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屬果位。阿黎耶識則直貫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是心(識)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真如)而常恒不變。”(《起信論》第61頁)其實,真如在因位、果位、行位,亦是叁位一體的。
《起信論》“一心開二門”,“這個格局非常有貢獻,我們可以把它視爲一個公共的模型,有普遍的實用性。所謂“一心”就是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6]
此後的中國佛學無不是對《起信論》的注解,其重點則是落在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即佛性說上。《維摩诘經》卷上說:“一切衆生皆如也。”《涅槃經》卷七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涅槃經》卷十六又說:“唯有如來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
如是四法常、樂、我、淨。是故四法不名爲空。”孟子說:“人皆可以爲堯舜。”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爲禹。”因佛性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此回應,故《起信論》得以把佛教的般若空,經涅槃學轉變成了如來佛性實有說。這一如來佛性實有說,從此也就成了中國佛教的主旋律。
天臺宗的“一念(心而)叁千(法界起)”及其倡導的(真如)不變即(萬法)隨緣(起),究其實,乃“一心開二門”的展開。“一念”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衆生心),“叁千法界”亦真如門亦生滅門,此亦是一心二門叁位一體也。
華嚴宗則將《華嚴經》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具體化爲“靈知之心”,並且用迷、悟譬衆生、佛,曰:“特有迷悟不同,遂有衆生及佛”(《大華嚴經略策》)。(真如)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皆起于一心。由此亦可見一心二門的叁位一體。
《壇經》是佛教中國化、本土化的標志,中國佛教亦因《壇經》而走向了其最終形態——心性論如來藏。“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壇經》[7]第32頁)第一句中的宗、體、本,即真如法身暑第二句中的“念”即《起信論》之一心,體、用即二門。“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壇經》第50頁)《壇經》特重行位一心之開悟:“故知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若悟,即衆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壇經》第58頁)萬法即在自心中。天臺宗也講“佛名爲覺,性名爲心”,主張“反觀心源”;華嚴宗也明言“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唯識宗更強調“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8]那麼《壇經》與諸宗在一心上的區別是什麼呢
一心實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這是各宗的共性;《壇經》的殊勝處則在于其抛棄了傳統一心的抽象性,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安置在了當前每個現實人的心中。“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悟,衆生即是佛。”(《壇經》第66頁)“心中衆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壇經》第44頁)
基督教上帝君臨人世,佛之如來藏即衆生即萬法;基督教上帝與人類是二元不等,佛之如來藏與一切法是一元平等;基督教上帝拯救萬民,佛之衆生則自度自救。
叁、如來藏的世俗化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一心開二門”于宋明理學有實質性的影響。
朱熹與陸九淵于曆史上有過一場爭論,其中有兩個問題:(一)性即理與心即理;(二)無極而太極。這兩個問題實是一心二門的表征。
(一)性即理與心即理。張載提出心統性情。朱熹說:“性是體,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統之。”[9]性是理,心不是理。陸九淵則認爲,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因此心即理。其實朱子的性即理,側重的是一心二門中的真如門:陸子側重的則是生滅門。
(二)就朱熹的無極而太極言之,“本只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10]“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太極其實就是《起信論》中的一心,太極所含之理是一,太極所包之氣是萬殊;理與氣、理一與分殊,分別就是真如門和生滅門。究其實,一而爲叁,叁而爲一,一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王陽明有個“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第一句實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第二、叁句分別是生滅門和真如門;第四句則是衆生心在行位的智之慧照,滅人欲,則爲聖人,反之,則爲凡夫。四句教非一非異。禅宗曰:“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陽明的山中之花亦是如此,“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萬事萬物亦然,均是“一心”——良知之呈現。
注釋:
[1][日]山口益:《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006年版,第39頁。
[2]《中阿含經》(上中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杜,2000年版,第699頁。
[3]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灣)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修{丁版,第86-87頁。
[4]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472頁。
[5]《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引文所標頁數以該版本爲准。
[6]牟宗叁:《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頁。
[7]《<壇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文中所標頁數以該版本爲准。
[8]賴永海:《中國佛教與哲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頁。
[9]《朱子語類》卷九十八,第2513頁。
[10]《未子語類》卷九十八,第2409頁。
[11]《太極圖說解》,引《周敦頤集》,第4頁。
《論中國的如來藏思想(果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