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佛學大要
佛學乃佛法之學,西元前五、六世紀,釋迦牟尼佛創立于印度。佛法經長期之發展,可大分爲叁期:初期之「佛法」,中期之「大乘佛法」,後期之「秘密大乘佛法」。佛法傳入中國,可考者爲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經典之大量傳譯,則始于漢桓、靈之世(西元二世紀後半),終于趙宋真宗(西元十世紀)。譯典雖遍及叁期,然初後二期,譯傳而未嘗廣事弘通;傳宏而卓有所成之中國佛學,以中期之「大乘佛法」爲主。
中國佛學本于印度之「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乃承初期「佛法」而來,故應先明初期「佛法」之要!釋迦時代,印度宗教界,以一切衆生爲生死不已,流轉于升沈苦樂之間,各提出其解脫之道。釋迦于菩提樹下,廓然妙悟,究竟解脫,尊稱爲「佛」,乃覺者之義。佛以自覺者覺人,自覺覺人之道,名爲「法 [P290] 」。釋迦佛之教義:在無數世界,無數衆生中,人有勝于天神之特德,能體悟人生之真實,而達于究竟解脫;故佛法爲人本之宗教,與神教異也。佛法說解脫生死,要在知見生死流轉之實義,而從笃行中實現之。依佛說:一切從「緣」生。世間生死流轉,爲種種因緣所成,如知苦因而不起,則得解脫。一切從緣生,稱爲不落兩邊(極端)處中之說。如著名之「緣起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純大苦聚滅」。生死不已之集起與滅,均依于緣起,緣起爲法爾如是,法性常住之「正法」。約集起說,蒙昧無知之「無明」,貪欲染著之「愛」──煩惱,爲集起生死要因。依因緣起滅以觀世間,一切爲「空諸行,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性自爾故」。生死不已,業報相續,神教以「我」(主宰義)爲生命主體,或作業,或受報。佛自因緣觀之,「我」爲妄執苦迫之根源,故曰:「無常故苦(永不安穩),苦故無我(不得自在)無我所」。依因緣以明無常(苦)無我,爲佛法精義,不 [P291] 共世間法所在。知緣起無常無我,則能厭生死(不已),向涅槃而行正道。正道有八:「正見」因緣法無常無我,「正思惟」而向于實行:此二爲「慧學」。正當之行爲,如「正語」、「正業」、「正命」:此叁爲「戒學」。「正精進」(通于叁學),「正念」、「正定」:此叁爲「定學」。依定得如實知,離煩惱而悟入正法──緣起寂滅,此乃聖者自證,非言說思惟所及,不可說爲有與無。對世間生死而方便說之,則非生死曰「涅槃」;非系縛曰「解脫」;非雜染曰「清淨」;非有爲(生滅)曰「無爲」(不生不滅);非虛妄曰「真實」;非變異曰「常」。「涅槃寂滅」,爲聖智自證,非言說邊事,唯從現實生死之正見、正行以實證之,故釋迦佛不予深說也。
佛入滅百年頃,佛所說法,已集成『雜』(相應)、『中』、『長』、『增一』──四阿含經,或加『雜』爲五部。經文隨機散說,或綜集條理之,辨析精嚴,重「阿毗達磨論」,爲上座系;或隨文貫攝融通者,爲大衆系;學風異而宗派生焉。佛與菩薩之聖德,爲教界所共仰。菩薩成佛之道,以布施、持戒、忍辱 [P292] 、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爲主。大衆系說:同時「有十方佛」;「佛身無漏」;「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菩薩則「入決定道」,「爲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崇高佛德與菩薩方便,近于大乘。而上座系,「無十方佛,佛身有漏」。蓋大衆系富于理想,依釋迦佛而究其極,上座系則謹守曆史上之佛陀爲所宗也。
「大乘佛法」初興,或重信願,有忏悔回向與願生淨土行;或重智證,有般若與方便行。『般若經』特重般若(勝義慧),菩薩以般若爲導,攝導一切行歸于(佛)一切智海。經說不著、不取、不可得、無所住,意在離妄執而悟入深義。「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淨)、寂滅、離、如、法性(界)、實際、涅槃」(是其義)。菩薩悟入無生(無生忍),即此深義。經說一切「但有名字」,一切但依世俗說有,如幻、如化、如虛空等,故本性空、本性清淨、本自不生。般若觀一切法本性空寂:「是二法不合不散、無色 [P293] 、無形(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實相)。超脫相對(二法),故一切法皆(真)如,無二無分別。菩薩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般若無所住,悲願爲方便,不證實際(證即同小乘涅槃)。得無生忍菩薩,悲願方便,遊一切佛土,見佛聞法,「莊嚴佛土,成熟衆生」,趣入一切智海。至于生死流轉邊事,則「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爲無明」。不知法性本空,名爲無明;依無明而生死流轉,同于初期「佛法」。「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顛倒。坐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般若經深義,即阿含之涅槃深義。菩薩利根巧度,觀因緣本自空寂,而後有爲與無爲,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無二無別,而開展「大乘佛法」之特勝!
