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成實)複無體性。前二者爲具能所之戲論,刹那生起虛妄,其自性則空。後者則爲法爾顯現之空性,爲無實體之本性,以本來清淨故,因空性力用而住,此即諸佛法身之證悟相。其所顯現之力用,即爲佛身佛土之體,遍虛空現前生起。以此覺性力用法爾而現,故離因果。此即如來十力及四無畏之體。
諸佛法爾顯現,名善逝種。此非如種子之有變壞、有增減、有因緣等等,此無有覆蓋,亦無有一可喻境堪思量或顯現。
此如《文殊師利遊戲大乘經》(Manzusri-vikridita-mahayana Sutra)所雲——
姊妹,妄心雖刹那生起,然不與自性內光明相融,以自性內光明不爲刹那生起之妄心所染故。
此亦如彌勒菩薩于《寶性論》中雲——
無爲無功用 不依他而覺
具智悲力用 自他利俱足
【釋義】唯識宗謂遍計所執無實體性,依他起者亦無實體性,而圓成實則有實體性。即中觀自續派安立無生自性,宗旨實亦同此。故據唯識見修習,即有能淨的智,與所淨的識,是即爲分別。瑜伽行自續派則屬他空,是亦落分別對待邊。今了義大中觀說圓成實亦無實體性,很可能給外宗(如前說唯識、中觀自續派)認爲是“斷滅空”,是“惡取空”,故須辨別其理。
所謂圓成實性,雖然真實,但卻不必有實體性,正以無實體性,然後始能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增不減。所以諸佛實法爾顯現,離諸緣起。所表現出來的,非其體性或身相,而是其法爾功德事業。此如大日亦無實體,然而其光與熱卻法爾生起。此即其體雖空,卻不失力用。
《寶性論》一頌,謂佛性及所攝八種功德,即一無爲、二無功用(無作意起功用)、叁不依他覺、四智慧、五慈悲、六力用、七自利圓滿、八利他圓滿。詳見拙譯《寶性論新譯》。
【正文】唯若執一切法除空性外即無自性,此卻爲本空見,蓋亦可依此邊見說真實佛身本空。如是,則佛身、本覺智、佛土等皆可說爲非實有,積集資糧、清淨垢障等依此亦皆非實。無論因乘果乘之教法實顯示除障之道,如是亦成斷滅。
若清淨之體非實,即無清淨之果可得。根本智若空,則無利他之行,亦無所謂證悟。對世俗之不淨依他起,亦無證悟相可轉此不淨爲清淨依他起。由是無在纏與解脫之自我,亦無救法可供個人證悟。如是有種種過失,皆緣執著自性本空而成邪見之因。此由《寶積經》所說即知——
迦葉,若乎空性,以心計量,由邪見見空,是則爲大邪見。迦葉,甯見計我如須彌山,不見憍慢衆生計空爲無。何以故?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即離,若此計外之空,彼不可化。
【釋義】所謂“計外爲空”,即是虛無,不但否定事物的本體實有,且連事物的功能亦加以否定。如是一切法皆歸斷滅,是則名爲“惡取空”。
了義大中觀雖遠離一切邊見,但卻承認事物的相與用,因此修道便可除去垢障,便可積資糧,便可證悟。此即與“計外爲空”者有所不同。
【正文】然若計外非空,則如《入楞伽經》雲——
雲何空性?此即一切法勝義真實,即聖者大根本智。聖者根本智之究竟,即其本覺,此中一切見空,諸漏亦空,是即一切法勝義真實空,是即聖者大根本智。
說外空之勝義真實,亦可見于次轉*輪經典。如《般若二萬五千頌》雲——
何等名爲他法他法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實際(依藏本尚有以下數句:無漏真實、法性如是、無倒自性如是、無異自性如是、如其真實如是住),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是名菩薩摩诃薩摩诃衍。
此即如前引《寶性論》雲——
佛身法爾淨 煩惱故不染
如是展現之自性于有情心識中,實如珍寶之藏諸于地。于彼性中本無汙染,然卻刹那自然生起輪回相,如水成冰。《叁摩地王經》中有雲
清淨內光明 無障亦無雜
是名善逝種 無始住其實
于龍樹大師之《攝真實論》中亦雲——
有如地中泉 彼是純清淨
智在迷妄心 亦純淨如彼
上來所引,即謂依了義言,如來藏實不可思議。如來藏自性遍輪回涅槃,離善離惡。此如《大乘莊嚴經》雲——
