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叁 橫出叁界
稱名念佛,是佛法的「易行道」,比起菩薩的深觀廣行,確是容易多了!稱念他方佛名,能消業障,能往生淨土,能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本是通于一切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佛,更能順應衆生心,所以爲多種大乘經(及論)所提到;在最後的「秘密大乘」中,阿彌陀佛也還是叁佛、五佛之一。在中國與日本,雖所說的不一定相同,而稱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確是普遍極了!依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五),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卷六),馬鳴(?)『大乘起信論』所說:淨土法門的長處,是能 [P175] 適應一般初學,容易修學,可以堅定信願。中國稱揚淨土者,過分強調淨土的特勝,有「橫出叁界」等說,有些是值得再考慮的。
「橫出叁界」,也許是依據『無量壽經』的「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卷下)。惡趣,一切經論只有叁惡趣,『無量壽經』的不同譯本,也沒有「五惡趣」字樣,所以「五」應該是「叁」的訛寫。不過,五趣是叁界生死,是有漏法,雜染不淨法,約「勝義善」說,姑且說是叁界五惡趣吧!叁界五趣生死,是怎麼出離的?有以爲:佛法的淨土法門,是橫超的,其他的法門是豎出的;豎出的是漸,不如橫超的頓出。這樣,淨土法門是太好了!據我的了解,解脫生死的佛法,都是頓斷橫出的,豎出是不能解脫生死的。什麼是豎出?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外道依禅定求解脫,如離欲界而得初禅,那是豎出欲界了。離初禅而得二禅,離二禅而得叁禅,離叁禅而得四禅,還在色界以內,如進離四禅而得空無邊處,那是豎出色界了。空無邊處是無色界中最低的,如離空無邊處而得識無邊處,離識無邊處而得無所有處,離無所有處而得非想非非想處,那是無色界 [P176] 中最高的了。修到這一地步,就不可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而超出無色界。爲什麼?因爲這一修行,「厭下苦粗障,欣上靜妙離」,是以世俗的「欣厭心」──厭離當前的缺陷,而求以上的美妙。可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再沒有可欣求處,也就不能出離非想非非想處了。經論中比喻爲:尺蠖(或作「屈步蟲」)緣樹而上,總是前腳先搭住上面,然後後腳放松,身體一拱,就前進一步。這樣的向上,到了樹頂,向上再沒有落腳處,無法前進,還是向下回來了。厭此欣彼的禅定行,也是這樣,從非想非非想處退回來,又到欲界人間,叁惡趣中了。佛法所以能超出叁界,不是豎出而是橫出的。爲什麼有叁界五趣的生死?是業力所感的。爲什麼有感報的業力?是煩惱所引發的。所以要解脫生死,重要點在斷煩惱。煩惱有枝末的,也有根本的,佛法能頓斷煩惱根本,所以能離(煩惱)系而出離生死。人間的修行者,如截斷叁界生死的根本煩惱,那就是得初(預流)果的聖者了。得初果的:「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叁菩提[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這是說:得了初果的,再也不會墮落叁惡趣了;最多,也不過天上人間,七番生 [P177] 死,就決定能得究竟解脫,不再有生死苦了。經上比喻爲:得初果的,如大湖的水幹涸了,只剩一些些水。這是說:無量無邊的業力,沒有煩惱的滋潤,所以都幹枯而不再受報,僅剩七番生死的(總報)業力。如截斷樹根,樹還在發芽、開華、結果,而很快的就不會再生了。說出離生死,佛法都是這樣說的。所以能頓斷生死的根本煩惱,那由于智慧的體悟,無住無著的根斷「我我所見」(加「疑」與「戒禁取」,名爲「叁結」)。是勝義慧,不是厭下欣上那樣的世俗智,所以解脫生死是頓斷,對禅定的豎出,可說是橫出的。
淨土行者,厭惡五濁惡世而欣求淨土,約叁界生死說,欣厭心是不能出離生死的。不過生在淨土的,由于環境好,「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蓮華化生,不會生老病死不已。在這樣的環境下,是一定要解脫生死的,所以「因中說果」,不妨說往生淨土,已解脫生死了。正如得初預流果的,雖還有七番生死,但決定解脫,不妨說「我生已盡」了。至于修行,在淨土是否比穢土要快些?依經文說,淨土修行,不如在穢土修行,如『無量壽經』(卷下)說:(在此娑婆五濁惡世) [P178] 「爲德立善,正[慈]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佛國爲善百劫」。可以說:在淨土中,進修是緩慢的,但不會退墮,非常穩當。穢土修行功德強,進步快,只是障礙多,風險要大些。穢土與淨土法門,適應不同根性,是各有長處的,不要自誇「橫出叁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