初期大乘經部類繁多,要皆本于般若之深義,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依此深義,故一、「俗間經書,治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學術事業,不違如實空性,故入世無礙于出世。如維摩诘長 [P294] 者,「無量方便利益衆生」。善財所參善知識,有醫師、數學、語言學、建築師、航海師、國王、法官等,並依自身所行,化導衆生入于佛道。二、「佛法」說斷貪瞋癡等煩惱,然菩薩無量無數劫中願度衆生,不斷煩惱(斷即墮小乘涅槃)。煩惱本性空寂,煩惱實性即是菩提:「菩提與貪欲,是一而非二」。「貪欲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謂是無相」。菩薩深觀煩惱性空,如知賊是賊,賊不能爲害,故菩薩于生死中,「不斷煩惱,勤行精進」。叁、「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入法界」。「菩薩悉見一切諸法,如是諸法及于法界,等淨如(虛)空」。法界清淨不二,爲一切法通相;于法界中,一切法亦清淨如空。虛空是無礙相,故法相性空,法法平等,即能悟入法法無礙,互相涉入:佛菩薩無礙境界,悉依此而通達。四、菩薩願成佛道,願度衆生,不能離于煩惱。「菩薩從一切(愛)欲而起道意(菩提心)」;「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佛境界當于一切衆生煩惱中求」:所以「煩惱爲佛種」,「佛種從緣起」。 [P295]
西元叁、四世紀,如來藏系經典傳出,如『大般涅槃經』初分,『如來藏經』等。「如來常住不變易」;如來有「常、樂、我、淨」四德;「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來藏經』九喻說如來藏(佛性):衆生身心中,有如來智慧、身相;「如來藏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如來在衆生身中,猶如胎藏,即衆生本有如來功德。或說:「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或說:「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如來藏本性清淨,爲煩惱所纏,與心性本淨(即自性清淨心),爲客塵所染說相同,故如來藏即自性清淨心。依此(真我)淨心,說轉染還淨。法門承『法華』、『大集』、『華嚴』而來,然說真我、真心、不空,與初期大乘方便異矣!
敘佛菩薩聖境以啓信行,明一切法無二以策修證,初期大乘經之體例如是。西元叁世紀以下,大乘論師輩出,精思入微,條理嚴密,以通釋大乘經義。印度大乘論學,不外中觀、瑜伽、如來藏叁大流。論學傳于中國,或據以成一家之學 [P296] ,然中國大乘佛學主流,則條理貫攝諸經,參考論義,而闡發大乘之極意,不以印度論學而自拘也。
中國大乘,舊傳八宗,其中禅、淨、密、律,重于持行,以義學見長者,唯叁論、唯識、天臺、賢首──四宗。然宏傳論義者,有地論師與攝論師,蔚爲大流。此二系與唯識宗同源,且與如來藏學有關,不可不論及之。大乘佛學所以分宗,與二義有關:一、釋迦佛說:此有故彼有而集起生死,此無故彼無而還滅涅槃;依緣起中道,明生死可轉爲涅槃。大乘經說深義──涅槃寂滅,即空性,法性、真如、法界、實際等。依此以明一切,故曰「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依無住本立一切法」。依緣起生滅,(大乘)依真如寂滅,立說之方便異也。二、經說生死依無明,或依于(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與無明,不外乎心識,故「心雜染故,衆生雜染;心清淨故,衆生清淨」。又曰:「心(性)明淨,客塵所染」。生死流轉與還滅涅槃中,心識有主導之勝用。此則心識爲依,真如爲依,立說之方便又異。中國大乘佛學(源本印度),于此各有宗重,故各有特勝。 [P297]
一、叁論宗:依『中』、『百』、『十二門論』爲名。龍樹造『中論』,『百論』(更有『大智度論』),弟子提婆造『百論』,姚秦鸠摩羅什譯出,即印度所傳(代表初期大乘)中觀學。叁論抉擇甚深義,即因緣生法以明空。「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法依因緣生,非實非常非一──非自性,「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緣所生法,如幻如化,但假名有,能達空則離妄執而契入(勝義)空寂。即空而明緣有,則「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一切法本性空,極無自性,空無自性中,無著無礙,故依因緣而可有一切法,依因緣而能轉染還淨。中論以八不明緣起,善滅諸戲論,蓋本于釋迦之中道說法,即緣起甚深,通般若之空義(即涅槃)甚深,而顯空有無礙之正道。衆生生死流轉,…
《華雨集第四冊 一一、佛學大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