一切法自性 無異即如是
淨即如來性 有情具彼種
上來所引,明離對待之自性,即爲無變異之實相。于《寶性論》中有雲——
本初及後際 不變其勝義
若依刹那生起之汙染作區別,則說有叁類,此如《寶性論》雲——
不淨與染淨 及圓滿清淨
吹第相應者 凡夫菩薩佛
《釋論》釋此雲——
世尊于諸經中廣說無垢藏六種義理,即性、因、果、相應、行等。此皆可依叁種境界,立叁種名字——一者,境界不淨者名爲世法有情;二者,境界有淨及不淨者名爲菩提薩埵;叁者,境界圓滿者名爲如來。
以此即有叁乘差別;或依次第而有五道、十地之差別;或依倫理而有善惡有情之別;有聲聞、辟支佛、菩薩、佛陀之別。然內在光明自性則爲真實之開展,亦即勝義谛,周普萬法而無善惡增減等種種對待。此如瓶,瓶由其性而顯差別,謂土瓶、木瓶、寶石瓶等,然若論瓶之空間,則無瓶性差別。如《寶性論》雲——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遍一切處法共相 過失功德及究竟
恰如虛空中色法 有劣有中有最勝
【釋義】上來大段說如來藏。
如來藏思想于印度佛教中爲一大流派,當日傳來漢土,發展成爲叁論宗、華嚴宗、天臺宗。然而當日傳來者實爲瑜伽行自續派的他空見,即《大乘起信論》的思想。至于菩提達摩所傳,愈來愈多證據證明即是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法門)。此可參考邵頌雄《禅密同源初采》(刊《內明》第二九九期)。
不二法門即了義大中觀,雖亦說如來藏,卻非他空。由是即不受今日漢土流行叁系判教所判,以其宗義非“真常”故。
于《寶性論釋論》中,已明說凡夫、菩薩、佛的分別,依叁種境界(vrtti原意爲轉,指心識所轉境)。然而當日勒那摩提譯本論時,實持他空見而譯,由是遂令彌勒菩薩所傳的如來藏義與他空見混淆。蓋視爲心識所轉境界即無實體性,如何能稱之爲“真常”?此可參閱拙作《寶性論五題》(刊《內明》第二九五、二九六期;及《慧炬》第叁八八至叁九O期,並收入拙譯《寶性論新譯》附錄)。
時至今日,必須將關于如來藏思想的判教弄清楚,而且更不能將此思想分別爲初、中、後期來理解。若不明如來藏的了義,則將失去了義大中觀此一重要法門。尤其重要的是,持了義大中觀見的甯瑪派,保存了由印度傳來的九乘次第修習體系,由小乘止觀至大圓滿法,條理井然,若因對如來藏的誤解而忽視了此體系的修習,對整個大乘佛教來說,實爲莫大的損失,因爲可能同時忽視了一向以來印度大乘修習傳統。
【正文】若謂上來所說叁種境界究竟如何?則有情之輪回涅槃,實依能否解脫
覆蓋其如來藏之垢障而作差別。如上論雲——
處處有情具佛性 佛見無垢功德藏
二障所覆羅網雲 以慈悲風吹令散上說叁種境界,凡夫爲無明覆障,僅得少分證悟相。聲聞阿羅漢與辟支佛則以或多或寡之對治力,漸除覆蓋如來藏汙染,是故證悟相較上;然地上菩薩則已超越種種具無明相之位,是故更上;至于佛陀,離一切障,是爲至上。
是故勝義谛者,爲實相之展現,不依下叁乘聖者所住自性而安立,此謂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住于資糧道及加行道上者因難知其義,僅能作爲考察智之精進;即住于定慧者,于道上亦難了知究竟,仍離少分證悟,此如小兒難知,其光輝于隙縫中僅爲一閃者,實爲無所不照之大日。
上來所說,如《寶性論》雲——
離言唯勝義所攝 離世智且無可喻
無比及離輪涅法 佛此境界不思議
于佛界中,直接且圓滿了知此真實自性展現。此如《釋論》釋雲——
真智見少份 如雲間見日
聖者清淨見 亦非常見此
唯具無邊智 始常見法身
以一切種智 無邊如虛空
【釋義】說如來藏爲無明覆蓋,即說心識因受汙染而失圓滿清淨本覺。非謂有一清淨實體,其上覆蓋著無明像一層殼。
言實相展現,不依叁乘聖者所住自性安立,即說叁乘聖者心識境界尚非實相,以尚于程度上受煩惱汙染故。如是即知所謂如來藏者,無非爲心識不受汙染時的境界,此境界唯佛始能了知,離言說思維。
【正文】或難言:有情成佛須積集二資糧,及以法爾光明之顯露,以出離二障,然則此于有情自性中,其實爲無用者耶?
