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未离障染,其在六识聚中显现之外境,亦无非世俗。
要之,凡遮遣者皆应归之于世俗显现边,而建立之为颠倒。然世俗显现,又分为显于有患根之倒世俗,及显于无患根之正世俗。前者即于凡俗心中亦许为不实,如第二月、如梦等妄见。后者于凡俗心识中却许为实,如月等妄见。
颠倒心中之各种显现,虽于执二取之颠倒境中许为真实,然于圣者及佛陀之等至中,则非为所缘,以颠倒既灭,颠倒显现自亦不起。此犹如毛发相唯现于有患眼根,于善眼根则不现。前引之《入中论》复云——
如眩翳力所遍计 见毛发等颠倒性
净眼所见彼体性 乃是实体此亦尔
又如圣提婆之《中观灭妄论》(Madhyamakabhramaghata)云——
圣者如日智 摧破无明暗
心王及心所 对境皆不起
【释义】世俗分二层次,喻为有患眼根所见之倒世俗、无患眼根所见之正世俗。前者即遍计所执自性,后者即依他起自性。前者即凡夫之妄执二取(能取听取)为真实,犹病眼执毛发相为真实;后者如圣者于后得定中所证境,情器世间缘起实相。此实相其实仍非真实,故属虚妄。圣者及佛陀于等至中所证,则非颠倒虚妄,以离二取故,颠倒不起,譬如于善眼根中毛发相不起。此即所谓圆成实性。
是故依他起自性,仅属世俗之真实。应成派亦予以遮遣。
《入中论》偈颂后二句,应译云——
净眼所见一切法 应知亦为世俗谛
如是即较易理解,知凡缘起法皆属世俗,非绝对真实。
【正文】如是,胜义谛可定义为远离能所二取戏论之体性,心王及心所之一切垢染,于如实展现中悉皆寂灭。以离繁琐名言句身等体,故无对外境之攀缘。
胜义谛又可定义为离言说思维之常恒真实体性,迷离戏论,不落见地。此如《顺中论》偈颂所云——
二种法皆无 戏论不戏论
不分别不真 此义是谛相
【释义】上偈依元魏般若流支译。颂意云:由戏论以离戏论,即外无所受,内无法执,此即谓为寂灭(谛相、真实相)。
如是即远离能所二取——内识能取、外境所取悉皆遮遣(故云“二种法皆无”)。
【正文】总之,甚深义之法界、诸佛离一切障之殊胜寂灭心识,了知法界之一切相智、圣者菩萨于等至中之根本智体性、于后得时显现之胜慧,凡此皆为胜义谛。
【释义】上来依定义说应成派胜义谛范限。
由是可知,应成派之分别胜义与世俗,实以二取作为分别,此即彼宗较自续派以下诸宗优胜之处,以不落本体范限故。
【正文】应成派虽亦用因明五正量以衡量诸法无自性,然却不同自续派之先建立世俗相为假,然后予以遮遣;或先建立离戏论,然后用胜义真实遮遣戏论。应成派以无颠倒密意辩证,引向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住于真实。此中一切皆无分别,离“有、非有、有非有、非有非非有”四句。由是遮破一切有执之见地。如龙树菩萨《回诤论》云——
若我有少宗 则我有彼过
由我全无宗 故我唯无失
于《广百论》中亦有云——
有非有俱非 诸宗皆寂灭
于彼欲兴难 毕竟不能申
复如《中观宝灯论》云——
所许之实事 少分亦无有
从始本不生 如同石女儿
【释义】应成派先不立量,由是即可用隐义同类因以遮遣一切先设见地为非,复可衡量一切法无自性。
以遮遣见地故,即能离有、非有等。无先设见地故,即“全无宗”(全无先行建立的宗义,如唯识宗建立阿赖耶识、自续师建立无生自性),由是即不受人所难。
既“全无宗”,故自然无实事执,如唯识师之执阿赖耶、自续师之执无生自性,从应成派的观点看来,皆落实事边。此无实事执,即以“从始本不生”故。
【正文】或难云:如是,二谛应即无从建立。以其既住于真实自性中,则已超越一切对待,二谛亦应已被超越。
答云:应成师亦依虚妄世间增益相而建立其名言,唯却不似他宗执之为实。如《入中论》所云——
若时都无依他起 云何得有世俗因
又如《三摩地王经》云——
所闻与所说 离诸文字法
无改而增益 作闻法开示
【释义】应成派以下诸宗,先作世俗谛建立,然后离世俗建立胜义。故彼等认为,若不先建立世俗,即应无从建立胜义。然应成派之二谛,则仅以名言焉世俗,其名言建立则随顺世间虚幻增益(本属虚幻,即为之建立名言,此即是“增益”),而离一切世俗即为胜义。故虽未立量,亦可建立世俗。《入中论》偈颂,即依他起亦视为世俗因,予以遮遣,此即离一切缘起法(名言法)而立胜义。
《三摩地王经》偈颂的意思是:佛所说与圣者所闻诸法,实离文字(名句等种种名相),然于开示法义时(或圣者闻法时),则不能不随顺世俗建立名相以沟通,然此建立虽有增益(为虚幻法增益名相),而法义则实未因此增益建立而有所改变。此即如应成派所建立的二谛,虽建立世俗而不坏胜义。
【正文】是故于真实中双运等至与方便大悲,即能积集智慧资粮;于后得定中视一切法如幻,即能积集福德资粮。由是即能证佛之真实法身及两种色身。如《宝鬘论》云——
