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的如來藏思想
果信
《聖經·約翰福音》開篇宣稱:“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God)。”God(上帝)創造了萬物。人的生命來自于上帝,並且,人的有限存在又籲求著上帝。信仰上帝是人存在的勇氣。西方的文明是在上帝的關懷下成就的。西方的上帝的確給人以終極關懷、存在的確證。其基本特征是知識理性。東方也有個上帝,它能祛除無明煩惱,給人智慧、帶來光明,使人們脫離苦海、精神精進,進入常樂我淨的福地。東方的上帝就是如來佛(藏)。其特征是智慧理性。
一.如來藏義解析
整個佛陀的宣說,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來藏思想。如來藏有其本義及方便義。那麼如來藏究竟是什麼
(1)如來藏究竟義。
如來藏(tathgatagarbha)是什麼意思
如來(tathgata)在佛教中,是佛的德號。阿含經中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等十稱號,《維摩诘經》有“如來、應供、正遍知”等十稱號。世尊的德號,廣說有十,簡要的,就稱爲如來。如來可解說爲“從如中來”,就是悟人真如而來成佛的,阿含經中真如則爲“如真”。“或以佛名名爲如來,或以衆生名字名爲如來。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佛名如來者,……從如中來,故名如來。”(《大智度論》卷55)衆生有來有去,生命本體卻如是如是,沒有變異。如如不變,卻又隨緣而來去。藏(garbha)是胎藏。如來與藏合爲一詞:理想地說,是作爲如來法身功德的四波羅蜜——常樂我淨,通俗地說,是如來在衆生位——胎藏,雖沒有出現,而如來智慧德相已本來具足了。“如來藏原本就是緣起,就是般若。”[1]智慧則是如來藏的本義。
(2)如來藏方便義。
從佛陀滅後百年間形成的《阿含經》可以看出:佛道德上講“五戒”,宇宙觀講緣起;方法論上講中道。究其一,“真谛者,謂如法也。”(《中阿含經》732頁)真如是如來佛的第一義谛,是諸法實相。第一義谛不離“八支聖道”,以如是慧觀,方得解脫。真如不離衆生身,“我于此衆生無明來,無明樂、無明覆、無明卵之所裹。”[2]“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中阿含經》第481頁)此亦開啓了華嚴宗——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之先河。“五戒”是真如的屬性,緣起是其本質。如來法身作業于身、口、意,“無身惡行,亦無身惡行報;無口、意惡行,亦無口、意惡行報。”(《中阿含經》第773頁)這是緣起故。“因此生彼,若無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滅者,彼便滅也。”(《中阿含經》第209頁)緣起是佛陀所悟道的根本說法。緣起成因、得果、依行而就。因緣合和是我、法之因,故“所有覺、所有想、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如是慧觀,知其如真。”(《中阿含經》第925頁)“如是此人得清淨法”。所以“當學寂靜,諸根寂靜,心意寂靜,身口意業寂靜。”(《中阿含經》第77頁)得成佛之果——得解脫。如來解脫慧之行——依持中道。
龍樹的《根本中論》開篇提出了“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的“八不中道”說。其實這是緣起論的另一種表達法——中道觀。中道之行始于大德龍樹,中道之因則造在佛陀。《長阿含經》卷第十七:“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雜阿含經》卷第叁:“無因無緣,衆生有垢:無因無緣,衆生清淨。”這雖屬“惡趣空”,但對中道思想不無建樹。中道思想成熟于大乘。《維摩诘經》卷中:“在于生死,不爲汙行,住于涅槃,不永滅度。”肇曰:“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汙,欲言在涅槃,而複不滅度,是以處中道而行者,非在生死,非住涅槃。”一切依緣而隨行。《中論》:“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空”、“假名”、“中道”是對緣起法分別從叁個角度的诠釋。“空”是無,是緣起的本質;“假名”是有,是假象;“中道”是實相,不著有無二邊見,亦是如來藏的本意。
緣起、中道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亦是如來藏。
何謂自性清淨心
《般若經》說一切法本性空、畢竟空。《大智度論》卷63說:“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此是教化之方便,亦是依順衆人惡空愛有之常情。
《大方等如來藏經》雲:“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無染汙者,乃自性清淨。如來藏自性清淨,衆生所本有,亦是衆生成佛之淨因。聖凡。染淨一切法的建立,都必須以之依持。“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但彼衆生煩惱覆故。”如來藏自性清淨與無明煩惱,是一是異。《無上依經》卷上:“一切如來昔在因地。知衆生界自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汙濁。”清淨即煩惱,煩惱即清淨:清淨與煩惱似乎是二物對應,猶如明月爲陰雲所覆,其實明月亦是因緣和合、空無自性而已,明鏡爲客塵所汙,亦是針對根底淺者而言;又該經;“即色是如來不可得,離色是如來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如是”,如來不離衆生,“如來即在衆生身內”。《維摩诘經》卷中說:“一切煩惱爲如來種”:卷下亦說:“(如來)雖生不淨佛上,爲化衆生,不與愚暗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暗耳”。“心性常淨,是超越于是垢是淨的;不著垢相、淨相,才是經說心性常淨的意趣所在。……一般以爲心本清淨,而不知一切法本來清淨,貪、瞠、癡等煩惱也是本來清淨的,……心性本淨,只是心空、不可得的別名,決不是說,心有清淨莊嚴的功德。”[3]
