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叁冊 六、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P17

  ..續本文上一頁門義;第九經說五逆──調達的事緣,都與十一法不合。反而「放牛品」後,(五0)「禮叁寶品」的一──叁經,說禮佛、禮法、禮僧,當念十一事,倒是應該編入「放牛品」的。「禮叁寶品」第四經以下,(五一)「非常品」,(五二)「大愛道品」,都不是十一法,與增一法的編次原則不合!可說是誦出者忘失了次第,一起編在後面而已。『中阿含經記』說:起初,『增一』與『中阿含』等,「違失本旨,名不當實,依稀屬辭,句味亦差,良由譯人造次,未善晉言,故使爾耳」(五五‧六叁下)。『增一阿含經』,雖在洛陽修正一番,遠不如在建康重譯的 [P281] 『中阿含經』來得好。次第錯亂,文義又不善巧,在我國所譯的「四阿含」中,『增一阿含經』是最不理想的!

  

  一0一 雜阿含經(一卷‧二七經) ─失譯附吳魏錄, 全部二十七經;末後一經,別題『七處叁觀經』,其余的都沒有經名。梁僧佑的『出叁藏記集』(卷叁)的「新集安公古異經錄」中,列舉『色比丘念本起經』,到『說人自說人骨不知腐經』,下注說:「安公雲:上四十五經,出雜阿含。佑校:此雜阿含唯有二十五經,而注作四十五,豈傳寫筆散重畫致誤欤」!「古異經錄」的二十五經,雖次第略有倒亂,大致與這一卷本的『雜阿含經』相合。一卷本的第九經,與六一二『身觀經』的文句相同。第十經說四種婦的譬喻,應該就是竺法護所譯的『四婦喻經』(五五‧九上)。九、十──二經,是「古異經錄」所沒有的,是後人附加進去的。一卷本的『雜阿含經』,與「古異經錄」的對比,僅缺『署杜乘披[婆]羅門經』。佚失一經而增多二經,末後再加『七處叁觀經』,就成爲二十七經了。第九經就是『身觀經』,應刪去以免重複。第十經與 [P282] 『七處叁觀經』,應別立爲二經。今對列「古異經錄」與『大正藏』本的次第如下:

  

  圖片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 『大正藏』

  ──────────────┼────────────

   色比丘念本起經 │ 一二經

   佛說善惡意經 │ 一叁經

   比丘一法相經 │ 一五經

   有二力本經 │ 一六經

   有叁力經 │ 一七經

   有四力經 │ 一八經

   人有五力經 │ 一九經

   不聞者類相聚經 │ 二0經

   天上釋爲故世在人中經│ 二一經

   爪頭土經 │ 二二經

  [P283]

  

   身爲無有反複經 │ 二叁經

   師子畜生王經 │ 二四經

   阿須倫子披羅門經 │ 二五經

   披羅門子名不侵經 │ 二六經

   生聞披羅門經 │ 二經

   有桑竭經 │ 叁經

   署杜乘披羅門經 │ (佚)

   佛在拘薩國經 │ 一經

   佛在優墮國經 │ 四經

   是時自梵守經 │ 五經

   有叁方便經 │ 六經

   披羅門不信重經 │ 七經

  [P284]

  

   佛告舍(利)日[曰]經│ 八經

   四意止經 │ 一四經

   說人自說人骨不知腐經│ 一一經

   │ 九經

   │ 一0經

   │ 二七經

  

  

  

  以上二十五經,安公說出于『雜阿含』,後來也就總稱爲『雜阿含經』了,其實也有出于『增一』的。舍利曰(今本誤作「舍日」)是舍利弗的古譯。阿須倫,經中是譯爲「阿遫輪」的;披羅門,經中已改爲「婆羅門」了。

  

  一五0 A七處叁觀經 ─漢安世高譯; 一五0 B九橫經 ─漢安世高譯, 本經應分別的解說。一、A『七處叁觀經』,二卷,四十七經。四十七經中 [P285] ,『佛說九橫(經)』,『佛說積骨經』,『佛說七處叁觀經』──叁經是有經名的;其他的四十四經,沒有經名。檢尋「經錄」,這就是『出叁藏記集』(卷二)中,安世高所譯的「雜經四十四篇,二卷」。附注說:「安公雲:出增一阿鋡經」。今本四十七經中,除去有經名的叁經,恰好是四十四篇,而又是出于『增一』的。『七處叁觀經』,是『雜阿含』(四二)經的異譯;『積骨經』是『雜阿含』(九四七)經的異譯;『九橫經』,在安世高的譯典中,也是自成一經的(與一五0B『佛說九橫經』,是同譯的別本)。所以,應除去叁經,恢複「雜經四十四篇」的古稱。或仿照一卷本『雜阿含經』的先例,改名『增一阿鋡經』二卷,附注「古稱雜經四十四篇」。『七處叁觀經』與『九橫經』,都應自成一經。『積骨經』是從一卷本『雜阿含經』抄出的,文句相同,這裏的應該刪去。

  