诸佛之色身 福资粮所生
如王慧资粮 流出佛法身
如是,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果之中道,缘法色二身双运。
【释义】真实中等至,离一切染,即是智慧。与大悲双运,即智悲双运。如是积智慧资粮;后得智中如实见情器世间,功德事业自然生起,如是积福德资粮。由是成就佛法身与两种色身(报身与化身)。
住于真实而不离世俗(大悲方便),即不偏于智边,由是始能积智慧资粮;虽作功德事业而视一切法如幻,由是始能积福德资粮。故曰根之中道缘二谛;道之中道缘二资粮。如是证法色二身双运。凡成佛皆法报化三身具足故。
二、内宗——大中观
【正文】复次宣说深细内宗大中观义。此如清辩大师于《中观宝灯论》中所云——
应成自续二派中观,为粗品外中观。善知识为辩破外道,或因着述大论,或因建立殊胜义理教导,是故说此。若欲体悟细品内中观,行者则应于瑜伽行中观自性中修止观。
此即说中观有二,一为外粗品,一为内细品。
【释义】《中观宝灯论》即《般若灯论释》,收《大正藏》第三十卷。引文不在本论之内,见于释文,故汉译无此。
此中须知,“他空大中观”实依瑜伽行自续派而建立,以其视一切轮回法自性空,而涅槃法则本体不空,由是“无生自性”以外一切法空,是即“他空”。
应成派则为“自空”。不但不执外境,抑且不执内识,由是离能取所取,住于真实,此即无“无生自性”可执,由是轮回涅槃法皆自性空。
了义大中观,即瑜伽行中观(Yogacara-Madhyamaka),即所谓“大圆满”法门,此即遮遣一切相对法,而赤裸直证绝对。由是“他空”、“自空”皆相对法,仅绝对始为“不二”(相对即为二),故此即不二法门,亦名不可思议法门。
【正文】于后者,摄法王弥勒已广说其义,一切法安主为三性。此即就末转*轮所说之无倒义理,及三轮究竟清净义,予以安立。
【释义】弥勒为未来佛,尚未正式于人间示现,故称之为“摄法王”。及其示现成佛,始为世尊。
三性,即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轮清净,即主、客、物三者自性空。如以布施为例,即施者(主)、受者(客),及所施之物(物)三者皆无自性。以三轮体空故,释迦说未曾说法,未有一有情可度。
了义大中观以末转*轮所说为了义经。如今有些学者怀疑,中观宗既说唯识为不了义,而释迦于末转*轮实说《解深密经》等唯识宗经典,却又谓末转*轮为了义,何则?宁玛派认为,末转*轮实说“瑜伽行中观”(了义大中观),《解深密经》等说唯识仅为其一分。
此可以《入楞伽经》为例。其主旨虽在说如来藏,然却仍说三性、八识,即因如来藏实为离垢心识境界。欲说离垢,必先令凡夫知心识污染种种行相,此污染相即名阿赖耶识。故末转*轮非专说唯识,仅为方便而作此建立。故可判唯识为不了义,而末转*轮则为了义。
【正文】于前说唯识宗中,依他起性为空体,且说为绝对,所遮如幻外境空。绝对真实(圆成实性)者,亦说为所遮如幻外境空。盖于心识及心行境界中,凡依他起者都说为如幻外境及其一切属性皆空之体,而一切法所依,本体皆空之空体,即是绝对真实。然此空体却非实有,以其为其轮回境之空故。轮回刹那生起,复依其垢染及重大过失而作区别。然此体于涅槃之证悟相则不空,以无始来时法尔住故。
《宝性论》如是云——
佛身法尔净 烦恼故不染
而不离功德 以其不异故
《释论》云——
此偈明何义?有情若离一切妄心,不于此自性清净如来藏中作种种区别,则自能迷离一切刹那生起之污垢。
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然自性真实,离分别法。故知如来藏中一切分别皆空,能除虚妄覆盖。然于恒河沙数诸佛之无分别相中则不空,以无分别及无所舍故。
【释义】此说“空”及“不空”。空如来藏为依他起性,不空如来藏即圆成实性。亦即空如来藏所空者为轮回界一切法,而不空如来藏则为佛无分别、无舍离之法尔真实境相。
换言之,八地以上菩萨心识已不受污染,即证缘起法之空性。而佛心识(姑名之为心识)则法尔不受污染。故二者心识境界不同,圣者证依他起性,佛陀则证圆成实性。故曰“如来藏实无所有,唯清净故。”
所引《宝性论》偈颂,依拙译《宝性论新译》。勒那摩提则译为——
如来无为身 自性本来净
客尘虚妄染 本来自性空
本书英译者则译为如下——
刹那生起污染空 以其具有分别故
无比真实却不空 以其具无分别故
此属意译,用意在配合说明依他起与圆成实之空与不空。
【正文】此即谓如幻所显诸相(遍计执)实无体性,依他起者亦无体性,而胜义真实(…
《中观宗宗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