涅槃、佛性是如來藏。如果說自性清淨心是空無,那麼涅槃、佛性即是實有。
《涅槃經》卷五:“夫涅槃,名爲解脫。……真解脫者,名曰遠離一切系縛,無有生,亦無和合。……又解脫者,名爲寂靜,純一無二。”“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涅槃經》卷叁)此無爲法也,法性真如不由因緣所生。佘者一切皆爲有爲法,《金剛經》末文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緣盡,諸法滅。但無爲不舍有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維摩诘經》卷上)“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華嚴經》)有爲法如何通達無佘涅槃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涅槃經》卷七)“涅槃實有。……涅槃離有離無。……涅槃常住不與鄰虛同相異相,鄰虛等是有分別故。……涅槃常住。……若離涅槃,無有一法。”(《佛性論》卷叁)涅槃即真如法性,即如來藏。
佛性,亦作佛界、如來藏等解,即衆生覺悟之因、衆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論》卷二:“如來法身是常等四波羅蜜。以如來法身一切煩惱習氣皆滅盡故。是名極淨。一切我無我虛妄執滅息故。故名大我。意所生身因果究竟盡故。故名大樂。生死涅槃平等通達故。故名大常。”常、樂、我、淨,是衆生成佛的依持,亦是佛性的實質性內容。如來法身不無,“若法身無者,則諸正行皆應空失。”(《佛性論》卷叁)如來法身即衆生身,“故經說無一衆生出如來法身外者,如無一色出虛空外者故。……故說一切衆生爲如來藏。”(《佛性論》卷四)
平等不二是如來藏。《維摩诘經》卷上:“菩薩與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上清淨。”《華嚴經》倡:心佛與衆生,叁無差別。《涅槃經》卷五:“如來視于一切衆生猶如一子。”《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切衆生有如來藏。”《無上依經》卷下:“一切佛土處無所閡。一切如來隨順平等。”《佛性論》卷二:“凡夫聖人,及諸佛五分別。……衆生界不異法身,法身不異衆生界。”所謂平等,須就因位、行位、果位分別厘清:衆生在因位無平等可言;行位上,由于衆生根機有利、有鈍,亦無平等;平等只就果位上去掉無明煩惱而言,如在因位上即言平等,衆生就懈怠、不精進,亦無須修行,始終在六道輪回。一闡提皆得成佛是就果位而言的。
因緣是成就我法之因、得如來之果之所依,中道亦是依緣起之智而行,自性清淨心、佛性、涅槃、平等則是緣起之境界。其間一以貫之的就是緣起性空之真如實相——如來藏。
印度佛教如來藏思想已孕育生成,但還未形成理論化的體系。
二、中國佛學的如來藏
佛學東漸,“或時有言,佛若虛妄,誰爲真者,若是虛妄,積功累德,誰爲其主。”(慧獸《喻疑論》)此實針對印度佛學的無我說而發問,于這一問題,竺道生給出了答案:“無我本無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佛性(我),即泥洹,即真如實相,即如來藏。生公曰:“一切衆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法華疏》)(如來)佛與衆生不一不二;衆生不見佛性,則菩提爲煩惱,衆生見佛性,則煩惱即是菩提。中土的如來佛性論應爲道生所首倡。“《法華·方便晶》首言開佛知見。衆生有佛知見,道生以後,每解作爲衆生皆有佛性也。”[4]如來佛性系統的建立,則有賴于《大乘起信論》。
印度佛重業感緣起、阿黎耶識緣起。中土《起信論》則重真如緣起,實即將如來藏思想中國化、系統化、理論化。
基督教講聖父、聖子、聖靈叁位一體。《起信論》亦講一心二門叁位一體。“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爲二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起信論》15,第16頁)“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起信論》第17頁)“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起信論》第25頁)一心、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及阿黎耶識關系如何呢
“一心”:就因位來說,它是衆生心、凡夫;就果位來說,它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生滅門”通達衆生心,亦屬因位,心真如門通達自性清淨心,…
《論中國的如來藏思想(果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