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四册 一一、佛学大要

  一一、佛学大要

  佛学乃佛法之学,西元前五、六世纪,释迦牟尼佛创立于印度。佛法经长期之发展,可大分为三期:初期之「佛法」,中期之「大乘佛法」,后期之「秘密大乘佛法」。佛法传入中国,可考者为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经典之大量传译,则始于汉桓、灵之世(西元二世纪后半),终于赵宋真宗(西元十世纪)。译典虽遍及三期,然初后二期,译传而未尝广事弘通;传宏而卓有所成之中国佛学,以中期之「大乘佛法」为主。

  

  中国佛学本于印度之「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乃承初期「佛法」而来,故应先明初期「佛法」之要!释迦时代,印度宗教界,以一切众生为生死不已,流转于升沈苦乐之间,各提出其解脱之道。释迦于菩提树下,廓然妙悟,究竟解脱,尊称为「佛」,乃觉者之义。佛以自觉者觉人,自觉觉人之道,名为「法 [P290] 」。释迦佛之教义:在无数世界,无数众生中,人有胜于天神之特德,能体悟人生之真实,而达于究竟解脱;故佛法为人本之宗教,与神教异也。佛法说解脱生死,要在知见生死流转之实义,而从笃行中实现之。依佛说:一切从「缘」生。世间生死流转,为种种因缘所成,如知苦因而不起,则得解脱。一切从缘生,称为不落两边(极端)处中之说。如著名之「缘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纯大苦聚灭」。生死不已之集起与灭,均依于缘起,缘起为法尔如是,法性常住之「正法」。约集起说,蒙昧无知之「无明」,贪欲染着之「爱」──烦恼,为集起生死要因。依因缘起灭以观世间,一切为「空诸行,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性自尔故」。生死不已,业报相续,神教以「我」(主宰义)为生命主体,或作业,或受报。佛自因缘观之,「我」为妄执苦迫之根源,故曰:「无常故苦(永不安稳),苦故无我(不得自在)无我所」。依因缘以明无常(苦)无我,为佛法精义,不 [P291] 共世间法所在。知缘起无常无我,则能厌生死(不已),向涅槃而行正道。正道有八:「正见」因缘法无常无我,「正思惟」而向于实行:此二为「慧学」。正当之行为,如「正语」、「正业」、「正命」:此三为「戒学」。「正精进」(通于三学),「正念」、「正定」:此三为「定学」。依定得如实知,离烦恼而悟入正法──缘起寂灭,此乃圣者自证,非言说思惟所及,不可说为有与无。对世间生死而方便说之,则非生死曰「涅槃」;非系缚曰「解脱」;非杂染曰「清净」;非有为(生灭)曰「无为」(不生不灭);非虚妄曰「真实」;非变异曰「常」。「涅槃寂灭」,为圣智自证,非言说边事,唯从现实生死之正见、正行以实证之,故释迦佛不予深说也。

  

  佛入灭百年顷,佛所说法,已集成『杂』(相应)、『中』、『长』、『增一』──四阿含经,或加『杂』为五部。经文随机散说,或综集条理之,辨析精严,重「阿毗达磨论」,为上座系;或随文贯摄融通者,为大众系;学风异而宗派生焉。佛与菩萨之圣德,为教界所共仰。菩萨成佛之道,以布施、持戒、忍辱 [P292] 、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为主。大众系说:同时「有十方佛」;「佛身无漏」;「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一剎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菩萨则「入决定道」,「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崇高佛德与菩萨方便,近于大乘。而上座系,「无十方佛,佛身有漏」。盖大众系富于理想,依释迦佛而究其极,上座系则谨守历史上之佛陀为所宗也。

  

  「大乘佛法」初兴,或重信愿,有忏悔回向与愿生净土行;或重智证,有般若与方便行。『般若经』特重般若(胜义慧),菩萨以般若为导,摄导一切行归于(佛)一切智海。经说不着、不取、不可得、无所住,意在离妄执而悟入深义。「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净)、寂灭、离、如、法性(界)、实际、涅槃」(是其义)。菩萨悟入无生(无生忍),即此深义。经说一切「但有名字」,一切但依世俗说有,如幻、如化、如虚空等,故本性空、本性清净、本自不生。般若观一切法本性空寂:「是二法不合不散、无色 [P293] 、无形(见)、无对、一相,所谓无相」(实相)。超脱相对(二法),故一切法皆(真)如,无二无分别。菩萨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般若无所住,悲愿为方便,不证实际(证即同小乘涅槃)。得无生忍菩萨,悲愿方便,游一切佛土,见佛闻法,「庄严佛土,成熟众生」,趣入一切智海。至于生死流转边事,则「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不知法性本空,名为无明;依无明而生死流转,同于初期「佛法」。「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是独菩萨法,能除诸颠倒。坐道场时,应如是观,当得一切种智」。般若经深义,即阿含之涅槃深义。菩萨利根巧度,观因缘本自空寂,而后有为与无为,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而开展「大乘佛法」之特胜!

