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
劉銳之 著
羅序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中,不少人以爲在千差萬別的現象界裏,遍存著純一無差別的實體,現象界是實體的具體表現。大乘佛教中很明顯地也有這中傾向。唯識宗說:“我、法是無,依識所變”;識之實體即是真如。華嚴宗立四法界;衆多現象各各差別,名“事法界”;衆多現象同一實體,名“理法界”;衆多現象是一實體上之用,即此體用相融的關系,名“理事無礙法界”;一初現象同一實體,相即相融,即此關系名“事事無礙法界”。空宗空一切執,以顯實相(實體之異名),只不肯對實體作正面的描繪而已。天臺宗立“叁谛”:俗谛立一切法,攝一切因緣所生現象;真谛泯一切法,假法泯而實體自顯;中谛統一切法,示體用之不異。若連實體也否定了,便是惡取空、頑空之類,不可以談大乘佛法。
跟著實體的肯定,便有一個問題産生,就是實體既是無差別界,則必非“有分別的意識”所能把捉,亦非“有差別的名言”所能诠表,我們如何能把捉到它?只靠思維推理做功夫的哲學家,于此可說無能了。雖然如此,仍有一部分人用直觀的方法以求解決。我國的孔、孟、莊子都很重直觀體驗,宋、明理學家的靜坐澄心體認天理,印度古代諸宗,多以禅定爲證涅槃之路,佛家大小乘學各在第四禅中引出“生空智”或“二空智”始能見道。他們都認爲衆生本來具超越的直觀智慧,可以觸證實體,不過方法各有不同。
就佛家言,這種證體(把捉實體)的方法名爲“瑜伽”。瑜伽,義爲相應,是澄心默識與理相應之意,大小乘各宗都有瑜伽,但因修行人的根器(利鈍)、悲智差量(大小)、好樂(樂略樂廣等)及所依經教之不同,而所用的名稱和所采用的方法不無差異。小乘人所修的瑜伽,在見道前有五停心觀、四念住、四正斷、五根、五力,在見道位是七覺支,修道位是八正道;大乘空有二宗的瑜伽,各有無量叁昧,而空宗以“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爲主,有宗在見道前,以世間慧學修唯識觀,見道後有大乘光(智)、集福王(悲)、賢守(守護一切善法)、健行(強健之行)四叁昧;密宗有“作、修、瑜伽、無上瑜伽”四部;淨土中有念佛叁昧;天臺宗有一心叁觀、一念叁千等法門;華嚴宗有法界觀;禅宗有看話、坐禅等法。
大手印是佛家許多證體方法之一,爲西藏密宗噶居派的瑜伽法門,是無上瑜伽之一種。書中所著意介紹的,屬于各種大手印中的“光明大手印”。其曆史淵源,所對的根機,內容的要旨,實修的方法,修行的效果等,書中自有解說。我讀了這書之後,覺得這種修法,有單刀直入、廢诠談旨之概,與大乘空宗的叁解脫門,禅宗的禅法很相近,而于小乘禅法及唯識宗的觀法距離較遠。是不是傳大手印的古師對于空宗和禅宗也有所承受呢?不過這是上乘瑜伽,卻是無可懷疑的。這種簡要直捷的禅法,于上根利智的人誠爲契機,對于下根鈍慧恐怕還不如五停心、四念住等的穩當。作者開首就引古德的話,說非經四級灌頂,不得輕易傳授,殆有深意。
公元一九七六年十月十一日羅時憲作序
自序
佛教傳入中國,而大乘崛興,至今不廢,以其機之相應也。達摩祖師西來,則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枝開五葉,北秀南能,成就極衆,宗風之盛,代有傳人,绮麗盛哉!禅宗之于瞻部洲中,以國人爲最契機,由來尚矣。