答雲:不然,此蓋有兩種離垢。一者法爾清淨,一者離刹那生起之汙染。前者真實,以爲其自性故,于本來清淨本性無所變異故。此如《諸佛根本智莊嚴經》所雲——
文殊師利,心即法爾光明故,不爲虛妄心所染,唯受刹那生起諸妄念所汙。是知法爾光明離諸虛妄。無虛妄則無對治。
又如《般若二萬五千頌》雲——
僑屍迦,于意雲何,有情有生滅不?
答言:不也,具壽須菩提,若問雲何,則以有情本來清淨故。
同經又雲——
于法爾光明中,唯清淨離諸虛妄。以受想行識皆法爾光明故。是唯清淨,離諸虛妄。一切相智所起萬行,皆爲法爾故。是亦唯清淨,離諸虛妄。
由上來所引,知法爾離垢實超越心識境界,實由諸垢障中真實解脫。于勝義中此本來圓滿,以絕對真實(圓成實)法爾清淨故。
第二種離垢,即對刹那生起諸垢障作適當對治。前已說此非真實證悟,此住于根,不爲道所治,故其果則仍是有情。由是知說無相違,以未說有情即離一切障諸佛故。
【釋義】誤解了義大中觀爲斷滅空者,以說成佛亦無真實本體,故質疑曰:積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及顯露法爾光明以除煩惱障所知障,是否其實徒勞無功?其意若曰:若成佛了無本體,則誰是資糧之受者,誰是離障成佛者?
此不知所謂圓滿清淨如來藏,實謂其法爾圓滿清淨,乃指法身諸佛境界而言。此即與有情之修道與對治無關。有情心識非法爾能離一切障染,故仍有積資糧與除障之業力。然若落對治邊,即有能所的區別,故非證悟,由是即非究竟。
因此,不宜將諸佛境界用于有情心識,亦不能用有情心識來思議諸佛境界。謂有情心識本來清淨,不等如說其不受汙染,而佛則決定不受汙染,以具汙染即非佛故。由是佛之本體不可思議,僅能說爲法爾圓滿清淨。大圓滿叁句義,謂體性清淨、自相任運、大悲周遍,即如是說佛之性相用。
【正文】同理即說有兩種實證。此即由本來真實之本覺而證法爾根本智之實證,及由道上禅定力而證依他起根本智之實證。前者定義爲超越世俗,爲法爾根本智,此由自體本覺智而了知勝義真實。故《文殊真實名經》雲——
隨身成妙義 淨除諸惡趣
救諸群生尊 度脫諸求生
此兩種出離及兩種實證,自性圓滿,住勝義真實體性中。此如聖者彌勒于《寶性論》雲——
于法無所減 亦複無所增
如實知實谛 證此即解脫
後一種實證,爲由道上定力所增長之實證,說爲絕對,須離整治,蓋于等至時之根本智,及後得時之大悲,已積二資糧,故離障力已能成就證悟。此如《大乘莊嚴經》雲——
前際與後際 此中無分別
諸障所不集 由是得成佛
【釋義】說兩種離垢,一者法爾,一者對治,前者真實,後者不真實。
說兩種實證,一者法爾,一者依他起,而二者皆真實。
何以有此差別?此實說離整治則可證真實,對治即非真實。以對治則必落邊見故。由是可知了義大中觀離邊離整治。
然離整治必須住法性中始可言此境界,此所以跟懈怠與放縱不同。
或問如何始能于定中住法性?此則必須曆九乘次第修習,依次證生起次第之叁等持、證圓滿次第之子母光明、證生圓雙運、入大手印定,始可言住于法性。此中無著論師于《寶性論釋論》中雲——
譬如芽漸長 突離種子殼
見道斷煩惱 漸修忽頓悟
《中觀宗宗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