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五苦章句』以後的。爲了保存殘篇,應編在羅什所譯,『不思議光菩薩經』以下。
七四二 佛說自愛經 ─東晉竺昙無蘭譯, 這部經,是依二一一『法句譬喻經』「雙要品」,佛說「心爲法本,心尊心使」的譬喻(四‧五八二中──五八叁上)爲底本而成的。『法句譬喻經』原文,可以在本經中勾畫出來,所以這不是譯本,是我國古德的改編,應編入「疑僞部」。
七六八 叁慧經 ─失譯, 經名與內容不符。
七九一 佛說出家緣經 ─漢安世高譯, 經說犯五戒的過失,與出家因緣無關。
八0一 佛說無常經,亦名叁契經 ─唐義淨譯, 經分叁段,所以名爲「叁契」。初後是偈頌,傳說是馬鳴所作。中段,是『佛說無常經』正文。『佛說無常經』,可說是『雜阿含』(一二四0)經的異譯;所差異的,只是對比丘或波斯匿王說而已,可參考『雜阿含』(叁四六)經初段(爲比丘說);『佛說無常經』是依此而來的。在人病重,死亡,印度大乘佛教時期,是誦讀這叁契『無常經』的。
在經終了後,有「若苾刍,苾刍尼……」大段文字,這是印度佛教的『臨終 [P273] 方訣』。『叁契經』與『臨終方訣』,是印度佛教應付病、死的宗教儀軌,可編入「忏儀部」。
八0六 佛說枯樹經 ─失譯, 經上所說的,是僧伽屍自移塔的事緣,與經名「枯樹」不合。『出叁藏記集』(卷叁)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有『枯樹經』一卷,「安公雲出中阿含」。『增一阿含經』(叁叁)「五王品」末,確有名爲「枯樹」經的,但古譯已佚失了。這不是「經」,可以編入「史傳部」。
九八二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經 ─唐不空譯, 『孔雀明王經』,現有六種譯本。九八二是唐不空所譯的,經前有「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前啓請法」;末後有回向發願偈。九八四、梁僧伽婆羅所譯,九八五、唐義淨所譯本,九八七、附秦錄的失譯本,經前經後都有同樣性質的文句。這不只是經文,而是誦經儀軌,如一般「戒經」,實際是誦戒儀軌一樣。秘密教典而稱爲經的,多數附有壇法、持誦法等,與大乘經的體例不同。 [P274]
一叁叁二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 失譯, 本經四卷,簡稱『七佛所說神咒經』。依唐『開元釋教錄』(卷叁)說:「諸失譯錄,阙而未書」,這是到了唐代,才被記入「失譯錄」的。這部經的內容,七佛……龍王等說咒、說偈(二一‧五叁六中──五五六下),被編入一叁叁六『陀羅尼雜集』前叁卷。五戒神、叁歸神、十八護伽藍神(二一‧五五七中──下),被編入『陀羅尼雜集』卷六。四天王所說大神咒經,共六十六首(二一‧五五七下──五六一中),被編入『陀羅尼雜集』卷七。本經所說的八菩薩,救脫是出于『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藥師經』的古譯本。大勢至,得大勢,本是同一菩薩的異譯,而本經卻誤解爲二位了。本經說斷二十五有的二十五叁昧,十六童子(主衆生命),釋迦佛的十大說法等(二一‧五五七上──中)。二十五叁昧出于『大般涅槃經』,但本經的叁昧名字,大都與『涅槃經』不同。十六童子的名字,多數依經典立名,如法華叁昧,涅槃叁昧,首楞嚴,放光,華嚴,維摩诘,大集,金光明,佛藏叁昧,華首叁昧等,也有些不合理。這不是依原文翻譯的,與一叁叁一『灌頂神 [P275] 咒經』等相類。『出叁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有『七佛神咒』一卷,『七佛各說偈』一卷。大抵依據部分譯典、傳說,由古德纂集所成的,約成立于晉代。『陀羅尼雜集』,也就是纂集的作品,不免有「疑僞」的成分。
一四八七 佛說菩薩內戒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本經題作宋求那跋摩譯。經文分二大段:一、菩薩戒十二時;二、十住菩薩行。「佛說菩薩戒十二時竟」以下,與題作東晉祇多蜜所譯的,二八四『佛說菩薩十住經』的文句相同。這二部,不可能是二人別譯的。考尋「經錄」,『出叁藏記集』(卷四),有失譯而阙本的『菩薩內誡經』。隋『衆經目錄』(卷五)與『大唐內典錄』(卷六),都是失譯,唐『開元釋教錄』(卷五),依高齊『法上錄』,說是宋求那跋摩譯的。祇多蜜譯的『菩薩十住經』,也初見于隋『曆代叁寶紀』(卷七)。『菩薩內戒經』,可能是「疑經」。一、十住菩薩行部分,與竺法護所譯的,二八叁『菩薩十住行道經』,文句大同而明確些。二、「菩薩受戒十二時 [P276] 」,可說是非常的異義。中國說十二時,印度是分晝夜爲六時的。叁、內戒的「內」,是魏晉時代佛教的特殊術語(將在別處說明)。這部經成立于東晉(或宋);有的「抄出」十住菩薩行部分,這才又成爲一經。保存『菩薩內戒經』,可見中國古代佛教的一斑;但『佛說菩薩十住經』,是可以從「華嚴部」中刪去的。
