處。佛法的信衆如都能虔誠努力,充滿活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則佛法必能發揚光大。反之,如沒有所得,祇知道跟了我父親這樣做,隨著我母親或祖父母這樣做,我亦照樣做,信佛教變成照例文章,徒存形式,便失去了佛教的真正意義。在美國弘揚佛法,尤須注意,因爲美國社會講求實效。如講道理,要尋根究底。講信仰修持,亦要有實地的經驗。佛法有深深淺淺的不同利益,即使淺淺的得到一點點經驗,也能加強信念,從淺入深,積少成多。今天不妨就淺近的來講。
第一、「信」的經驗
佛法中的「信」是什麼?信佛、信法、信僧。換言之,信仰「叁寶」。爲什麼要信呢?我先說一個比喻:一般人生在世上,生死輪回中,生時不知怎樣生的 [P283] ,糊裏糊塗,混著過去,不知怎樣是好,以後怎樣更不知道。佛法說「生死長夜」,人生真是漫漫長夜。雖然電燈開得很亮,但我們人生還是好比在黑暗中摸索。東摸西摸,找不到出路,有一種仿徨空虛的感覺。年輕的人如此,年紀大了,直到老年,念頭愈多,愈加紛擾。假如我們真正有信心,信仰叁寶的話,等于眼前忽然一亮,找到一線光明。好似在茫茫大海上,忽然看到大陸,這時真有說不出的高興。信佛、信法、信僧,找到了明燈,望到了人生的歸宿。
「信心」好像一顆澄清濁水的「清水珠」,能將渾水變清;信心使我們內心清淨,心上得到安定。信心沒有生之前,煩惱無窮,混混沌沌,莫知所從。凡具有信心者,必能得到安定。佛經上說:「若有信者得歡喜」。這種豁然開朗的經驗,因爲得到佛法的引導,可漸除煩惱的困擾,找得了一條光明的大道,跟此信心而來。若能向此方向努力,必得快樂。煩惱雖還是有的,仍應努力修習。但有了內心清淨信心的經驗,會安心的向前邁進了! [P284]
第二、「戒」的經驗
「戒」,「受戒」,好像是形式的,其實不然。諸位法師都知道,凡出家者由戒師引導受戒,他人都來恭喜他,希望他得到上品的戒。戒的力量確有上品、中品、下品的。受戒者得到的這個戒,以誓願爲體。不應做的事須決心不做;應做的事當盡力去做。要虔誠、懇切、忏悔,有這種堅強的信願,然後可得「戒」。這種依佛法所得的戒,即是心裏增加了一種特殊的力量,這種力量能「防非製惡」。這力量自得戒後,一天一天的增加。一般人,裏面的感情沖動很強,外面的引誘力異常的大,推之挽之,不能抵抗。一個不小心,就會做錯,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如得到了戒,則自內心發生一種力量,可以「懸崖勒馬」,控製自己。
「戒」好比一個城,叫做「戒城」。古時修築城牆,所以防製匪敵。有了城牆時,如有匪敵進犯,保衛這城者,在裏面就發動員令,當然亦可以求外面的救 [P285] 援,但主要的是自力內在的戒備。「戒」的力量是由信佛法所起心理上的變化,發生一種「清淨誓願力」。有了這種力量,一天一天增長,煩惱自然漸除。
第叁、「定」的經驗
修定一層,似乎中國佛教提倡的標准太高;在我國的禅宗發揚以後,嫌定太淺,修定的少了;反而又覺得太難了,于是專在禮拜念誦上著力。我現在所要講的是「生得定」。是我們每個人生下即得到的。假如諸位說沒有,那是沒有用因緣來顯發。譬如諸位能讀書,智力也由于「生得」,經教育的學習而獲得。我們都知道,我國有一部哲學書『莊子』。『莊子』有一段孔子與弟子顔回有關靜定的問答。孔子教顔回學習靜坐,顔回將所得的經驗,告訴孔子。顔回第一次報告孔子說:「靜坐久了,外面的境界都沒有了」。第二次又報告說:「我的手與足也不知何處去了」!第叁次報告孔子說:「我的心,我自己也不知何處去了」!那時,顔回已失卻身心世界,心靈一片虛明。正如『莊子』所說:「虛室生白, [P286] 吉祥止止」。此種境界,中國叫做「坐忘」。這在佛法中是將到未到,到達定的邊緣──「生得」的「未到定」。年輕力壯的,如能靜坐,常會很快發現,得到這種經驗。
上面所說,當然是初步的,很淺的定,當然還須向上修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人只知道向外面去尋求,現代講求科學,技術發達,很有成就,卻不知從身心去尋求,不知道身心中無邊功德,現現成成在那裏,待我人去找尋。所以即使略得定力,也能深信佛法中的修證,而向上趣入。
第四、「慧」的經驗
慧的經驗,也是淺深不等。現在要講的,是最淺的「聞所成慧」,即「聞慧」。我人自讀經,或自聽開示而得來的慧,(與一般生得慧不同)就是聞慧。對佛法絕對的真理,豁然啓悟,由豁然無礙而得貫通,所謂「大開圓解」。這種解慧,並不是證悟。試舉一個比喻:井中有水,已經明白的看到,但不是嘗到。對 [P287] 聞所成慧──正見,經裏有頌說:「若有于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曆百千生,終不墮地獄」。這是說,若人生于世界上,能得到正見的力量,增長不退。如菩薩長期在生死輪回中度衆生,得了此慧,雖然或有小錯,但決不造重罪。故生死雖曆千百次,終不墮入地獄。
結論
要求佛教發生力量,不能徒尚形式,徒重談論,而要心有所得。修學佛法的人,對于「信」要有信的經驗,對于「戒」要有戒的經驗,對于「定」要有定的經驗,對于「慧」要有慧的經驗。總之,要有內容,要有所得,這就是佛法的宗教經驗。有了宗教經驗,然後能起實效,能不退轉。記得從前太虛大師,就是憑他在西方寺所獲得的宗教經驗,所以能夠堅定信心,一生從事佛教的工作,可以作我們的金鑒。再者,學佛者要一步一步的修習,務須要將淺的辦得好,然後再求深的。 [P288]
個人來美半年,因爲身體的不強健,未能與諸位法師及居士多所切磋,內心很負疚。因爲不久要回臺灣,謹以上面所講的,作爲臨別贈言。(真覺記) [P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