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是胎藏的根本意義:與種姓gotra說有關。如dha^tu是界藏的藏:佛界buddha-dha^tu,如來界tatha^gata-dha^tu,法界dharma-dha^tu,涅槃界nirva^n!a-dha^tu,衆生界sattva-dha^tu,都依界藏得名。dha^tu,一般譯爲界,如六界、十八界等,是最常見的名詞。『阿□達磨俱舍論』卷一(大正二九·五上)說:

   「法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

  界有多種意義,如山中的銅鐵金銀等族,是其中的一義,就是地下的礦藏。如來藏的九種譬喻中,有地有珍寶藏喻,就是界藏的譬喻。如『攝大乘論本』的「金土藏」喻,也是本有金而不見,經冶練而才顯現出來的。界,或譯爲性,如法界或譯爲法性,如來界或譯爲如來性。胎藏與界藏,是不同的,但在已經有了而還沒有顯現的意義上,胎藏與界藏相通,古代的譯者,每互相通譯。如『寶性論』的「僧次無礙性」,「皆實有佛性」,「性」在梵文中,都是胎藏garbha。反之,如來界也有譯作如來藏的。這可見胎藏與界藏,在如來藏說的經論裏,意義相通。又如佛性一詞,是中國佛教最熟悉的。從『寶性論』的梵語看來,漢譯爲佛性,或是佛藏buddha-garbha,或是佛界buddha-dha^tu所以佛性也不外乎胎藏與界藏。kos/a,是攝藏,也就是俱舍。在『寶性論』中,都用作煩惱所藏,覆藏真實的意義。然『華嚴經』『十地品』的法雲地中,說到「如來藏解脫」,「法性藏解脫」,如來藏的原語,是「如來俱舍」。又『大日經疏』釋法界藏,「梵音雲俱舍」。俱舍──攝藏,似乎也與胎藏、界藏相通。不過在如來藏思想中,通俗的胎藏說,是更重要的!

  如來藏是「後期大乘」的術語,而如來與藏,卻是印度世俗固有的文字,在如來藏說成立以前,如來與藏又是什麼意義呢?如來,音譯爲多陀阿伽陀tatha^gata,在佛教中,是佛的德號。在佛經中,世尊的德號,廣說有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適中的有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簡要的,就稱爲如來。如來的意義,經論中解說極多,如『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七一中)說:

   「雲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多陀阿伽陀,一般譯作如來,其實可以作叁種解說。「如法相解」,是「如解」,約智慧的通達真如說,恰如一切法的實相而通達。「如法相說」,是「如說」,約恰如其分的說法說,所以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如諸佛安隱道來」,是「如來」,約一切佛的平等解脫說。過去佛是這樣的,從安隱道來成佛,現在佛也是這樣的來成佛。「如」是平等不二的實相,佛就是如如的圓滿體現者,與一切佛平等,所以叫如來。雖有這叁種意義,而一般都譯爲如來,重于果德的成就(來)。如來爲十號的最前者,佛爲最後者,如來與佛,一般也可以通用。如釋迦佛S/a^kya即釋迦如來,然燈佛Di^pam!kara即然燈如來;如來界即佛界,如來藏即佛藏。如來與佛,是世尊德號中最一般的。

  作爲世尊德號的「如來」,並非佛教特有的術語,而是世俗語言,佛教成立以前,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詞。世俗一般及宗教學者,對如來是怎樣解說的呢?如『大智度論』卷五五(大正二五·四五四中──下)說:

   「或以佛名名爲如來,或以衆生名字名爲如來。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如十四置難中說。……佛名如來者,……從如中來,故名如來」。

  如來,在佛教中是佛的別名,解說爲「從如中來」,就是悟入真如而來成佛的(「乘如實道來」)。在一般人,如來是衆生的別名,所以說:「我有種種名,或名衆生、人、天、如來等」。換言之,如來就是「我」的別名。在釋尊當時的印度宗教界,對于衆生的從生前到死後,從前生到後世,都認爲有一生命主體;這一生命自體,一般稱之爲我a^tman。「我」從前世來,又到後世去,在生死中來來去去,生命自體卻是如是如是,沒有變異。如如不變,卻又隨緣而來去,所以也稱「我」爲「如來」,也可以說「如去」。「十四置難」,是釋尊時代,一般宗教界所歡喜論究的十四個問題。這些難問,釋尊一概置而不答,以不加答覆來答覆他們。「十四置難」中,就有如去,如不去,如亦去亦不去,如非去非不去──四問。十四置難,即十四無記,在『阿含經』中,是一再見到的。『大智度論』這樣說:

   1.「何等十四難?……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後世),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

