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庭前拍子翠色閑▪P2

  ..續本文上一頁因在于其異質性,即“本心”是活生生的、靈動的,而思維則是構架性的、靜態的。但與語言比較起來,思維仍保持其主體性,仍有一定能動性和靈活性,而作爲思維物質外殼的語言則更爲形式化,更少靈性。如果說思維還是多層次的,多維度的,還可以對“所指”進行主體把握的話,那麼語言則是平面展開的,是一維的(在文字語言中表現爲二維);如果說思維之于“所指”是一種定格,語言之于思維則是一種“投影”,即多維的思維投影于一維的語言流中。

  思維與語言間的維度轉換非同小可,它使在思維中不同層次的概念或思想在語言中疊加在一起,正象一個立體結構投影到平面上,各部分會紐結在一起一樣。這在語言中表現爲大量的歧義和悖論。就“西來意”而言,看似很平常一句話,但其中潛隱的信息量很大。西來之“意”是在不同層次上被使用的,它既可指達摩本人西來之用意或用心,又可指達摩向後人傳授之“心意”。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說達摩西來有意,一定意義上又無意;在一定意義上此意可說,一定意義上又不可說。但這些在思維領域可以加以區分的內涵,表現在語言中都是一句“西來意”。要回答這一問題,先得把問題本身厘清,而從這裏又會引出許許多多新的問題,由此追下去,不僅不會接近目標,反會離目標愈來愈遠。此即言不及意、意不達物,只是這裏的物不是實體,而是“本心”。

  由于思維與“所思”的異質性,由于思維、語言的局限性,人不能通過尋常理路即概念性思維去趨近“本心”,所謂擬議即差,動念即乖,才涉言路,便失真常。趙州深悟此旨,所以以種種不對題的回答,直下截斷問者的言路、思路,明示其“此路不通”!從積極的方面說,即解除日常語言、思維模式對修行者的精神束縛,使其精神具有最大的自主性。

  庭前柏子翠色閑

  這一思維不可把握之“本心”是萬法的本根。其本源性意義對世間萬物都是開放的,但只在人身上達到了高度的自覺。自覺到萬物的本源性意義,就能于一草一木、一機一境中,發現“本心”的存在,發現生命的真常。

  時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雲:“庭前柏樹子。”學雲:“和尚莫將境示人。”師雲:“我不將境示人。”雲:“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雲:“庭前柏樹子!”

  這裏的“柏樹子”不妨說與前面的“床腳”、“板齒”具有同樣的意義,即作爲否定性標識,意在蕩相遣執,讓人不要有所攀附,不要向外執取。這一層含義在第一番問答中已表達出來了,而且問者認識到不能于境上生執著,說明他已會得此意。但學人再問,趙州仍答以“柏樹子”,其間就別有意趣了。可以說,前一“柏樹子”是在方法論意義上被使用的,意在讓人斬斷言路、思路之葛藤枝蔓,由此回頭,返求自己的“本心”,後一“柏樹子”是在境界論上被使用的,它標示一種境界,真正識得本心,並沒有玄奧處,不過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看庭前柏樹子依然是庭前柏樹子!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是內外打成一片的境界;是沒有物我、主客、彼此等二元對立的境界;是沒有執著、沒有煩惱、平等一如、湛然真純的境界。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但不是一個虛幻的境界。准此而著力,久之,即能完成心識的轉變,即能獲得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視角,擁有一種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胸襟,一種“納須彌于芥子,擲大千于方外”的氣象,一種“衆生有苦即我苦,衆生不盡我去度”的情懷,一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感悟,一種生死之門,任我出入的精神。禅意如水,流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禅意如詩,顯現在花木蟲魚、和風細雨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于此會得,可得個中叁昧。

  “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難睹”。“柏樹子”是一象征,其間隱含著趙州禅師許多不便直說的禅悟體驗和感受。但這些含義都是隱而不顯的,因爲說到底它並沒有說明什麼,在其外在形態上,它純然是一符號。其內涵有待人們去闡釋,它本身是“死”的,有待聽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激“活”。在禅宗公案中,表征“本心”或與“存在”相聯系的概念語句都不是知識性、概念性的,而是隱喻性的,即是“詩意”的,它不傳達給人明確的知識,而是創造一種氛圍,傳達一種情緒、一種意向。所以其內在的意義並不是容易理解的。欲契悟禅師之心懷,不僅要有一定的禅學修養,還必須有與禅師相近的“詩意”的心懷,所以與禅師的對機,說到底不是語言的交鋒,而是心靈的默契,是師生間的心心相印。就象讀一首朦胧詩,需要讀者的參與和再創造,聽禅師的回答,也應該透過看似無意義的言句,感悟禅師的本懷,從而識得自家的寶藏,獲得一種禅者的心懷。

  由此可見,所謂“柏樹子”只是一個“向標”,一個“指針”,指引人去探險,去攬勝。若會得此意,只管照直參去,總有海闊天空的境地;不會此意,原地打轉,以至死在句下,也未可知。故于言語間討活路,就如守株待兔、買椟還珠般愚不可及。趙州有一弟子覺鐵嘴,在趙州殁後,到了崇壽法眼處,法眼問:“承聞趙州有“庭前柏樹子”話,是否?”覺鐵嘴答:“無。”法眼:“往來皆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曰“庭前柏樹子”,上座如何得言無?”覺鐵嘴答:“先師無此語,和尚莫謗先師好。”覺鐵嘴不枉爲趙州弟子啊!

  

《庭前拍子翠色閑》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行雲流水說趙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