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三册 六、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P17

  ..续本文上一页门义;第九经说五逆──调达的事缘,都与十一法不合。反而「放牛品」后,(五0)「礼三宝品」的一──三经,说礼佛、礼法、礼僧,当念十一事,倒是应该编入「放牛品」的。「礼三宝品」第四经以下,(五一)「非常品」,(五二)「大爱道品」,都不是十一法,与增一法的编次原则不合!可说是诵出者忘失了次第,一起编在后面而已。『中阿含经记』说:起初,『增一』与『中阿含』等,「违失本旨,名不当实,依稀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五五‧六三下)。『增一阿含经』,虽在洛阳修正一番,远不如在建康重译的 [P281] 『中阿含经』来得好。次第错乱,文义又不善巧,在我国所译的「四阿含」中,『增一阿含经』是最不理想的!

  

  一0一 杂阿含经(一卷‧二七经) ─失译附吴魏录, 全部二十七经;末后一经,别题『七处三观经』,其余的都没有经名。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卷三)的「新集安公古异经录」中,列举『色比丘念本起经』,到『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下注说:「安公云:上四十五经,出杂阿含。佑校:此杂阿含唯有二十五经,而注作四十五,岂传写笔散重画致误欤」!「古异经录」的二十五经,虽次第略有倒乱,大致与这一卷本的『杂阿含经』相合。一卷本的第九经,与六一二『身观经』的文句相同。第十经说四种妇的譬喻,应该就是竺法护所译的『四妇喻经』(五五‧九上)。九、十──二经,是「古异经录」所没有的,是后人附加进去的。一卷本的『杂阿含经』,与「古异经录」的对比,仅缺『署杜乘披[婆]罗门经』。佚失一经而增多二经,末后再加『七处三观经』,就成为二十七经了。第九经就是『身观经』,应删去以免重复。第十经与 [P282] 『七处三观经』,应别立为二经。今对列「古异经录」与『大正藏』本的次第如下:

  

  图片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 『大正藏』

  ──────────────┼────────────

   色比丘念本起经 │ 一二经

   佛说善恶意经 │ 一三经

   比丘一法相经 │ 一五经

   有二力本经 │ 一六经

   有三力经 │ 一七经

   有四力经 │ 一八经

   人有五力经 │ 一九经

   不闻者类相聚经 │ 二0经

   天上释为故世在人中经│ 二一经

   爪头土经 │ 二二经

  [P283]

  

   身为无有反复经 │ 二三经

   师子畜生王经 │ 二四经

   阿须伦子披罗门经 │ 二五经

   披罗门子名不侵经 │ 二六经

   生闻披罗门经 │ 二经

   有桑竭经 │ 三经

   署杜乘披罗门经 │ (佚)

   佛在拘萨国经 │ 一经

   佛在优堕国经 │ 四经

   是时自梵守经 │ 五经

   有三方便经 │ 六经

   披罗门不信重经 │ 七经

  [P284]

  

   佛告舍(利)日[曰]经│ 八经

   四意止经 │ 一四经

   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 一一经

   │ 九经

   │ 一0经

   │ 二七经

  

  

  

  以上二十五经,安公说出于『杂阿含』,后来也就总称为『杂阿含经』了,其实也有出于『增一』的。舍利曰(今本误作「舍日」)是舍利弗的古译。阿须伦,经中是译为「阿遫轮」的;披罗门,经中已改为「婆罗门」了。

  

  一五0 A七处三观经 ─汉安世高译; 一五0 B九横经 ─汉安世高译, 本经应分别的解说。一、A『七处三观经』,二卷,四十七经。四十七经中 [P285] ,『佛说九横(经)』,『佛说积骨经』,『佛说七处三观经』──三经是有经名的;其他的四十四经,没有经名。检寻「经录」,这就是『出三藏记集』(卷二)中,安世高所译的「杂经四十四篇,二卷」。附注说:「安公云:出增一阿鋡经」。今本四十七经中,除去有经名的三经,恰好是四十四篇,而又是出于『增一』的。『七处三观经』,是『杂阿含』(四二)经的异译;『积骨经』是『杂阿含』(九四七)经的异译;『九横经』,在安世高的译典中,也是自成一经的(与一五0B『佛说九横经』,是同译的别本)。所以,应除去三经,恢复「杂经四十四篇」的古称。或仿照一卷本『杂阿含经』的先例,改名『增一阿鋡经』二卷,附注「古称杂经四十四篇」。『七处三观经』与『九横经』,都应自成一经。『积骨经』是从一卷本『杂阿含经』抄出的,文句相同,这里的应该删去。

  

