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中国的如来藏思想(果信)▪P2

  ..续本文上一页亦属果位。阿黎耶识则直贯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是心(识)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真如)而常恒不变。”(《起信论》第61页)其实,真如在因位、果位、行位,亦是三位一体的。

  《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这个格局非常有贡献,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公共的模型,有普遍的实用性。所谓“一心”就是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6]

  此后的中国佛学无不是对《起信论》的注解,其重点则是落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即佛性说上。《维摩诘经》卷上说:“一切众生皆如也。”《涅槃经》卷七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涅槃经》卷十六又说:“唯有如来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

  如是四法常、乐、我、净。是故四法不名为空。”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因佛性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此回应,故《起信论》得以把佛教的般若空,经涅槃学转变成了如来佛性实有说。这一如来佛性实有说,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旋律。

  天台宗的“一念(心而)三千(法界起)”及其倡导的(真如)不变即(万法)随缘(起),究其实,乃“一心开二门”的展开。“一念”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众生心),“三千法界”亦真如门亦生灭门,此亦是一心二门三位一体也。

  华严宗则将《华严经》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具体化为“灵知之心”,并且用迷、悟譬众生、佛,曰:“特有迷悟不同,遂有众生及佛”(《大华严经略策》)。(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皆起于一心。由此亦可见一心二门的三位一体。

  《坛经》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标志,中国佛教亦因《坛经》而走向了其最终形态——心性论如来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坛经》[7]第32页)第一句中的宗、体、本,即真如法身暑第二句中的“念”即《起信论》之一心,体、用即二门。“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坛经》第50页)《坛经》特重行位一心之开悟:“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坛经》第58页)万法即在自心中。天台宗也讲“佛名为觉,性名为心”,主张“反观心源”;华严宗也明言“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唯识宗更强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8]那么《坛经》与诸宗在一心上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心实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是各宗的共性;《坛经》的殊胜处则在于其抛弃了传统一心的抽象性,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安置在了当前每个现实人的心中。“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坛经》第66页)“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坛经》第44页)

  基督教上帝君临人世,佛之如来藏即众生即万法;基督教上帝与人类是二元不等,佛之如来藏与一切法是一元平等;基督教上帝拯救万民,佛之众生则自度自救。

  三、如来藏的世俗化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一心开二门”于宋明理学有实质性的影响。

  朱熹与陆九渊于历史上有过一场争论,其中有两个问题:(一)性即理与心即理;(二)无极而太极。这两个问题实是一心二门的表征。

  (一)性即理与心即理。张载提出心统性情。朱熹说:“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9]性是理,心不是理。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即理。其实朱子的性即理,侧重的是一心二门中的真如门:陆子侧重的则是生灭门。

  (二)就朱熹的无极而太极言之,“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10]“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太极其实就是《起信论》中的一心,太极所含之理是一,太极所包之气是万殊;理与气、理一与分殊,分别就是真如门和生灭门。究其实,一而为三,三而为一,一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王阳明有个“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句实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第二、三句分别是生灭门和真如门;第四句则是众生心在行位的智之慧照,灭人欲,则为圣人,反之,则为凡夫。四句教非一非异。禅宗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阳明的山中之花亦是如此,“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万事万物亦然,均是“一心”——良知之呈现。

  注释:

  [1][日]山口益:《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006年版,第39页。

  [2]《中阿含经》(上中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杜,2000年版,第699页。

  [3]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湾)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修{丁版,第86-87页。

  [4]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472页。

  [5]《大乘起信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引文所标页数以该版本为准。

  [6]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7]《<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文中所标页数以该版本为准。

  [8]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9]《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第2513页。

  [10]《未子语类》卷九十八,第2409页。

  [11]《太极图说解》,引《周敦颐集》,第4页。

  

《论中国的如来藏思想(果信)》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