叁
古代譯出的『阿含經』,每部都含有多數的經典,在長期的抄寫流通中,不免有缺佚與次第倒亂的情形,如:
九九 雜阿含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五十卷,是宋求那跋陀羅譯出的。近代學者公認:五十卷中的二叁,二五──兩卷,不是經的原文。『雜阿含經』佚失了二卷,大概是以求那跋陀羅所譯的『無憂[阿育]王經』來補足的。『出叁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 [P277] 雜經錄」中,有『阿育王獲果報經』,『阿育王于佛所生大敬信經』,『阿育王供養道場樹經』,『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經』,都注明是「抄雜阿含」的。可見『雜阿含經』譯出以來,到『出叁藏記集』的撰集,不過五、六十年,就已經佚失錯亂;阿育王譬喻,也已被編入『雜阿含經』了。這兩卷,應從『雜阿含經』抽出,別立『無憂王經』,編入「史傳部」。缺失以外,經卷次第也有錯亂的,如卷二、四、一0、一二、一叁、二叁、叁一、叁六、四一、四叁、四六、四七 ──一二卷。『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中,我已有詳細的敘述,這裏不再重說。
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 ─東晉僧伽提婆譯, 『增一阿含經』,是由昙摩難提誦出而翻譯的。譯經當時的釋道安,在『增壹阿含經序』中說:「四十一卷,分爲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經」(二‧五九四上)。依安公說,似乎全部完整的誦出,只是下部(以全經五十一卷來說,下部約爲後十八卷)沒有「錄偈」而已。但現在所見到的,沒有所說那樣的完整。前叁十二卷、叁十八 [P278] 品中,有十二品沒有「錄偈」,這能說「全無遺忘」嗎?反而與下部相當的十四品中,卻有五品是有「錄偈」的。經文的錄偈不全,也就是誦出者對經文次第的記憶不全,經文就有顛倒錯亂的可能。依經中的「錄偈」,可以指出次第錯亂的,有一、(卷七)「一入道品第十二」與「利養品第十叁」間的錯亂:「利養品」末「錄偈」說:「調達及二經,皮及利師羅,竹膊,孫陀利,善業,釋提桓」(二‧五七六上)。比對經文,「調達……師羅」,是「一入道品」的七、八、九、十──四經;「竹膊……提桓」,是「利養品」的叁、五、六、七──四經;「竹膊」與「孫陀利」間,有四「那憂羅」經:全偈有九經。剩下「一入道品」的一……六經,「利養品」的一、二經,共有八經,也可自成一品。二、「安般品第十七」,「慚愧品第十八」,「勸請品第十九」──叁品間的倒亂:「勸請品」二經下,有「錄偈」說:「羅雲、迦葉、龍,二難(陀)、大愛道,誹謗、非、梵請,二事最在後」(二‧五九叁下)。依偈比對,「羅雲」是「安般品」一經;「迦葉……非」,是「慚愧品」的四、五、六、七、八、九、十──七經;「梵 [P279] 請、二事」,是「勸請品」的前二經。以上十經,成一偈一品。「勸請品」叁… …十一──九經,別有錄偈,自成一品。「安般品」除了第一經,還有十經,也自成一品。「慚愧品」僅剩前叁經,一定有所脫落了。叁、「聲聞品第二十八」,與「須陀品第叁十」間的倒亂:「聲聞品」末「錄偈」說:「修陀、須摩均,賓頭、塵翳、手,鹿頭、廣演義,後樂、柔軟經」(二‧六五四上)。「賓頭……柔軟」,是「聲聞品」全品七經;「修陀、須摩均」,是「修陀品」全品叁經。依「錄偈」次第,「修陀品」應在「聲聞品」前,而且只是一品(十經)。依上來叁偈,可見在一法、叁法、四法中,有「錄偈」也還是有倒亂的。
『增一阿含經』的次第倒亂,實由于誦出者的遺忘。除「錄偈」外,還可以從次第去發見倒亂。『增一阿含』是增一法,從一法到十一法(說一切有部本,以十法爲止)的次第,是結集者依據的原則。然(四五)「馬王品」是九法,而第五經說「聲聞部」,辟支佛部,佛部──叁乘行,而稱歎(佛的)慈心最勝(二‧七七叁中);第六經說叁叁昧耶,而以空叁昧爲王叁昧(二‧七七叁下);第七經說 [P280] 佛、法、衆[僧],叁寶的沒有叁毒(二‧七七五上)。這叁經都是叁法,卻編在九法中,顯然是錯亂了!『撰集叁藏及雜藏傳』說:「難[問]答一一,比丘念佛,以是調意,故名增一。……十一處經,名放牛兒,慈經斷後,增一經終」(四九‧叁上──中)。一法以念佛爲始,十一法以「放牛兒品」的慈經爲最後,這一次第,與『增一阿含經』是大體相近的。如(四九)「放牛品」,以放牛十一法爲第一經,慈心十一功德爲最後。但「放牛品」第八經,說沙門、婆羅門行,沙門、婆羅…
《華雨集第叁冊 六、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