密乘之大手印,亦分漸悟、頓證;與如來禅、祖師禅將無同。唐處金剛智,善無畏兩祖師西來,始有密法譯傳。惜限于時節因緣,只止于瑜伽部。其無上部之大手印,未及譯也,及後厄于叁武之唐武宗,更無論焉。然當是時,密乘獨弘揚于西藏,及至元代,密教重興,知國人契大乘與禅宗之機,故移譯大手印若幹,以饫茲土。大乘要道密集,典籍可稽。明太祖出身皇覺,崇奉密宗,日于准提菩薩座前恭敬供養,以求福報,及其貴爲天子,富有四海,爲恐國人依樣葫蘆,對密乘已極妒忌,至明成祖更藉密法,以篡天下,變本加厲,禁民間之研究密乘。迨至有清雖非常崇奉,世宗雍正,且舍其太子宮,以奉密宗,即雍和宮是也;但亦限于宮闱供養,民間不許流傳,觖望而已。清社既屋,吾師諾那呼圖克圖知漢土緣熟,發願南下;不囿于西藏成法,破格以大圓滿,普度群倫。貢噶呼圖克圖,更能繼志述事,廣譯傳授大手印多種,以資普及,至是大手印始得與漢人結緣,洵盛事也。
自愧鈍根,對于祖師語錄,常苦一竅不通,雖虛雲老和尚,初複南華,道經穗石,授菩薩戒,命名寬慧,賜號佛定;其後且屢谒曹溪,躬乘法乳,亦苦欲從末由,翹企宗門,每感望洋興歎。二十余年前,雖親近諾師頗久,然年穉識陋,未解求法,及後追憶,深悔入寶山而空手回,固不知何所謂大手印也。若于貢師,雖獲遙傳,未經承事,郢書燕說,實深認指爲月之虞。故對大手印,實不敢妄予置喙也。
前年張澄基教授從美利堅返國,取道香港,約金剛乘學會諸同學發起歡迎,下榻李世華兄家,常得親灸,教授隨事貢師學習大手印有年,且有志弘揚,以利初學。留港數月,叢學大不乏人,棒喝所加,略知一二。同學偶事詢問,不揣冒昧,稍舉所知,而茲之謬然獻醜者,實基于因緣有五,僅列舉之:
一、鑒于一部分學佛者,對密乘未深了解,甚至加以誤認,以爲偏于事相,重于神通,徒息增懷誅以爲能,只打鼓搖鈴之是務。故殊于大手印略予介紹,俾知密乘之全貌。
二、有等學人以本來是佛,不假修成,其承當則有余,而修持則未也。乃自以爲當下便是,而以修大手印自誇。唯是各大手印所示,及曆代祖師口授中,均以傳承爲尚,尤須敬信上師。四瑜伽中,分品修證,即以禅宗而論:初祖面壁九年,六祖潛修多載。曆代祖師,則印證而後,保任須時,似非無相無爲,便能了證。
叁、大手印多種,普攝群根,因而深淺互殊,略詳各異。或適于頓悟,只數語便得其機;或宜于漸修,非長篇不能破其惑;或敷陳義理,而累牍連篇;或指示真诠,而鈎玄提要,則未免重于此而輕于彼,取其雄而遺其雌,故佛有酪酥醍醐之五時,藏通別圓之四教,若能兼收並蓄,細大不捐,分采衆長,舉一隅以備作叁隅之反,更條分縷晰,綱舉目張,雖不敢雲撷諸本之精華,但亦可見一般之梗概雲爾。
四、修身一事,借幻以修真,顯宗不廢。無上密部,益見重視,而尤重身心之兼修。本書于修身一章,介紹頗爲詳盡,實欲提起讀者之注意;但不是指凡修大手印者,非先經此修身不可。幸垂察焉!
五、爲學之道,寡過爲難,故古人有不求有功,先求無過之說也。欲求無過,須先于過患,能悉其詳,對治能知其方便,始易爲力。故本書于過患對治一章,不嫌詞費,不避重複。盡予搜集,不厭其詳,以備修定者之參考。
佛根聞思既少,又阙修持,對于大手印之見聞,已感缺乏,加以頻年兵燹,流離播遷,散失無數,茲編屬草倉卒,凡所稱引,不無挂一漏萬之譏,而文內所陳,非照本鈔謄,即隔靴搔癢,亦不免爲識者所哂。倘遇世之大德,不舍本願,大發慈悲,幸賜矜憐,詳加開示,則抛磚引玉。是則禱祀以祈者矣!
佛曆二五0二年(1958)戊戌中秋節東莞銳之劉佛根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