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大手印
根大手印,既已了解,由是即須斷滅無明,而斷除方便,于上師教訣與行持次第等,生起精進。此謂道大手印。
貢噶上師開示雲:“所謂道大手印者,恭敬信順于上師,而得聞于法。由聞而如理思維,得決定之正知見,又如理修行之,是即道大手印也。[7]”
如是本來,因即法身。現證方便,即上所說教訣次第及修持際現前覺受。故如師口訣行持,忽然垢都淨已,自亦識得心無自性,而另娴熟,此能證方便,叁藏四續所說頗多。然次教敕傳承寶宗,一切深道,悉集在敬信上師。四灌頂二次第說:亦唯于敬信中備,應當知之。
大手印之道,有分爲心性大手印與顯有大手印者。本元實在,大手印智,離一切邊,自續具有。于此謂之心性大手印。顯有輪寂之一切法,綽然證現爲一大智濤,于此謂之顯有大手印。此二行持法則,具見各導引次第,此中不詳。然行持中,複應分爲見、修、行叁門者,如達波尊者開示雲:「心明離執如虛空,不墮方所是爲見。自明自照心如鏡。無有明暗是爲修。心坦無整如嬰兒,離諸遮求是爲行。」又如教敕傳承祖說,拔惹瓦所闡明者中雲:“凝觀是爲見,于彼不散修,常行是爲行。見脫理趣縛,修脫心執縛,行脫取舍縛。[8]”
所有曆代祖師大手印之诠示,均在道大手印中。即如八大手印,亦不離此開示。如《法華經》所謂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者也。文繁不能備錄,只將薩羅哈大師口授,擇要錄之[9]。
第一節 見
第一目 辨見[10]
辨見頌雲:“以莫散心觀自心,若能自知自本性,諸相自脫大樂中,散心亦皆成大印。”
第二目 明了達見之相
明了達見之相頌雲:“如人尋求虛空界,無中無邊亦無見,如是尋求心與法,亦不得極微塵許。尋求心亦不可得,如是無見即是見。”
第叁目 明見無改變
明見無改變頌雲:“如海船上放鴿飛,遍繞諸方仍落船。如是以心觀分別,終歸最初心本性。”
第二節 修
第一目 明無可修
明大手印無可修頌雲:“本清淨心勿造作,勿取勿捨住本然。未通達者無可修,達者亦無能所修。”
第二目 明不離無修
明不離無修之義,即爲最勝修頌雲:“若于叁世不作意,離邊安住本性中,護此即名善修持,不須持息勿系意,心無造作如兒童,倘起覺念即觀彼,如水與波無差異。”
第叁目 明本性即道
明解叁輪之識,其本性即大印道頌雲:“不可作意大印中,無少可修故無修,不離無修即勝修,無二俱生大樂味,如水注水無二味。”
第叁節 行
第一目 明行無定方
明大手印行無定方頌雲:“然瑜伽心無有二,一性一亦不可得,種種行相無根本,猶如瘋狂無定事,無作之行如孩童。”
第二目 明行不被緣染
明如是行,不被緣染頌雲:“心如蓮花從泥生,而無垢穢所能染。受用飲食及欲樂,或使身心極熱惱,如是種種諸行相,亦本無染無縛脫。”
第叁目 明利他之行
明由離著悲心,而行利益他之行頌雲:“住于自行無定中,若見愚癡苦衆生,由哀愍力而哀泣,修自他換行利他。觀其實義離叁緣,如夢如幻非真實。”
道大手印,分爲見、修、行者叁,上列諸頌,說之甚詳。柏竹大師長行所示,尤見深入淺出,語重心長,學人讀之,更覺簡明動人。茲並錄出,以殿此章。略雲:“能修之補特迦羅:
(一)所具定見,須如鹫翔騰空。蓋以見若具而不定,則苦樂難易起時,即已忘見。重病忘見,死時忘見。當其處境優逸,日坐厚裀,宴安醉酒,心廣體胖。見早已置腦後。猶複伸手向空,而說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一切皆空。此僅僅口見,無少許益。即所謂口頭禅也。是故須具定緝拿,苦樂病等于已生時,須憶見之實相,能免纏繞,而得自在。若其具見實相未足,須悟須證,爲能悟證,須就上師,以大敬信,依教訣寶。故須如鹫騰空時,據地藉勢,扶搖而上,及其迳上飛翔之目的地,不勞重翺翔矣。
(二)修持應勿間斷,須如巧婦爲炊。蓋以一般人于師旁人前,往往頻作瑣屑勤勇,等持座多。但于煩惱叁毒不稍製伏,妄念份內繁增,心轉粗暴,與凡夫俗子,迄無少異。故須外似無修,而常觀自心,勿爲煩惱貪嗔之所自在,念憶白方,力勤無散。若就因乘所說:謂如憶念知,說爲叁學之依或因,時恒趣彼,是修不斷,故如巧婦爲炊也。
(叁)所行率勢而生,須如老牛放溺。夫所行最上,莫如敬信上師。又依禁行,且勿于衆前獨處,而有分別。平時恒常所行,若平衡然。行止坐臥,一切所行,均以饒益有情爲要。所謂率勢而生者,蓋以若率惡行,則趣凡夫自類相續。故須率勢力作供養叁寶等善行,身口意業,悉趣于法,所作善根,悉以回向利等虛空如母衆生焉。尤以閑居必慎其獨,莫于人前自诩精進,如拭曼荼羅[11]及禮拜等,一似豚尾頻搖,毫無精進。故須恒常一貫力修,應似老牛便溺,初不猛急,後不斷若[12]。
注釋:
[1] 參看《恒河大手印》。
[2] 普賢如來,爲普賢王如來之簡稱。是元始佛。亦即根元之義。
[3] 即無須頭上安頭之義也。
[4] 參看《恒河大手印》。
[5]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
[6] 參看《朵哈八藏大手印明顯口授》。
[7] 參看《恒河大手印講義》。
[8]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
[9] 參看《朵哈八藏大手印明顯口授》。
[10] 以修大手印道。首須明見,但欲明見,須先辨認清晰。
[11] 曼荼羅,簡稱曼達,義爲寶盤;是將身外一切寶物,悉以供獻。最簡要爲七供,即須彌山、四大部洲、日、及月是;最完備者爲叁十七供,恐怕繁不錄。可參看大幻化網導引法。
[12] 參看《了義海大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