   2.「有死後如去,有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

   3.如佛問先尼梵志:「汝見是色如去不?答言:不也。受、想、行、識如去不?答言:不也。色中如去不?答言:不也。受、想、行、識中如去不?答言:不也。離色如去不?答言:不也。離受、想、行、識如去不?答言:不也。汝更見無色、無受、想、行、識如去者不?答言:不也。……梵志本總相爲我,佛今一一別問,以是故答佛言不也」。

  比對前二則,有沒有「神去」,就是有沒有「如去」。「神」是「我」的舊譯。佛與先尼S/ren!ika梵志的問答,出于『阿含經』;『般若經』引佛與先尼梵志的問答,來說明大乘深義。經上問色如與受、想、行、識如的去不去,而龍樹Na^ga^rjuna解說爲:「梵志本總相爲我,佛今一一別問」,可見所問的「如」就是我;「如去」(約從前生來今生,可名「如來」)就是神我的來去。

  「如來」一詞所有的兩種意義,就是佛法與世俗神教的差別。身心和合而有的衆生,是世間的現實。釋尊時代的印度,對于衆生的生命延續,從前生來今生,從今生去後世,已經是極大多數人的共同信仰。衆生的前後延續,生來死去,總覺得有什麼在來來去去,也就叫做「如來」或「如去」。到了宗教學者,要深一層的認識那生來死去的生命自體,也就是到底什麼是生命自體,印度宗教界,對生來死去的「我」,推論出多種不同的見解。但有的世俗學者,找不到什麼自我實體,因而懷疑死後去後世,而否定了生死的延續。于是「如去後世」,「如不去後世」等四個問題,經常被提出而論究起來。釋尊開示的佛法,是「無我」論,沒有自我實體,而在緣起prati^tya-samutpa^da的原理上,成立生死的延續,這與神教是根本不同的。在釋尊的正覺中,沒有神教所說的「我」──「如」,沒有如如不變而隨緣來去的,所以釋尊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一向是不加理會。然在隨順世俗的語言中,也可以說我去,也可以說如來。因爲衆生的死生延續,是世俗的事實。在佛教自身,也有「如來」,也是人、天那樣有人格的,但給以新的解說。如來是「從如中來」,「從如實來」,是真如的圓滿體現者,如實道的成就者,也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聖者。世俗一般的如來,佛法所說的如來,是根本不同的。然在佛教普及大衆化的過程中,同一名詞而有不同意義的如來,可能會不自覺的融混不分,而不免有世俗神教化的傾向。我覺得,探求如來藏思想淵源的學者,一般都著重在「藏」,而不注意到「如來」,這對如來藏思想的淵源,以及如來藏在佛法中的真正意義,可能得不到正確的結論!所以,對如來是神我的異名,這一世間神教學者的見解,有必要將他揭示出來。

  garbha是胎藏。印度宗教學而應用胎藏說的,非常古老。在『梨俱吠陀』的創造贊歌中,就有創造神「生主」praja^pati的「金胎」hiran!ya-garbha說。從金胎而現起一切,爲印度古代創造說的一種。胎是胎藏,所以這一創造神話,是生殖──生長發展說;是將人類孕育誕生的生殖觀念,應用于擬人的最高神(生主)的創造。大乘佛教在發展中,如來與藏(界藏與胎藏),是分別發展的;發展的方向,也是極複雜的。超越的理想的如來,在菩薩因位,有誕生的譬喻,極可能由此而引發如來藏──如來在胎藏的教說。從如來藏的學理意義來說,倒好像是古代的金胎說,取得了新的姿態而再現。或重視如來藏的叁義,以論究「藏」的意義。實則「如來之藏」,主要爲通俗的胎藏喻。如來在衆生位──胎藏,雖沒有出現,而如來智慧德相已本來具足了。如來藏說,與後期大乘的真常我、真常心──真常唯心論,是不可分離的。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叁(大正叁一·八叁五中)。

   『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下)。

   『攝大乘論本』卷中(大正叁一·一四0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七(大正九·五七叁上)。

   『大□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一四(大正叁九·七二五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八·七五0中)。

   『中論』卷四(大正叁0·叁0上)。

   1.『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七四下)。2.『大智度論』卷七(大正二五·一一0上)。3.『大智度論』卷四二(大正二五·叁六八下)。

   『梨俱吠陀』(一0·一二一)。

  

  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

  第一節 如來與法身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是tatha^gata與garbha的結合語,淵源于印度神教的神學,是不容懷疑的!然如來藏說的流行,是在大乘佛教後期(西元叁世紀中),與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佛教,不能說是沒有關系的。應該是:正由于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的某些思想,啓發了如來藏說,使如來與藏相結合而流傳起來。所…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