  二、本經二卷四十七經,『大正藏』所依(麗藏)本,與「宋藏」本等次第不同。依「宋藏」本等,『大正藏』編號的一──叁經,叁一──四七經,是卷上;四──叁0經是卷下。不但二本的次第不同,同一經文而分在兩處的,就有 [P286] 叁經。如一、(一)經是『七處叁觀經』,只說到「何等是思」(二‧八七五下六行),到(叁)經才接著說:(何等是思)「想盡識?栽盡是思想盡識。……歡喜奉行」(二‧八七六中一行──下一行)。二、(叁)經是叁人,說到「從後說」(二‧八七六上一六行──中一行);(四一)經接著說:(從後說)「絕:無有財産,……佛說如是」(二‧八八一中二二行──下叁行)。叁、(四一)經是叁惡行,說到「不舍身惡行,便」(二‧八八一中一八行──二二行);在(一)經中接著說:(便)「望惡,便望苦, ……亦如上說」(二‧八七五下一六行──一八行)。經文次第紊亂,今依增一法次第,改編如下(下是『大正藏』本次第):

  

  圖片

   增一法 │改編次第(原本) │『大正藏』本

   ────┼───────────┼──────

   二法 │一經:二人世間難得 │叁二經

   │二經:二人世間難得  │叁叁經

   │叁經:二人世間難得 │叁四經

   │四經:二人世間難得 │叁五經

  [P287]

  

   │五經:二人世間難得 │叁六經

   │六經:二人世間難得 │叁七經

   │七經:二人世間難得 │叁八經

   │八經:二人世間難斷難勝│叁九經

   │九經:二清白法 │四0經

   叁法 │一0經:叁惡行 │四一經上‧一經下

   │一一經:叁世(間) │四二經

   │一二經:叁行 │四叁經

   │一叁經:叁安善樂 │四四經

   │一四經:叁大病 │四五經

   │一五經:叁惡本 │四六經

   │ │一經上,叁經下(『七處叁觀經』)

   │一六經:叁守(身口意)│二經

  [P288]

  

   │一七經:叁輩人 │叁經上‧四一經下

   四法 │一八經:四行爲黠所有 │四七經

   │一九經:四著 │四經

   │二0經:四顛倒 │五經

   │二一經:四施[攝] │六經

   │二二經:四行*輪 │七經

   │二叁經:人有四輩 │八經

   │二四經:人有四輩 │九經

   │二五經:四輩雲 │一0經

   │二六經:四舍 │一一經

   │二七經:四行 │一二經

   │二八經:四家歡喜 │一叁經

   五法 │二九經:色力病壽豪 │一四經

  [P289]

  

   │叁0經:五福施 │一五經

   │叁一經:布施有五品 │一六經

   │叁二經:五法得道 │一七經

   │叁叁經:五行 │一八經

   │叁四經:五種煩惱 │一九經

   │叁五經:步行五德 │二0經

   │叁六經:五法行 │二一經

   │叁七經:五惡 │二二經

   │叁八經:五惱 │二叁經

   │叁九經:五惡不忍辱 │二四經

   │四0經:五惡不耐行 │二五經

   │四一經:象有五相 │二六經

   │四二經:五惡不依他 │二七經

  [P290]

  

   八法 │四叁經:八欲 │二八經

   │ 瘡有八輩 │

   九法 │四四經:九漏 │二九經

   │ │叁0經(『積骨經』)

   │ │叁一經(『九橫經』)

  

  

  

  叁、出于『增一阿含』的「舊經四十四篇」,是漢安世高所譯的。名爲『雜阿含經』一卷本的二十五(今缺一)經,『出叁藏記集』是「失譯」,今推定爲也是安世高的譯典。如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二‧四九六中、下),與安譯的『七處叁觀經』相同。經中說到:「從移[後]說絕辭」(二‧四九四上),「說是絕」(二‧ 四九四下),「從後說絕」(二‧四九五中、四九八上、下)。「從後說絕」,就是「而說偈言」,「複說偈曰」等異譯。這一特殊的譯語,在一五0『七處叁觀經』──「舊經四十四篇」中,「從後說絕」(二‧八七六上、下、八七七下、八八一下、八八二上),也一再的說到。安世高所譯(六0七)『道地經』,是『修行道地經』的略譯。『 [P291] 道地經』說到:「從後來說」,「從後縛朿說」(一五‧二叁一上);「從後現說」(一五‧二叁一中、二叁二中);「從後現譬說」,「從後說」(一五‧二叁一下);「從後縛朿」,「從後來結說」,「從彼[後]舍來說」(一五‧二叁二下):這都是『修行道地經』「于是頌曰」的異譯,也就是「從後說絕」。「絕」是祇夜或伽陀的音譯;『道地經』的「縛」與「結」,都可能是「絕」的訛寫(「結」可能也是音譯)。祇夜,是歌頌,重頌,以歌頌重說,使意義更明白些,所以意譯爲「從後說現」,「從後現譬說」。『道地經』可能是安世高(重禅觀)的初譯,所以譯得很不統一,後來才一律的改爲音譯──「絕」(後人又改爲「偈」)。我國詩中的絕句──五絕、七絕,大概是依此而稱爲「絕」的!

  

  注:[ ]內之文字在原書中之字略小

  

《華雨集第叁冊 六、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