  

  初期大乘经部类繁多,要皆本于般若之深义,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依此深义,故一、「俗间经书,治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间学术事业,不违如实空性,故入世无碍于出世。如维摩诘长 [P294] 者,「无量方便利益众生」。善财所参善知识,有医师、数学、语言学、建筑师、航海师、国王、法官等,并依自身所行,化导众生入于佛道。二、「佛法」说断贪瞋痴等烦恼,然菩萨无量无数劫中愿度众生,不断烦恼(断即堕小乘涅槃)。烦恼本性空寂,烦恼实性即是菩提:「菩提与贪欲,是一而非二」。「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菩萨深观烦恼性空,如知贼是贼,贼不能为害,故菩萨于生死中,「不断烦恼,勤行精进」。三、「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入法界」。「菩萨悉见一切诸法,如是诸法及于法界,等净如(虚)空」。法界清净不二,为一切法通相;于法界中,一切法亦清净如空。虚空是无碍相,故法相性空,法法平等,即能悟入法法无碍,互相涉入:佛菩萨无碍境界,悉依此而通达。四、菩萨愿成佛道,愿度众生,不能离于烦恼。「菩萨从一切(爱)欲而起道意(菩提心)」;「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佛境界当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所以「烦恼为佛种」,「佛种从缘起」。 [P295]

  

  西元三、四世纪,如来藏系经典传出,如『大般涅槃经』初分,『如来藏经』等。「如来常住不变易」;如来有「常、乐、我、净」四德;「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来藏经』九喻说如来藏(佛性):众生身心中,有如来智慧、身相;「如来藏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如来在众生身中,犹如胎藏,即众生本有如来功德。或说:「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或说:「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如来藏本性清净,为烦恼所缠,与心性本净(即自性清净心),为客尘所染说相同,故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依此(真我)净心,说转染还净。法门承『法华』、『大集』、『华严』而来,然说真我、真心、不空,与初期大乘方便异矣!

  

  叙佛菩萨圣境以启信行,明一切法无二以策修证,初期大乘经之体例如是。西元三世纪以下,大乘论师辈出,精思入微,条理严密,以通释大乘经义。印度大乘论学,不外中观、瑜伽、如来藏三大流。论学传于中国,或据以成一家之学 [P296] ,然中国大乘佛学主流,则条理贯摄诸经,参考论义,而阐发大乘之极意,不以印度论学而自拘也。

  

  中国大乘,旧传八宗,其中禅、净、密、律,重于持行,以义学见长者,唯三论、唯识、天台、贤首──四宗。然宏传论义者,有地论师与摄论师,蔚为大流。此二系与唯识宗同源,且与如来藏学有关,不可不论及之。大乘佛学所以分宗,与二义有关:一、释迦佛说:此有故彼有而集起生死,此无故彼无而还灭涅槃;依缘起中道,明生死可转为涅槃。大乘经说深义──涅槃寂灭,即空性,法性、真如、法界、实际等。依此以明一切,故曰「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依无住本立一切法」。依缘起生灭,(大乘)依真如寂灭,立说之方便异也。二、经说生死依无明,或依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与无明,不外乎心识,故「心杂染故,众生杂染;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又曰:「心(性)明净,客尘所染」。生死流转与还灭涅槃中,心识有主导之胜用。此则心识为依,真如为依,立说之方便又异。中国大乘佛学(源本印度),于此各有宗重,故各有特胜。 [P297]

  

  一、三论宗:依『中』、『百』、『十二门论』为名。龙树造『中论』,『百论』(更有『大智度论』),弟子提婆造『百论』,姚秦鸠摩罗什译出,即印度所传(代表初期大乘)中观学。三论抉择甚深义,即因缘生法以明空。「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法依因缘生,非实非常非一──非自性,「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因缘所生法,如幻如化,但假名有,能达空则离妄执而契入(胜义)空寂。即空而明缘有,则「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一切法本性空,极无自性,空无自性中,无着无碍,故依因缘而可有一切法,依因缘而能转染还净。中论以八不明缘起,善灭诸戏论,盖本于释迦之中道说法,即缘起甚深,通般若之空义(即涅槃)甚深,而显空有无碍之正道。众生生死流转,…

《华雨集第四册 一一、佛学大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