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手印引導次第
本來所有大手印之修持方便,已于道大手印,敘述甚詳。然彼章所述,所以诠理。若表事方面,尚付阙如。爲求理事圓融,故有下列各章之作。使學者既信而解,更因此而起修,而實證,則區區之本願也。惟大手印必須遵守密宗條件,及須上師教訣。具詳前章,幸參閱之,可無庸再贅。
第一節 伽陁支要門[6]
第一目 漸入儀
甲、加行
修習行人,于寂靜適意宮內,軟穩席上,端身正坐。先誦四皈依叁遍,然後發願雲:“爲利法界有情,欲證究竟正覺,我修大手印定。既發願已,于自頂上,應想上師;此師即與叁世明滿。及本尊佛,一體無二,光明自性。即觀想已融入自身,或想不現亦得。然後自身于一念傾,如雲起長空,魚躍深淵,頓起如幻本佛之慢。由爲修行此加行因故,獲得報身也。”
乙、正行
(子)離于欣厭者:想法身時,上不欣求諸佛正覺,下不厭離輪回怖畏也。
(醜)意不修整者:真實法身,由昔成故,離于修整。是以身不修,整諸務皆遣;語不修整,不妄談論;意不修整,心無所住也。
(寅)無緣之界者:于大手印理緣念之心,離于緣念,不依諸相;如薩得羅光爾鳥,空中作巢,而不依于山石林木也。
(卯)無念之體者:有體無體,俱不思念,即是樂也。樂即無念,樂即明照,明照即是無念之樂。即此樂明無念,無別異故,名爲無念也。
(辰)不亂而住者:即于前樂無念空理,而不散亂。隨力想念而應住之。由爲修此正行因故,果證法身也。
丙、結歸
出定時,而作是念,承此所修真空禅定善根力故。我及法界一切有情,速願證得無上菩提。回向既已,觀一切法,如夢如幻,任意而住。由爲修此結歸因故,果獲化身,斯乃漸後頓入儀也。
第二目 頓入儀
頓入者:想念正行五種之理,而不修于加行結歸,此名頓入儀也。
第叁目 開 示
律精喇嘛並設爲問答以開示:
問曰:頓入之人,並不宗尚加行結歸耶?
答曰:非不宗尚。于大手印從一念因,加行不勤,正行無緣,結歸非著。不勤者:身、語、意叁不起精勤也。無緣者,即超意也。非著者,于諸覺受,不應執著也。
問曰:于一切法,了達方勝,而得成佛,今于此中,還具已否?
答曰:具有此義,加行結歸,即屬方便。其正行者,即屬勝慧,福智而足,願行菩提,增長究竟,准前應知。又身語中,皈依發願,是語自性。頂想上師,起本佛慢,是身自性。想正行理,是意自性。
問曰:此中還具見定行果否?
答曰:悉具有之。第一屬見,第二第叁屬定,第四屬果,第五屬行。于中定者,切須明顯時促數多,方爲善也。
第二節 祝拔宗大手印
從上要門所示,加行則表事多于诠理,正行則诠理多于表事,若結歸只須回向,可不必論。然觀于答問,則知正行爲對漸入頓入,兩者皆攝,利根者如理思維,即修即證,故不須繁瑣修儀。但爲漸入者,依儀起修方便,敬將白蓮花上師所造祝拔宗大手印科判大綱,約略述之。
第一目 加行
甲、共加行
共加行者:爲思維暇滿,觀無常,怖輪回苦及知黑白業。[7]
乙、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者:爲皈依、發菩提心(本站注:即大禮拜),修金剛薩埵[8] ,供曼荼,修上師相應法及七支坐法。[9]
第二目 正行[10]
甲、共同受持
共同受持分二:初,爲得定之根本,求受持勝止,修習專一瑜伽。二,爲抉擇住與動之根本,求識持勝觀,修習離戲瑜伽。
乙、不共修持
不共修持分二:初,所顯諸法與心,等同一味,名爲一味瑜伽。二,抉擇諸法,本具俱生正智,名爲無修瑜伽。
第叁目 結歸
結歸分叁:初,爲指示認識大手印[11] ;二,觀察障礙與錯誤及過失;叁,辨別覺受及知與證。
注釋:
[1]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
[2] 參看《恒河大手印》。
[3] 參看《恒河大手印》。
[4]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
[5] 參看《朵哈八藏大手印明顯口授》。
[6] 是密勒日巴大師弟子律精喇嘛所造,關于大手印之修習次第者。
[7] 參看《大幻化網導引法》。
[8] 修金剛薩埵,是觀修百字明,以除業障者。
[9] 七支坐法,屬修身部位,詳見第十五章。
[10] 即四瑜伽,詳見第十二章。
[11] 認識雲者:謂于根上起抉擇,于道上起修持,于覺受詳細辨別,及分別道地之暖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