  二、本经二卷四十七经,『大正藏』所依(丽藏)本,与「宋藏」本等次第不同。依「宋藏」本等,『大正藏』编号的一──三经,三一──四七经,是卷上;四──三0经是卷下。不但二本的次第不同,同一经文而分在两处的,就有 [P286] 三经。如一、(一)经是『七处三观经』,只说到「何等是思」(二‧八七五下六行),到(三)经才接着说:(何等是思)「想尽识?栽尽是思想尽识。……欢喜奉行」(二‧八七六中一行──下一行)。二、(三)经是三人,说到「从后说」(二‧八七六上一六行──中一行);(四一)经接着说:(从后说)「绝:无有财产,……佛说如是」(二‧八八一中二二行──下三行)。三、(四一)经是三恶行,说到「不舍身恶行,便」(二‧八八一中一八行──二二行);在(一)经中接着说:(便)「望恶,便望苦, ……亦如上说」(二‧八七五下一六行──一八行)。经文次第紊乱,今依增一法次第,改编如下(下是『大正藏』本次第):

  

  图片

   增一法 │改编次第(原本) │『大正藏』本

   ────┼───────────┼──────

   二法 │一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二经

   │二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三经

   │三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四经

   │四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五经

  [P287]

  

   │五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六经

   │六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七经

   │七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八经

   │八经:二人世间难断难胜│三九经

   │九经:二清白法 │四0经

   三法 │一0经:三恶行 │四一经上‧一经下

   │一一经:三世(间) │四二经

   │一二经:三行 │四三经

   │一三经:三安善乐 │四四经

   │一四经:三大病 │四五经

   │一五经:三恶本 │四六经

   │ │一经上,三经下(『七处三观经』)

   │一六经:三守(身口意)│二经

  [P288]

  

   │一七经:三辈人 │三经上‧四一经下

   四法 │一八经:四行为黠所有 │四七经

   │一九经:四着 │四经

   │二0经:四颠倒 │五经

   │二一经:四施[摄] │六经

   │二二经:四行*轮 │七经

   │二三经:人有四辈 │八经

   │二四经:人有四辈 │九经

   │二五经:四辈云 │一0经

   │二六经:四舍 │一一经

   │二七经:四行 │一二经

   │二八经:四家欢喜 │一三经

   五法 │二九经:色力病寿豪 │一四经

  [P289]

  

   │三0经:五福施 │一五经

   │三一经:布施有五品 │一六经

   │三二经:五法得道 │一七经

   │三三经:五行 │一八经

   │三四经:五种烦恼 │一九经

   │三五经:步行五德 │二0经

   │三六经:五法行 │二一经

   │三七经:五恶 │二二经

   │三八经:五恼 │二三经

   │三九经:五恶不忍辱 │二四经

   │四0经:五恶不耐行 │二五经

   │四一经:象有五相 │二六经

   │四二经:五恶不依他 │二七经

  [P290]

  

   八法 │四三经:八欲 │二八经

   │ 疮有八辈 │

   九法 │四四经:九漏 │二九经

   │ │三0经(『积骨经』)

   │ │三一经(『九横经』)

  

  

  

  三、出于『增一阿含』的「旧经四十四篇」,是汉安世高所译的。名为『杂阿含经』一卷本的二十五(今缺一)经,『出三藏记集』是「失译」,今推定为也是安世高的译典。如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二‧四九六中、下),与安译的『七处三观经』相同。经中说到:「从移[后]说绝辞」(二‧四九四上),「说是绝」(二‧ 四九四下),「从后说绝」(二‧四九五中、四九八上、下)。「从后说绝」,就是「而说偈言」,「复说偈曰」等异译。这一特殊的译语,在一五0『七处三观经』──「旧经四十四篇」中,「从后说绝」(二‧八七六上、下、八七七下、八八一下、八八二上),也一再的说到。安世高所译(六0七)『道地经』,是『修行道地经』的略译。『 [P291] 道地经』说到:「从后来说」,「从后缚朿说」(一五‧二三一上);「从后现说」(一五‧二三一中、二三二中);「从后现譬说」,「从后说」(一五‧二三一下);「从后缚朿」,「从后来结说」,「从彼[后]舍来说」(一五‧二三二下):这都是『修行道地经』「于是颂曰」的异译,也就是「从后说绝」。「绝」是祇夜或伽陀的音译;『道地经』的「缚」与「结」,都可能是「绝」的讹写(「结」可能也是音译)。祇夜,是歌颂,重颂,以歌颂重说,使意义更明白些,所以意译为「从后说现」,「从后现譬说」。『道地经』可能是安世高(重禅观)的初译,所以译得很不统一,后来才一律的改为音译──「绝」(后人又改为「偈」)。我国诗中的绝句──五绝、七绝,大概是依此而称为「绝」的!

  

  注:[ ]内之文字在原书中之字略小

  

《华雨集第三册 六、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